


單霽翔:故宮淡季將試點設“免費開放日”
近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今年故宮門票擬調整,但一定不會漲價,旺季仍是60元門票,相反,將在今年淡季試點設立幾個“免費開放日”,通過網上預約的方式,限定四五萬人天。并表示這樣有兩點好處:
是鼓勵大家淡季來故宮,二是培養大家網上購票的習慣。
一齊白石雕床運輸中損壞齊家后人與物流3.5萬和解
齊白石早年親自雕刻的一張“羅紋云雕鏤空花雕床”,2月20日在從湖南湘潭老宅子起運至北京的過程中發生損壞,齊家后人齊景山向承運的德邦物流索賠35萬元,而承運方回應只能賠付1.75萬元。經過半個月的協調和溝通,雙方終于達成和解,德邦方面賠付齊景山方面3.5萬元。據齊景山透露,如果一切順利,雕床修復至少將花去兩個月時間,費用在8到10萬元之間。
250件故宮瑰寶亮相加拿大
3月5日,由中國故宮博物院與北美第五大博物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共同舉辦的“紫垣擷珍——明清宮廷生活文物展”在多倫多開幕。本次展覽是繼201 0年中國秦兵馬俑展之后,加拿大舉行的又一中國文物大展。展覽從3月8日開展,持續半年至9月1日。根據介紹,展覽展出共250件文物,涵蓋紡織品、書畫、書籍、公文、兵器與盔甲等,其中80多件文物是首度走出紫禁城。
全球最古老皇冠在美國展出
據外媒報道,以色列出土的一頂超過6000年歷史的皇冠,在美國首次展出。這頂皇冠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3D。年的銅器時代,是全球最古老的皇冠。以色列考古學家巴爾·阿東1961年在死海附近沙漠的一個偏遠洞窟,發現了400多件珍貴文物,除了這頂皇冠外,還包括兩座黏土神像、裝飾令牌的有角動物、黏土杯和碗等。
故宮回應“故宮保安打游客”傳聞
近日,網上個名為“網友爆故宮保安毆打游客”的視頻被多次轉載引發關注。故宮博物院對此作出回應:視頻中,一名身著黑色羽絨服的女青年在太和殿廣場西側進行非法“一日游”攬客活動,故宮博物院維持秩序的保安上前制止。這時圍觀游客中一名身著綠色上衣的男青年大喊“黑保安欺負游客”。保安欲將此人帶離現場時雙方發生糾紛,并不是毆打游客。
盜掘戰國楚墓11嫌疑人落網
湖南常德臨澧縣公安局3月8日破獲一起跨省盜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里楚墓群案,以向某為首的河南籍4名團伙成員和以黃某為首的江西籍7名團伙成員被抓獲歸案。經審訊,這兩個盜墓團伙今年1月初同時瞄準了這墓群。他們一同作案、分工明確,“熟悉業務”的盜墓者下洞挖土,其他人提土、望風放哨。每次盜墓后,為確保隱蔽,盜洞上面還重新栽上樹苗或用舊土掩蓋。
南宋官窯郊壇下出耳香爐
郊壇下官窯南宋時期設立。官窯,顧名思義,即其生產燒制的陶瓷器皿專供宮廷所用,官窯以宋代官窯最為著名,其產品必須符合皇家的審美觀念,應精美不凡,優美別致。
南宋官窯郊壇下出耳香爐,高10.5cm,耳距11cm。造型端重大方,釉色均勻,精致美觀,胎質適中,釉色晶瑩剔透,明凈淡雅,周身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瑩潤充滿光澤。該出耳香爐采用宋代官窯中最佳的粉青色釉,晶瑩潤澤,猶如美玉,造型優美,是南宋瓷器中的精品。
香爐在我國歷史上有獨特的文化特色,最開始與佛教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用于焚香供養,認知度久遠,但由于其年代久遠、質料名貴、造型精美,已成為價值不菲的古董藝術品,受到各界的歡迎及珍藏。
粉彩一路蓮科折腰花口碗
粉彩也稱“軟彩”,是釉上彩瓷器的一個品種。粉彩瓷的彩繪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溫燒成的白瓷上勾畫出圖案的輪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將顏料施于這層玻璃白之上,用干凈筆輕輕地將顏色依深淺濃淡的不同需要洗開,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濃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濁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覺,與各種色彩相融合后,便產生粉化作用,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系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在表現技法上,從平填進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風格上,其布局和筆法,都具有傳統的中國畫的特征。
此件粉彩一路蓮科折腰花口碗,口徑20cm,高7.5cm,碗敞口,器形規整,淺弧腹上闊下斂,底承直立圈足,色澤自然,紋飾精美,質感溫婉瑩潤,清新綺麗,富有層次感。底白釉篆書“大清嘉慶年制”款,時代特征明顯,具有一定的藝術美感。
斗彩碗
康、雍、乾三朝是斗彩瓷器的高度發展時期,有繼承有創新,且各自風格不盡相同,在造型、紋飾、色彩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成就。雍正時期的斗彩成就非凡,無論從造型設計,還是從紋飾布局到色彩的配合,以及填彩工藝等制瓷技術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施彩仍以填彩為主,不同的是在青花線內填以粉彩,并出現胭脂紅、草綠、洋黃等多種色彩,瓷畫更顯亮麗。
清代雍正時期,斗彩工藝高度發展,是繼明成化以來的第二個高峰期。雍正斗彩在康熙斗彩的基礎上,工藝更為精湛,無論是造型還是色彩的搭配,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雍正仿制成化斗彩器十分成功,瓷業極為發達,民窯亦不例外,民窯斗彩燒造成就也很高,但較官窯相比仍有差距。
此件斗彩碗,底徑6cm,口徑14cm,高6.4cm。先以淡描青花勾出紋飾輪廓線,再填以各色細潤的彩料,施彩薄而淺淡,真彩準確,紅色油潤,綠色似水般瑩亮透徹,布局簡潔幽雅。碗敞口,深弧腹,小圈足。胎質細膩,白釉微泛青色。碗整體以斗彩繪各式紋飾。底書六字“大清雍正年制”青花雙圈楷書款。
斗笠碗
斗笠碗的一種式樣。廣口,斜腹壁呈45度角,小圈足。因倒置過來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燒,此后歷代均有燒制。
“民以食為天”是國人千年古訓,“食色性也”又是圣賢對眾生生存定義的詮釋,食排在第一位,故而碗就應運而生。中華文化對碗的要求幾近苛刻,從新石器時代一路演進,碗的形狀、紋飾、質量、分工隨著時代的變遷、工藝的進步而表現著不同的審美和使用功能。時至畫圖都不再用筆的今天,制作精美的古董碗越發成了收藏者的至愛。
斗笠碗在唐代十分珍貴,“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曾在成都杜甫草堂居住三年零九個月的詩圣杜甫,寫下這首《又于韋處乞大邑瓷碗》,頗有些自嘲意味地記錄下這個小故事。四川省杜甫研究會的專家感嘆,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親戚朋友、同僚身居高位者眾,其本人在朝廷曾任左拾遺,還為皇妃作過碑文,名聲顯赫,在蓉期間,與各級地方高官也頗有交往,想得一件“大邑燒瓷”也得到相當于現世“主管經濟副縣長”的韋少府處去“乞”,“乞”到手后竟發出“急送茅齋也可憐”的感慨來,由此足見,“大邑燒瓷”在唐代就已是珍稀之物。
此件斗笠碗,口徑20.5cm,高6cm,底徑3.7cm。釉面呈淡黃色,碗內部模印月華紋、纏枝菊紋。底部露胎干老,有粘沙現象。其釉面溫潤,釉色純正自然,造型古樸,渾圓飽滿,秀麗古拙,時代風格明顯,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與收藏投資價值!
青花瓷對聯
“讀書已過五千卷,橫劍曾驅十萬師”,這是唐英專門為年清代名將羹堯燒制的一副青花瓷對聯,用花梨木鑲嵌。長125cm,寬24cm,厚3cm。
唐英(1682—1756年),清代戲曲作家、陶瓷藝術家。沈陽人,隸屬漢軍正白旗,能文善畫,多才多藝。奉命兼任景德鎮督陶官,在職將近30年,先后為雍正和乾隆兩朝皇帝燒制瓷器,由于他潛心鉆研陶務,并且身體力行,從而積累了豐富的制瓷經驗。由他主持燒制的瓷器無不精美,深受兩朝皇帝的賞識,因此,乾隆年間的官窯也被人們稱為“唐窯”。當時年羹堯的哥哥年希堯是唐英的上司,因此唐英才特制了這幅對聯。
當年這幅對聯可以說是毫不夸張的寫實,真實反映了年羹堯的崇高地位和顯赫身世,想不到年羹堯少年得志,功高震主,落得個悲慘下場,后來身死家破,年家被朝廷抄沒,這幅對聯也被收進了大內。經歷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六個皇帝,過了約一百年,湖南的曾國藩功勞蓋世,位高權重,特別是鏟平了“太平天國”以后,引起了朝廷的猜忌,慈禧太后對曾國藩恩威并施,把年羹堯留下的這幅對聯賞賜給他,曾國藩面壁此聯,自然聯想到當年年羹堯的結局,前車之鑒,因此主動自剪羽翼,回家養老,清朝也就此放心。曾氏歸隱后,這幅對聯一直懸掛在雙峰荷葉塘曾府,后來被“湘學復興大師”鄧顯鶴先生送到雙峰找曾國藩籌款刻印《船山遺書》。
此警世奇聯為中國古代文學史劃上一個驚嘆號,不斷令后人心生景仰。如今,這幅聯系著六個皇帝、關系著兩大將軍不同命運的警世奇聯雖不知去向,然其絕響余音應在民間深藏繞梁。
十字繡《清明上河圖》
十字繡,是用專用的繡線和十字格布,利用經緯交織的搭十字的方法,對照專用的坐標圖案進行刺繡,任何人都可以繡出同樣效果的一種刺繡方法。十字繡是一種古老的民族刺繡,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一直以來就普遍存在著自制的十字繡的工藝品。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5.2cm,長525cm,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12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漢族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這幅作品是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獨一無二的。
此幅十字繡《清明上河圖》長547cm,寬52cm,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畫卷中,畫中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農村,另一部分是市集。畫中有550余人,牲畜五六十匹,船只20余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13輛,轎14頂,橋17座,樹木約180棵,往來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情節,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頗見功底。這幅十字繡《清明上河圖》繡工極其精美,具有絕佳觀賞性及收藏價值!
劉鑫田山水畫
劉鑫田,1958年出生,山東萊蕪人,字鑫田,號銀山人,軍干出身。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大學文化。進修于解放軍藝術學院,函授畢業于魯迅美院。精研書法、歷史、文學、美術,發表論文數篇。涉獵廣泛,畫路較寬,美術作品匠心獨運,生活氣息濃厚,極具感染力。書法作品氣韻生動、章法新穎、筆隨時代、形神兼備。軍旅期間多次在全軍書畫大賽中獲獎。其書法作品上石入碑百余篇,各類大型畫集出版八十余篇,報刊發表數十篇。2006年劉鑫田被山東美術家協會、大眾日報平為實力派書畫名家;被山東城市畫刊專題報道、中國電力報、中國工人日報、大眾日報等多家報刊報道。大量作品被美國、德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內外藝術館及個人收藏。現為中國焦墨畫研究院院長、中國書畫家協會山東省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萊蕪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田園畫會理事、中國孔子文化藝術院藝委會主任。
將焦墨技法作為一種風格來探索的是新時期焦墨畫大師劉鑫田。他將焦墨厚重、純粹、概括力高、沖擊力強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創作了一大批氣勢磅礴、經典的山水畫《山情》《山歌》《白云深處有人家》等作品。
對于焦墨山水畫,劉鑫田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并表示一定要將這門藝術發揚光大。他說,焦墨山水畫是純用濃墨而不借助水的滲化作用的一種畫法,也是—種最古老的畫法,比如五千年前的彩陶就是用的焦墨畫法,隋唐時期興盛起來的壁畫也基本上是焦墨畫法。到了北宋,雖有了水墨的濃淡變化,但與后來在生宣紙上那種水墨淋漓的豐富變化相比,也還是以濃墨為主。所以,黃賓虹先生題畫有“北宋多用焦墨”之說。明末清初的程邃畫的焦墨畫也多半是以枯筆渴墨為主,水墨輔之。
也許現在的人對焦墨山水畫的認知程度還不高,那么接下來,劉鑫田表示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這門藝術傳承并發揚下去。目前,劉鑫田正在籌備成立焦墨山水畫畫院,讓更多的人來學習這門藝術。“我相信,這門藝術一定能發揚光大。”劉鑫田信心滿滿地說。
“目前自己的繪畫水平還不是很高。”劉鑫田謙虛地說。在此之前,劉鑫田接觸更多的還是其他種類的山水畫,能有今天的成就,主要緣于他對繪畫藝術的熱愛。
金城書畫
南潯向來富庶,人杰地靈,文風鼎盛,于書畫一道著稱于世的很多,金城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不僅是清末民初享名京師的書畫家和收藏家,而且還是這一時期中國畫壇開一代風氣之先的領袖人物之一。他所創立的“中國畫學研究會”,力主“師古而創新,師造化而創新”,反對以西學為體,標新立異,促成了我國山水畫的變革。
金城(1878—1926年),湖州南潯人,又名金紹城,字鞏伯、拱北,號北樓。因為他出生于南潯鎮藕湖頭,所以他又自稱“藕湖漁隱”。承父業經營蠶絲,為南潯“八牛”之一。金城自小喜愛繪畫,《金拱北先生事略》稱其“生有夙慧,幼即嗜丹青,課余握管,輒迥異常人。其鄉里士紳富收藏,偶假古人卷冊臨摹,頗有亂真之概”。
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次年,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金燾“灼于時變,知舉子業不足為”,乃盡遣子女游學歐美。20世紀初,在父親的安排下,金城帶著弟妹幾人踏上了開赴倫敦的輪船。
《中國名畫家全集——金城》中有這樣的描述:“1902年金城來到英國倫敦著名的鏗司大學,開始了五年的法律和經濟專業的學習,對于英語和法律,他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但并沒有因此而忘懷書畫。”
金城是一位傳統功力極為深厚的畫家,擅長山水、花鳥,師法宋元,筆墨謹嚴,以工帶寫,金城著有《藕廬詩草》《北樓論畫》《畫學講義》。通過金城撰寫的《十八國游歷日記》,我們可以了解到他對藝術的喜愛與關注。
包棟書畫
包棟,字子梁、子良,號近三、苕華館主,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寒松閣談藝瑣錄》作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劉彥沖弟子,能青出于藍,所畫人物、仕女衣折古雅,神形逼肖,格調清新,在改琦、費丹旭兩家外,別樹一幟。所作山水、花本筆意秀逸,蘇浙詩箋,多其手繪。
傳世作品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作《人物仕女》冊頁,圖錄于《藝苑真賞集》,《理鬢圖》軸、《采菱圖》軸圖錄于《名人書畫》,《柳塘簫韻圖》軸現藏南京博物院。同治五年(1866年)曾作《大士像》。藝術活動約在清道光、咸豐、同治間。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
此幅包棟書畫長109cm,寬65.5cm。用筆中鋒鋪毫,點畫圓滿周到,結構橫直相安,意思呼應,分布錯綜變化,疏密得直,全章貫氣。人物刻畫逼真,栩栩如生,細致的感情描寫和惟妙惟肖的形象刻畫給觀賞者帶來豐富的美感。充分發揮了作者巧妙的構思技巧,給人以藝術享受。
楊幕唐(1902-1991年),河北束鹿人,晚年自語“師苦老人”“老唐”等。童年即擅寫毛筆字,以筆法超眾博得老師的重點培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楊幕唐參加華士奎、趙元禮楷學勵進社,由歐體人手,轉習顏字,后迷戀唐代孫過庭《書譜》用功尤深,一生摹寫達千遍之多,得其神髓,形成自家風貌。1936年《中央日報》登載國民政府招募善書者廣告,在眾多應考生中,惟楊慕唐被錄取。成為國民黨政府主席林森的“代筆先生”。凡署名林森的匾牌,以國府主席名義繕寫的各類文件均出白楊幕唐之手。期間與于右任、葉恭綽、沈尹默等交往頻繁,詩詞酬唱,深得諸公贊賞。林森去世后,楊幕唐從南京流落到青島,曾在青島火柴公司做工。1963年由鐘表廠退休后,在臺東區一生產文具的小廠看門,生活歷盡艱辛。后其書藝被山東省美術研究院院長石可發現,并引薦與啟功相識,得到啟功、溥杰等大家的高度褒獎。在嶗山有楊慕唐行書題刻“龍頭榆”,字刻于樹旁石上,字徑30厘米,另有小字一行,文為:“唐天甲子李真人哲玄手植”。生前為青島畫院院士、青島逸仙書畫社顧問、青島市文史資料研究室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作品曾參加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
此幅楊幕唐扇面,長80cm,寬56cm。造型嚴謹優美,章法新穎活潑,勾線細勁生動,設色清麗秀逸,暈染深淺宜人,獨具淡雅、娟秀、清新的藝術風格。此乃運以精心,出以妙筆之精品之作,也反映了楊幕唐老先的藝術真諦。
十字繡起源于中國唐朝時代,是一種擁有源遠歷史的手工技藝,公元十四世紀十字繡就從中國經由土耳其傳到意大利,然后在歐洲傳播開來。由于它易學易懂,很快就廣泛傳播起來,并受到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們的喜愛。十字繡最初在宮廷中風行,公元十五世紀,十字繡開始進人民間,逐漸為廣大普通的消費者所接受。隨著西方優勢文化在世界的擴張,十字繡從歐洲傳入了美洲、非洲、大洋洲及亞洲。
最早的十字繡是在動物皮毛制成的織物上進行刺繡,用的是從蠶繭中抽出來的絲線,這種十字繡在許多國家被用來裝飾衣服和家具。由于各國文化不盡相同,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風格,無論是繡線、面料、顏色,還是材質、圖案都各有千秋。幾十年前,十字繡進入亞洲市場,并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和日本等國家以及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流行。
市場上比較熱銷的十字繡有《清明上河圖》《大展宏圖》《八駿全圖》《琴棋書畫》《十二金釵》《高山流水風景圖》等。
此幅十字繡《清明上河圖》長577cm,寬36cm。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的狀況,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全圖大致分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場景、城內街市三部分。在五米多的畫卷里,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20多輛,大小船只29艘。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孔雀綠石話“幸福”
孔雀石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綠青”“石綠”或“青瑯玕”,是一種古老的玉料,公元前十三世紀殷代已有孔雀石石簪工藝品。孔雀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代表吉祥和浪漫。孔雀石由于顏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點的綠色而得此美麗的名字。孔雀石就像孔雀一樣,以其極高的品質,鮮艷的綠色,美麗的條帶和同心環狀花紋,展現出獨特風韻。孔雀石不僅美觀且寓意吉祥,被人們賦予“妻子幸福”的寓意。在古埃及,人們把孔雀石看作神圣之石。
此孔雀綠色原石把玩件重145克,呈不透明綠色,紋理細膩,顏色鮮艷,絲絹光澤,純正均勻,色帶紋帶清晰,塊體致密無洞,品質上乘,獨一無二的高雅氣質和美麗是其他任何寶石所沒有的。
說起此孔雀石的收藏,還有一段故事。五年前,李先生去云南旅游,許是機緣巧合,當地美景沒有使他流連忘返,而在一家文物商店,李先生一眼相中了這塊通身碧綠的孔雀石。李先生被其優雅的氣韻、內斂的光澤所吸引,愛不釋手,毫不猶豫的從一位新疆人手里買下。五年過去了,李先生對它的喜愛有增無減。
世界上沒有兩塊同樣的孔雀石,這種充滿紋理的石頭就是有這種好處,難以仿冒。孔雀石沒有玉石的硬度,但有其獨特的寓意和作用。孔雀石制成飾品佩戴,有平衡情緒和寧靜心神的功效;孔雀石也可作為藥石加入藥方之中。近年來,孔雀石飾物很受市場歡迎,然而原料有限,加上人們對孔雀石日益喜愛,收藏者越來越多,供不應求,因此孔雀石走俏一點都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