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大霞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組織蓬勃發展,接受政府轉移的職能越來越多。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其核心就是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要求在社會管理中協同參與、自治管理[1]。
1.1 服務型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性 近年來,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是政府與民間組織逐漸走向良性互動的雙贏選擇。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組織的發展,為“健全社會組織,增強服務社會功能”“重視社會組織建設與管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一方面政府支持和鼓勵社會需求的社會組織的發展,積極培育行業協會、學會、公益慈善和基層服務性社會組織,鼓勵社會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等領域興辦民辦非企業單位,發展和規范各類基金會。另一方面確定了社會組織的性質,進一步規范了登記、管理職責和準則,在協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參與社會管理、推動經濟發展、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推進各項事業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2 服務型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必要性 服務型社會組織具有非營利性、民間性、公益性、自愿性與組織性等基本特征,能夠以靈活的供給方式、滿足社會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社會成員的多種需要、讓社會成員各得其所、各得所需等職能[2]。因此,近年來,政府大力培育發展各類社會組織,包括行業組織、社會中介組織、志愿團體等,政府把技術性、事務性的工作交給行業協會、學會、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等服務型社會組織去辦,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促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提高社會自治水平。
1.3 服務型社會組織存在的不足 當前服務型社會組織自身能力不足現象普遍存在,還缺乏現代社會組織所必備的專業性、創新性和服務性,缺乏承接政府職能、提供公共服務的足夠能力,制約了社會組織發展和發揮作用。因此,當務之急要加強服務型社會組織自身能力的建設。
服務型社會組織的主動服務和專業治理能力是社會組織能力的重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人員的專業化水平、硬件設施和管理。江蘇省醫學會除了已經開展多年的傳統的學術交流、繼續教育、科普宣傳等工作,最近幾年不斷拓寬業務范圍,承接行政主管部門轉移的政府職能。
2.1 做好江蘇省衛計委委托省醫學會承擔疾病應急求助基金經辦工作 首先,加強領導,確保基金管理到位。積極主動學習應急救助制度、救助政策,建立健全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責任分工,嚴格監督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杜絕應救不救現象以及套取救助資金的違法違規行為,合力推動工作進展。二是聯合行動,確保基金監管到位。成立基金監督委員會,全程監管疾病應急救助基金運轉情況、基金支付、使用情況等,同時向社會公示,確保資金安全使用。三是認真核實,確保基金支付到位。會同相關部門對應急救助患者身份等相關資料進行審核、確認、申報,經聯席會議評審后,將核準的疾病應急救助資金直接撥付至各相關醫療機構。今年的第一批基金2 313萬元已撥付到位,大大提高了疾病應急救助工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2 承擔兩院院士候選人推薦工作 根據中國科協《關于中國科協組織推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科協辦發組字〔2015〕1號)精神,省醫學會首次承擔江蘇地區衛生計生行業兩院院士候選人推薦工作。首先加強組織領導。按相關要求成立推選專家委員會、材料審核小組和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推選組織工作。材料審核小組負責審核候選人材料的真實性。二是堅持4個原則(1)堅持學術導向。最大限度減少和避免非學術因素干預,使推選工作回歸學術本位。(2)堅持客觀公正。充分發揮學術團體第三方評價作用,獨立自主地開展推選,確保推行規則和流程公開透明,程序公正,結果公平。(3)堅持專家主導。依托同行認可價值體系和評議機制,嚴格遵循科學規范。(4)堅持學科平衡。優化學科布局,關注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兼顧學科覆蓋面。切實做好學會推薦院士候選人(提名)工作。
2.3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國家衛生計生委等7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指出“2015年全面啟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至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省醫學會專門成立內設機構,專人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籌備工作,正在逐步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建立健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模式,制定統一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方法和內容,規范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對象的招收與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充分發揮行業在制訂培訓標準、開展考核等方面的組織優勢與作用,確保工作順利開展。
2.4 整合設立醫學鑒定中心 2002年9月1日國務院頒布《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后,江蘇省醫學會成立了醫療事故鑒定辦公室,多年來,很好地履行這一職責。后來,根據《侵權責任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就如何轉變觀念,進一步提高鑒定質量、確保鑒定的公信力問題,圍繞提高鑒定專家的鑒定素質和鑒定水平,達到“全面培訓、有效培訓”的要求,組織一支理論水平高、表達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組成的培訓隊伍,采用“案例式”教學方法,對1 351名醫療損害鑒定專家庫候任專家進行了培訓,為全面開展好醫療損害鑒定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開展醫療損害鑒定工作時,省醫學會實行常任專家制、采取協商產生鑒定專家的管理辦法、推行鑒定專家在鑒定書上署名并出庭作證的工作方式,極大地提高了鑒定的公信力。隨著《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鑒定辦法》在全國的施行,省醫學會再次履行了1項新的法定職能,在全省開展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鑒定工作。2014年2月,為適應形勢,拓展鑒定工作范圍,全面開展社會所需的醫學鑒定工作,將學會現有的醫療事故鑒定工作辦公室、醫療損害鑒定工作辦公室、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鑒定工作辦公室合并成立“江蘇省醫學會醫學鑒定中心”,充分發揮了醫學會鑒定的公益性、科學性、公正性的優勢。
2.5 網絡評審“江蘇醫學科技獎” 確保評獎質量經江蘇省科技廳批準,省醫學會自發申請成立“江蘇醫學科技獎”,募集社會資金對江蘇醫學科研做出貢獻的醫學科技工作者進行獎勵,是全省第一個以社會力量設立的獎項。為維護好“江蘇醫學科技獎”的社會公信力與權威性,實行網絡評審,申報、初審工作均在網上進行,發揮網絡雙盲評審的優勢,邀請院士擔任初審和終審組長,由省內外各專科專家擔任評審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確保了評獎質量。5年來共有184個項目獲獎,其中51個項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
3.1 不斷完善內部規章制度 調動會員和專家的積極性 服務型社會組織應建立健全以章程為核心的內部管理制度,包括組織制度、財務、審計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設備管理及使用制度、會議培訓、學術交流等業務活動的規范制度。省醫學會理事會帶領學會會員和全省廣大醫學科技工作者,圍繞我省衛生工作中心任務,按照現代學會組織的內在要求,健全辦事機構法人治理和內部組織機構,把推進考核機制、增強競爭機制、完善激勵機制作為分支機構管理的抓手,推行候任主委制,設立青年委員會,并加強對專科分會委員、青年委員、學組成員的遴選和考核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在學術交流、繼續教育、科學普及、醫療鑒定、科技評審、雜志出版等工作中最大程度地調動了會員和專家工作積極性。
3.2 嚴格崗位職責 省醫學會推行秘書長專職化建設,在辦事機構建有黨支部,建立健全負責人管理、責任追究和資金管理制度。學會的財務、人事和開展業務活動等方面的重大事務向理事會報告并得到理事會批準方能有效實施。
3.3 會務公開 服務型社會組織屬于公益性組織,其管理的事務應該公開透明。省醫學會理事會有社會組織的管理者、醫學專家、捐資者等各方的代表組成,有較廣泛的代表性和監管能力,省醫學會還建立服務對象監督機制,服務對象有權對學會活動內容、服務方式、資金使用情況、社會效益以及開展的活動在遵守法規、社會道德、知識產權、環境保護、非營利原則等方面的情況做出評價,并對違規或其他不妥當行為提出批評或舉報。接受政府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部門的指導和監督,內部員工以及社會公眾的監督,有力推動了學會體制和機制內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有效保證了學會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
3.4 不斷探索創新 與時俱進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政府加快職能轉移,簡政放權,是增強市場主體競爭力、提高治理能力的必然選擇。省醫學會作為獨立于政府與企業外的社會組織,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要積極參與社會治理,一方面要內強素質,對照工作要求苦練內功,打牢承擔政府職能的基礎,對已承接的職能進行常態化、規范化、科學化、精細化、職業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外樹形象,積極吸納醫學科技型企業、醫學科技中介服務企業等進入理事會,形成產學研一體的組織,激發學會服務科技創新活力,挖掘創新潛力,為學會爭取承擔社會職能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使省醫學會成為引領科技交流、探索科技前沿的排頭兵和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主力軍。
1 嚴書翰.黨的十八大報告若干創新診斷解析[J].人民論壇,2012,(22):14 -17.
2 徐勇.加強服務型社會組織建設[J].科學發展,2014,(1):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