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翀 張 娟
依托科技創新平臺 推動服務能力提升
李 翀①張 娟①
近年來,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通過以科技創新平臺打造為基礎,在硬平臺和軟平臺的基礎上,又以昆山市經濟開發區博士后分站、醫院臨床實驗中心、江蘇大學納米醫學研究所、醫院臨床生物樣本庫為特色亮點,注重人才培養,加大人才交流,培養出一批既掌握臨床醫療技術,又能從事科學研究的高素質醫學人才,組成了醫院科研的主力軍和生力軍,經過不懈努力,醫院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科研創新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為醫院競爭力的提升和健康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科技創新 平臺 醫院 服務能力
隨著科研工作需求的變化,科研管理必須實現由“行政管理、經驗管理”向“專業管理、科學管理”的轉變,讓科研管理的模式更加科學、靈活,滿足不同臨床科研任務的需求[1]。我院2011年通過三級乙等綜合醫院評審,在科教興院戰略的決策指導下,堅持醫教研并舉協同發展,堅持科研創新領跑驅動,通過科技創新平臺的建立與發展,切實提高了醫院科研決策科學管理水平,促進醫院科研發展和科研項目的完成質量、使科研成果向臨床轉化,提高了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務工作者的科研及臨床思維能力,更好地為患者服務,使我院醫療整體服務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學科影響力大大加強[2]。
1.1 硬平臺建設 2010年,醫院克服種種困難,啟用醫院科研教學樓,科教大樓包括中心實驗室、實踐技能操作區、信息化教學區等多個功能區域,配備先進的實驗儀器和教學模型,科教大樓的啟用標志著醫院科教基礎建設邁上了新的臺階。醫院數字化圖書館可共享江蘇大學圖書館資源,給予穩定的、持續性科研平臺建設資金保證,鼓勵科研人員積極申請各級課題,發表高水平的科研論文。
1.2 軟平臺建設 強化科研管理網絡建設,以“中心—職能處室—教研室”為垂直管理主線,挑選專業水平高、責任心強、樂于奉獻的青年骨干擔任科研教學崗位負責人,明確各崗位職責及目標任務;成立大內科、大外科、婦產科、兒科、大五官科、護理及藥學7個教研室,配備專職的教研室副主任。目前,醫院科教分級管理體系已初具規模,一支“上下聯動、執行力高、精于業務、專業性強”的科教管理隊伍已經形成。強化科研體系制度建設,建立較為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先后制定或修訂近30項管理規定,保證科研工作按章執行,為醫院逐步形成有序規范的科研環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2.1 建立昆山市經濟開發區博士后分站 2014年,醫院申報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成功獲批,實現了昆山市醫療衛生領域國家級博士后建站工作零的突破,是醫院實施人才強院戰略的一座里程碑。醫院重點加強吸納優秀高層次科研人員進站工作,促進我院科研人才隊伍建設,推動自主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2.2 建立醫院臨床實驗中心 醫院臨床實驗中心功能不斷完善,目前已能夠獨立開展流式細胞術、PCR、Western-blot、細胞培養、動物實驗、原位雜交、免疫組化等技術項目,為項目課題順利實施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與服務。目前,醫院國家級、省市級全部在研課題實驗均可在平臺完成。
2.3 建立江蘇大學納米醫學研究所 2012年,江蘇大學納米醫學研究所在醫院掛牌成立,由江蘇大學基礎醫學院、材料學院以及本院的中青年科研骨干組成,依托醫院臨床實驗中心的技術力量,利用納米材料和納米效應,以納米材料的生物兼容性和生物安全性為研究方向,關注納米材料與醫學交叉領域的研究,并為高校和醫院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必要的場所。
2.4 建立醫院臨床生物樣本庫 2014年,將啟動生物樣本庫(Biobank)的開發建設,生物樣本庫一期建設規劃為腫瘤組織樣本庫,主要保存腫瘤病人的組織和血液樣本,將為血液病、免疫系統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的研究起到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3.1 建立人才競爭機制 醫院于2012年啟動實施“131人才培養工程”,即培養10名領軍人才,30名學科帶頭人及100名技術骨干,并建立了360°立體化考核體系,共有兩輪56人經過遴選進入培養周期,4人因為年度考核不合格而被黃牌警告,人才培養工程極大地增強了人才活力與競爭力,為構建合理化人才梯隊發揮了重要作用。鼓勵醫學人才學歷提升,各類人才申報各級各類科研基金和人才培養基金,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科研積極性、創造性,形成人才整體優勢。
3.2 拓展人才交流渠道 醫院先后與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外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選派業務骨干赴國外研修,加速了科技人員的知識更新和科研理念創新。通過橫向交流合作,集成專家智慧,有效整合了科研資源,為推動科研創新國際化創造了條件。醫院堅持每年舉辦2至3項高水平國家級與省級學術交流活動,開闊了科技人員學術視野。
3.3 提升人才專業化素質 2011年,醫院普外科、婦科、消化內科創建成為國家微創技術與內鏡培訓基地,第一期培訓班學員已經順利結業。醫院分別舉辦中層干部科研創新講習班、員工英語提高班與加強班,邀請高校科研專家、知名學者來院講課,傳授科研經驗與方法,進一步激發員工科研創新熱情。
4.1 堅持責任落實與過程管理 任何管理活動或措施都應該指向管理的目的[3]。醫院科研管理的目的就是通過科研創新,持續不斷地為醫院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使醫院醫療技術能持續不斷地保持先進性[4]。醫院制定科研5年發展規劃與每年的科研計劃,明確遠期與近期目標,并與科室負責人簽訂院科兩級目標責任書,把科研目標細化到學科、落實到人。對課題研究的過程進行質量控制,重點項目從開題論證到結題檢查,進行全過程動態管理,一般項目則采用每半年組織1次中期檢查為主的過程管理,督促項目推進完成。
4.2 強調項目團隊合作共贏 醫院建立了以課題為基礎的運行機制,以課題組為基本活動單元,實行課題負責人制,體現負責人核心作用,給予相對獨立的分配權力,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積極發揮科研能手的幫帶作用,鼓勵跨學科、跨專業參與課題研發與業務指導,集優勢力量,促進科研突破。目前,在研課題中涉及多學科共同參與的項目占到20%,有效形成了醫院科研合力。
4.3 積極發揮項目示范效應 醫院積極為項目的完成提供便利條件,在科室人員調配、實驗室支持、獎勵分配上都給予政策支持,使項目組成員沒有了后顧之憂,能夠全身心地保障投入。另外,醫院加大形象宣傳推介,利用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大力宣傳項目特點和預期成效,氛圍的營造為發揮項目榜樣作用奠定了基礎。幾年來在科研課題和SCI文章的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明顯提升。科研立項及論文發表所覆蓋的學科范圍及醫務人員個體數都有了質的飛躍,醫院的整體科研氛圍愈加濃厚。
從近幾年來的探索實踐來看,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醫院經營管理由粗放式向集約化轉變,不再片面地追求數量的增長和規模的擴大,而是依托科學技術的創新與進步,向科技要效益,大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科研創新,使科研和臨床相互依托,促進醫院的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快速提升。
5.1 學科建設步伐強勁 醫院不斷優化蘇州市級重點學(專)科的優勢學科群,強化昆山市級重點學(專)科的動態管理,立足依靠科研項目發展來引領和推動重點特色專科發展,形成以6個蘇州市級重點專科為品牌,35個昆山市級重點專科為特色的學科發展格局。緊緊依托上級醫院專科資源優勢,加快專科縱深發展,兒內科、兒外科、婦科、產科等專業亞專科初具雛形。
5.2 專科技術創新突破 堅持以科研帶動學科技術,通過科研創新理論和新方法,促進專業特色和技術優勢的形成。醫院核心技術開展逐年提高,一般技術開展率從3年前的70%提高至90%,重點技術從3年前的25%提高至50%,共有10余項新技術新項目在省市級評獎中摘得殊榮;提升成熟技術、受老百姓歡迎的適宜技術的增量,微創技術、介入技術在臨床得到普遍應用,形成了具備一定區域影響力的技術品牌。
5.3 服務能力穩中有進 以科研創新引領醫院醫教研整體驅動,并成為醫院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動力。近年來,醫院始終保持了總體平穩的運行增長,有力地確保了一院三區整體運營的穩定性和有效性。主要工作量指標保持10%左右的增幅,其中年門急診人次突破190萬,住院人次突破5萬,手術例數突破1.7萬,嬰兒分娩量突破8 000人次,據統計,2013年醫院工作量在全省三級綜合醫院排名第八位,綜合質量位于全省三級綜合醫院中等水平。
醫院將繼續堅持科教興院的辦院理念,繼續加大以國家級重點課題為龍頭,以省市級課題為軀干的項目群整體推進力度,進一步鞏固醫教研協同進步的發展態勢,繼續保持我院科研水平的領先優勢,促進醫院綜合競爭力的持續攀升。以學科共建為紐帶,積極探索構建區域醫聯體,促進優勢資源縱向流動,力爭建立科技創新新的孵化基地;以創新理念為出發點,進一步營造科研創新氛圍,加大機制改革力度,創造寬松和諧的科研環境;以夯實基礎為根本,加快臨床試驗中心、生物樣本庫等支撐平臺建設,加快納米醫學成果產出;以交流合作為依托,加速重點學科人才培養,加速人才專業化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升;以創建臨床醫學院為契機,加強專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促進教學相長,建設學院型醫院。
1 吳曉松,趙靜,劉廣東,等.研究型醫院科研管理團隊建設[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2,19(3):252-253.
2 杜麗華,賈力蘊,李云邵,等. 新形勢下醫院科研管理模式的實踐和探討[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3,26(1):9-11.
3 趙文安,江建忠,趙家菁. 醫院科研目標的目的管理[J].中國衛生產業,2012(5):158-160.
4 趙文安,江建忠,趙家菁. 醫院科研目標的目的管理[J].中國衛生產業,2012(5):158-160.
·本文編校 程福珍·
2014-09-02;
2014-11-15)
①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昆山市 2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