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
[摘 要]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病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筆者辨治本病依據中醫“膝為筋之府,肝經所過”的理論,抓住局部怕冷疼痛,舌淡脈細不足之象,不拘泥于西醫診斷,采用當歸四逆湯治療,取得滿意療效,體現了經方治病功專效宏的特點。
[關鍵詞] 當歸四逆湯;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中醫驗案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6-0149-01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指由于膝關節軟骨變性、骨質增生而引起的一種慢性骨關節疾患,又稱為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及骨性關節病等。本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也可發生青年人。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疼痛、關節腫大、關節腔積液,嚴重者甚至出現關節畸形。本病屬于中醫“痹癥”、“骨痹”的范疇。
當歸四逆湯是《傷寒論》厥陰病篇中治療厥陰經寒證的名方,由“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組成[1],此方本為治療血虛寒凝之手足厥冷而設,筆者多年來臨床用于治療膝關節痹痛,療效滿意,現將驗案3例舉隅如下。
1 雙膝關節骨軟骨炎
[JP2]李某,男,51歲,貨車駕駛員。2013年3月27日因“反復膝關節疼痛10多年,加重1月余”來診,曾在昆明市某醫院住院治療,出院診斷:雙膝關節骨軟骨炎。經中藥內服外敷,理療針灸,西藥內服及左膝關節內注射玻璃酸鈉5次等多方治療,均無明顯改善。現癥見:雙膝關節疼痛,左膝尤重,跛行,局部怕冷戴護膝保暖兩年,日夜不脫,夜間常疼醒幾次,捫之不熱,左膝關節稍腫脹,輕壓痛,口和不渴,外形胖壯,舌淡苔白,脈細。中醫診斷:痹證。辨證:寒濕痹阻經絡,氣血不足,方用獨活寄生湯加味。服藥五劑,取效甚微,思之膝為筋之府,肝經所過,患者寒象較重,脈細為血虛之象,辨證當定位在肝經,定性為寒凝血虛,血不養筋,寒性收引則痛,治當溫經散寒,養血通絡,方用當歸四逆湯原方,功專藥簡,以觀療效。藥用:當歸30g,白芍45g,桂枝15g,北細辛15g,通草10g,大棗12枚,炙甘草15g。五劑水煎沸30min后服,每日1劑。一周后患者復診,訴服藥當晚左膝關節疼痛減輕,行走好轉,夜間仍痛。效不更方,守方五劑,患者訴平時雙膝關節已不疼痛,遇冷及行走稍多時左膝關節仍有疼痛,腫脹消,無壓痛,口稍干苦,舌淡紅,脈細。考慮肝腎同源,避免方藥過燥傷陰,加入六味地黃湯及藤類通絡之品,以滋補肝腎,通絡止痛。藥用:當歸15g,白芍30g,桂枝10g,北細辛10g,通草10g,大棗7枚,炙甘草10g,熟地30g,山萸肉10g,淮山藥15g,丹皮10g,茯苓15g,炒澤瀉15g,海風藤15g,絡石藤15g。水煎沸30min后服,每日1劑,共服10余劑。服藥后患者訴膝關節腫痛全消,一般活動如常,保暖護膝已除,夜寐安然,患者要求開上方五劑備用。3個月后來診所,訴淋雨后褲濕未及時更換,當夜左膝關節疼痛又作,連夜煎藥服用,次日痛減,服3劑后癥狀全消。近來電話隨訪,雙膝關節疼痛未作,正常工作,囑保暖勿過勞。
2 雙膝關節疼痛癥
黃某,女,16歲,學生。2010年8月2日暑假到昆,隨父來診,訴雙膝關節疼痛3年余,遇冷加重,疼痛難耐,自感膝關節時冷如冰,夏天不敢穿裙子,得溫則舒,在當地瑞安市某醫院系統檢查無異常發現,曾服中西藥療效均不佳,查膝關節無紅腫及壓痛,體偏胖,月經量少色暗,舌淡,脈細沉。中醫診斷:痹證。辨證:寒凝經脈,血不養筋。方用:當歸四逆湯。藥用:當歸20g,白芍30g,桂枝15g,北細辛10g,通草10g,大棗12枚,炙甘草10g。五劑水煎沸30min后服用,每日1劑。一周后來訴,雙膝關節疼痛大減,膝關節漸有溫暖感覺。上方合獨活寄生湯繼服10余劑收功。患者告知月經轉紅,量正常,隨訪至今雙膝關節疼痛未作。
3 痛風右膝關節腫痛癥
劉某,男,39歲。2014年10月7日來診,訴右膝關節腫痛1月余,有痛風病史2年,近來血尿酸587μmol/L。曾在云南省某醫院系統檢查,右膝關節曾抽出積液20多毫升,腫痛不減,右膝關節局部怕冷,寒冷及行走后腫痛加重,查右膝關節腫脹有輕壓痛,形瘦面白,舌淡苔白,脈沉細。西醫確診為:痛風性關節炎,服用西藥治療,后因胃腸道反應嚴重而停藥。中醫診斷:痹證。以往所治痛風患者火熱證較多,而此患者為明顯的寒滯經脈、肝血不足,所謂“有是證用是藥”,故方用當歸四逆湯加味。藥用:當歸20g,白芍30g,桂枝10g,北細辛10g,通草10g,大棗12枚,炙甘草10g, 漢防己15g,土茯苓30g,海風藤15g,絡石藤15g。五劑水煎沸30分鐘后服,每日1劑。一周后來診,訴右膝關節腫脹全消,疼痛明顯減輕,守方五劑后癥狀全消。囑患者忌口,隨訪3個月未見復發。
4 體會
當歸四逆湯是張仲景《傷寒論》中治療厥陰經虛寒證的名方,本為治療手足發涼、脈微欲絕者而設,現代運用拓展較多。筆者多年來臨床運用該方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取得較好療效。辨治本病有三個要點,首先病位在膝關節,膝為筋之府,肝主筋,肝經運行經過膝部,脈細為血不足之征;二是膝關節均有冷感,遇冷痛增;三是膝關節以疼痛為主。抓住上述三點就具備了使用當歸四逆湯的條件。第一例患者病程較長,已經過多種方法治療,常規療法基本無效,故應抓住主癥,使用經方,藥量較大,功專效宏。為鞏固療效,投六味地黃湯加減,以滋陰通絡,肝腎同治,收獲奇效。需要說明的是,大劑量使用北細辛是根據余國俊[2]經驗,其認為細辛久煎后其揮發油幾乎揮發殆盡,而非揮發油的通絡鎮痛作用保留,使用是安全的。第二例患者是常見的膝關節冷痛,西醫檢查無明顯異常,針對病機,原方直進,一則驗證經方效果,二則藥雜反而不專,病情好轉后,以養氣血、通經絡善后。第三例患者為痛風之膝關節疼痛腫脹,痛風臨床所見火熱癥較多,而該患者膝關節腫痛纏綿1月余,一派虛寒之象,針對病癥,使用當歸四逆湯,佐用防己、土茯苓通絡排濁,藤類藥通絡止痛,辨證準確,立見功效,并囑其忌口。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只要抓住寒凝、疼痛、肝血不足三點,使用當歸四逆湯則多有效驗。
參考文獻
[1]郝萬山.郝萬山傷寒論講稿[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242.
[2]余國俊. 中醫師承實錄我與先師的臨證思辨[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