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華

[摘 要] 目的:對消毒供應室風險管理進行評估,并探討防范措施。方法:對本院消毒供應室的風險事件進行評估,并實施相應的防范措施。對比分析實施防范措施前后一年內風險事件發生率的變化情況。結果:實施防范措施后消毒供應室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下降(P<0.05)。結論:對消毒供應室進行風險管理評估并認清安全隱患,在臨床工作中強化法律意識,嚴把質量關,為臨床提供合格的消毒滅菌物品,保證臨床醫療安全。
[關鍵詞] 消毒供應室;風險管理;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R197.323.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6-0153-02
消毒供應室為臨床各科室提供各種無菌器械、敷料和其他消毒滅菌物品,是院內感染防范工作的核心部門,在醫院質量控制工作中舉足輕重。筆者通過對本院消毒供應室實施風險管理,對潛在的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和控制,極大的降低了消毒供應室風險事件發生率,現報告如下。
1 風險管理評估
1.1 人員素質評估 我院消毒供應室人員以臨近退休或退休后返聘的護理人員、護工等為主,文化水平、思想素質、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從原先的臨床科室轉到消毒供應室工作,對工作環境、工作流程等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學習、適應和掌握。大多數工作人員存在著知識老化、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危機意識和自我防護意識等問題。上班時間注意力不集中,對存在的危險性認識不足,在清洗器械時徒手接觸污染器械或銳器,易發生銳器傷害。配制消毒液或清洗器械時未戴佩口罩、手套、帽子,未按規定穿防護服[1]。
1.2 制度管理評估 消毒供應室工作制度落實不到位,在日常工作中未嚴格按照消毒滅菌規范的操作流程執行。如對過期包回收后不做重新清潔處理,繼續使用已破損的包布。包裝待消毒物品、器械時未認真檢查潔凈度、功能完好性。對外來醫療器械缺乏正確規范的處理流程。部分制度過于陳舊,不能適應新時期消毒供應室工作發展的需求。部分制度相互沖突,導致執行困難。對規章制度的實施缺乏執行力,導致規章制度成為擺設[2]。
1.3 設備管理評估 消毒滅菌設備使用時未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在日常工作中不重視對設備的維護。未定期對墊圈密封性、壓力表、安全閥、減壓閥等進行檢查和維修,保養記錄不全等。
1.4 記錄管理評估 部分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不重視記錄的重要性,在消毒滅菌和各種監測工作記錄時出現漏記、記錄不及時、提早記錄、記錄不真實等問題。對消毒滅菌的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滅菌溫度、滅菌壓力、滅菌器序號、操作者姓名、是否合格等記錄不詳細、不準確。設備維修記錄無維修人員簽名或筆跡潦草,涂改。部分記錄前后矛盾,缺乏真實性[3]。
2 防范措施
針對消毒供應室存在的上述風險問題,在臨床工作中實施相應的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院感染管理規范》等相關法律法規編寫各項消毒、滅菌操作規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科學、合理、高效的工作流程。明確各個崗位職責,加強規章制度的落實,并將出現的差錯事件直接與工作人員的收入掛鉤[4]。
2.2 加強人員管理 定期組織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消毒技術規范》,增強其工作責任感和法律意識,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日常工作中時刻以法律為準繩,居安思危,積極識別和控制潛在的風險,減少人為因素引發的風險事件。加強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的業務學習,尤其對新儀器、新理論、新技術相關知識的學習。成立由護士長領導的護理質量控制小組,定期進行消毒供應室護理質量管理量化標準檢查,加強督查力度,全面、真實地了解消毒供應室風險因素和薄弱環節,盡早發現問題、有效解決危機。對工作流程和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及時進行完善和改進。強調質量是護理工作的核心,時刻繃緊安全管理這根弦,使消毒供應室工作質量得到持續改進。定期對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進行考核,并將成績納入檔案,與經濟收入掛鉤[5]。
2.3 加強儀器設備管理 定期檢查、維修消毒滅菌設備,滅菌過程中詳細記錄滅菌日期、滅菌器編號、滅菌批次、滅菌物品、運行參數、滅菌質量監測結果等。在記錄中客觀、準確地反應問題,禁止隨意涂改、簽字不清。加強與臨床科室的溝通,掌握各科室滅菌用品的配置、材質、處理要點等特點,盡量滿足臨床各科室的合理要求,確保為臨床提供合格的消毒滅菌物品
3 結果
實施防范措施后消毒供應室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4 討論
消毒供應室為臨床各科室提供無菌器械、敷料和其他消毒滅菌物品,其工作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醫療工作質量。本院消毒供應室實施防范措施前1年共消毒滅菌5430批次,其中發生漏放化學指示卡53批次、工作人員發生銳器損傷35批次、記錄缺失122批次,風險事件發生率為3.87%。實施防范措施后共消毒滅菌5535批次,其中發生漏放化學指示卡10批次、工作人員發生銳器損傷6批次、記錄缺失5批次,風險事件發生率為0.38%。本研究結果表明:對消毒供應室進行風險管理評估并認清安全隱患,在臨床工作中強化法律意識,嚴把質量關,可為臨床提供合格的消毒滅菌物品,保證臨床醫療安全。
參考文獻
[1]繆珩華.風險管理在供應室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148-149.
[2]王旭,柴文琳.風險管理在中心供應室質量管理中的運用[J].全科護理,2010,8(11):3073-3074.
[3]趙志娟.供應室護理工作中的風險及防范[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9):316-317.
[4]林瑞云,李楚萍.供應室護理工作中的風險隱患及防范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0,8(15):31-33.
[5]胡雪紅.淺談醫院護理供應室工作的風險防范措施[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36):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