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典名句
和合故能諧。
——《管子·兵法》
和:和睦。 合:團結。 諧:行動協調一致。
和睦、團結能使人們的行動協調一致。
這是“和諧”兩字最早同時出現。春秋時期的齊國名相管仲,不但諳于政治,在軍事上也頗有建樹。他在談及治軍時指出,養(yǎng)兵以道,能使軍隊內部和睦;養(yǎng)兵以德,能實現軍隊內部團結。軍隊和睦團結了,行動就能協調一致,全軍上下行動協調一致,作戰(zhàn)就能無往而不利。
治軍如此,治國也是同樣的道理。只要國民和睦團結,就能舉國同心、眾志成城。因此,我們要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關于和諧的優(yōu)秀理念,積極吸取中華民族在處理身心關系、人人關系、族群關系等方面的和諧智慧,從而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貢獻力量。這句話旨在說明和睦、團結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諧的社會則是國家發(fā)展進步的保障。
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學而》
禮的推行和使用,貴在使天下和諧。
這句話出自孔子弟子有若之口。有若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頗得孔子思想的真?zhèn)鳎缓笫雷鸱Q為“有子”。春秋時代,周室衰微,原有禮制和社會秩序遭到破壞,臣弒君、子弒父的現象屢有發(fā)生。對此,有子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的主張,體現了儒家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儒家學者認為禮的作用就在于增加人的文明性,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提高社會的溫情和諧度。而和諧正是古代圣明君王所追求的治國目標。
中國是禮儀之邦,有時候,一聲“對不起”便能化解劍拔弩張的沖突,一句“不要緊”,便能給人送去溫暖的春風。下到家規(guī)、校規(guī),上到國家法律的制定,為的就是讓每個人能夠知禮節(jié)、懂榮辱,最終使社會變得文明、和諧。這句話常用來闡述禮儀與和諧的關系,以及和諧對于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意義。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國語·鄭語》
不同的事物彼此融合,就會產生新的事物;所有的事物都一樣,也就不會再融合與發(fā)展了。
我國古代對于世界的起源與發(fā)展有很多猜想,西周時期的史官伯陽父認為:世間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等性質不同的基本元素融合產生的,而將相同的元素放在一起,則不會有任何新事物產生。這就是所謂的“和生物,同不繼”。伯陽父對“和”與“同”的區(qū)分,是古代和諧觀的雛形。
其實,我們所謂的“和”,并不是要求大家都完全一致,而是強調不同事物之間融合、共存的和諧關系。那種千人一面、眾口一詞的局面叫作“同”,“同”是一潭死水,難有發(fā)展。這就是我們提倡“和”而反對“同”的原因。這句話通常用于闡述“和”與“同”的區(qū)別,以及表達不同事物共存的必要性。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莊子·秋水》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與朋友惠子一起游玩,看到水中的魚,莊子說:“它們真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它們快樂?”莊子就用這句話回答了惠子。莊子對惠子作出如此的回答,不是徒逞口舌之辯,而是他真心認為人和動物甚至整個大自然之間存在共通的感受,只要用心去感覺,人就能夠理解魚的快樂。這就是道家追求的“與天地為一”的境界。
這句話所表現的人與魚之間感受的互通,實際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表現。人是萬物之靈,但也是自然界中的一個普通成員,從某種意義上講,并不比別的自然存在更高貴。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莊子的主張,對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很重要的意義。這句話現在通常用來表示人與自然界萬物的和諧聯系。
剛柔得道謂之和。
—— 漢·賈誼《新書·道術》
剛與柔結合得恰到好處,就稱之為和諧。
剛與柔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組常見概念,早在商周時代就已出現。《尚書》中有“沉潛剛克,高明柔克”,《詩經》中有“柔亦不茹,剛亦不吐”,《周易》中有“剛柔相推而變化”等語,都指出剛柔之間對立統一的本質。西漢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賈誼則更明確地指出這一點。其后的學者也繼承發(fā)揚了這一觀點,東漢文學家王粲認為“剛柔相濟,然后克得其和”,魏晉時期學者王弼也強調“剛柔各得其所,不相
犯位”。
剛多易折,柔極易殆,唯有剛柔結合才是最佳狀態(tài)。因此,一味逞強或示弱,都與和諧無關。對于個人來說,不卑不亢、自立自強就是“和”;對于國家民族來說,獨立自主發(fā)展,在國際交往中不挑釁、不卑屈,就是“和”。這句話常用來指代剛柔并濟的和諧境界。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禮記·中庸》
致:達到。 位:位置,這里作動詞用。
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中和”是儒學的重要范疇之一,歷來有各種各樣的理解,《中庸》第一章從情的角度切入,對中和作出基本的解釋。按照本章的意思,一個人喜怒哀樂各種情感沒有表現出來時,心中平靜,不偏不倚,叫作“中”;表現出來后符合節(jié)度,無過不及,叫作“和”。達到中和,就意味著達到平衡;人人中和,世界便和諧了。這里講的中和,實際就是中庸。前人說:“以性情言之,則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則曰中庸。”大體是正確的。
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文明可以說是中和型文明。各安其土、彼此尊重,中正仁和、和平共處是中國對外交往的原則。在和諧中發(fā)展進步,是世界的共同理想,而爭斗霸權,只會將文明拖入黑暗的深淵。這句話一般用來形容和諧是自然與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
境界。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晉·葛洪《抱樸子 ·博喻》
志同道合的人,不會因為有山海阻隔而感到彼此距離很遠。
這句話的下一句是“道乖者,不以咫尺為近”,意思是志向不合的人,即使近在咫尺也覺得心離得很遠。《論語·衛(wèi)靈公》中有句“道不同,不相為謀”,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葛洪是東晉時有名的醫(yī)藥學家,道教學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儒家或道家,其思想體系中都蘊涵著豐富的和諧文化,認為人之間的和諧是不以距離遠近來衡量的,和諧的基礎是志同道合。
合作和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在我國參與的跨國合作中,常常會碰到地理位置相隔較遠,經濟發(fā)展階段不盡相同,甚至政治制度也有差別的情況。我們發(fā)展國際合作,是為了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推進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fā)展,只要堅持這個共同的價值追求,不論膚色、地域,就能實現彼此的和諧發(fā)展,實現和平共贏的愿望。這句話體現了我國和諧發(fā)展的文化底蘊和堅定決心。
所貴乎舜者,為其能以孝和諧其親,使之進進以善自治,而不至于惡也。
—— 宋·朱熹《溫公疑孟》
進進:奮力前進的樣子。
舜的行為是難能可貴的,他能通過自己的孝行使家人和諧,把家庭關系調理得很好,蒸蒸日上,而不至于向不好的方向發(fā)展。
舜,相傳是我國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他年輕時與父親、繼母和異母弟弟一起生活,他的家人性格暴戾,曾多次想置他于死地。當舜修補谷倉時,他的父親在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從倉頂跳下逃脫;當舜掘井時,父親與弟弟卻倒土填井,舜掘地道得以逃脫。事后舜毫不忌恨,仍十分孝順父母,愛護弟弟。帝堯聽說了舜的孝行和他處理問題的才干,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又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最終選定舜繼承他的王位。舜做了國君后,依舊對家人關愛備至,他的家人也受到感動,從此不再作惡。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和諧家庭是和諧社會的基石。建設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是社會的需要,也是每個家庭成員的共同責任。這句話以舜為榜樣,旨在弘揚家庭和諧的美德。
(選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典名句實用手冊》,中華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