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花,李晨云
(1.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環境保護和林業局,青海門源810399;2.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浩門林場,青海門源810399)
2002年門源縣林業和環境保護局成立以來,遵循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按照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認真貫徹“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的林業建設方針,在加大森林資源保護的同時,先后組織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國家重點公益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三北”防護工程、封山育林和中幼林撫育、青海湖流域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水電開發生態環境治理、沙棘基地建設、村莊綠化等重點生態工程,“保、建、退、封、育、管”多措并舉,全面開展了天然林資源保護治理。組建了126人組成的專職護林執法隊伍和36人組成的森林公安隊伍,并聘用社會護林員1000名進行管護,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縣、場、站、點四級護林執法體系。共完成生態保護和建設投資3.53億元,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290萬畝,國家重點公益林封育保護下的森林工程184.4萬畝,完成人工造林12.5萬畝,飛播造林4.2萬畝,封山育林40萬畝,中幼林撫育4.5萬畝,綠化縣鄉公路310km,義務植樹734余萬株,有害生物防治218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26.79%提高到2013年末的39%,林業用地面積由471萬畝增加到574.1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由281.47萬 m3增加到425.17萬 m3,森林病蟲害成災率一直控制在3‰以下,防治率達到了100%,監測覆蓋率達到95%以上,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了建縣61年來無森林火災的好成績,偷砍盜伐林木和亂捕亂獵野生動物的行為穩中有降,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圖1、圖2)。

圖1 封育保護下的灌木林地(草場)

圖2 封育保護下的森林
門源縣90%以上的宜林地、灌木林地、灌叢地既有林權證又有草原證,林牧矛盾突出,《禁牧令》難以執行,森林資源管護難度大。
實施西部大開發后,門源縣大力招商引資,開發工業經濟,水電、煤炭和礦山企業迅速發展壯大,雖然為拉動地方經濟做出了一定貢獻,但企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差,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大量棄渣和料場未能及時恢復治理,引發破壞林地、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水源地及空氣污染等突出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重,加上探礦、開礦等項目遲遲不辦理林地征占用手續,制止不了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等違法現象,林木及林地破壞現象嚴重,保護管理難度大。
通過近幾年的林業重點項目造林,門源縣適宜造林的地塊基本已用完,現剩余的都是海拔較高的荒石灘、腦山陽坡的小片小點,自然條件嚴酷,造林難度大,灌溉路線長難度大,成活率低,加之近幾年苗木市場價格的上漲,人工整地和栽植費用大幅度提高,增加了造林成本。而國家對生態建設項目的投資少,核定的造林標準仍延用前幾年的造林標準,造林和管護資金缺口大,造林成活率鞏固工作難以執行,生態建設項目難以產生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近幾年由于造林面積的加大,該縣苗木難以供應造林需求,外縣苗木調運量大,因此一些不易發現和隱藏的林業有害生物隨之入侵形成該縣新的危害種群,成為影響造林成果的一大殺手,嚴重影響造林成效。另外,鼠害嚴重,雖然本縣自籌資金每年對新舊造林地和退耕地進行防治,但草原鼠的二次危害仍然嚴重,對造林成果影響大。
林業行業性質決定了工作生活條件艱苦,既要一年四季在深山老林中與林為伴,又要參加苦累臟的植樹造林等生態建設工作,工作量大而枯燥。而受單位編制和崗位設置限制,該縣林業環保局機關和各林場專業技術人員緊缺,技術人員職稱晉升難,工資待遇普遍低,如國營浩門林場,編制50名,核定專業技術崗位8名,只核定2名中級崗位,沒有設高級崗位。這就嚴重影響了專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造成業務骨干大量流失,退休、借調、調離問題嚴重,目前崗位空缺大,技術調查、設計和指導等工作開展被動,技術力量越來越薄弱。
門源縣屬于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區域內,是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區分布著數萬hm2的森林,所涵養之水源,滋潤著甘肅、青海、內蒙古省區的廣闊土地,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這就決定了該縣走重工業發展道路受限條件多,對生態環境影響大,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生態立縣”戰略,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全面調整發展思路,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培育帶動地方發展的新型產業和特色產業,加強生態保護,培育生態文化,發展生態經濟,推動地區經濟和生態全面發展。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在林業建設上是一種保護、發展和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具有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因此,要多舉措加強天然林資源的保護和林地的管理工作,嚴格執法,依法打擊偷砍濫伐、亂捕濫獵、亂墾亂占等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特別是將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的保護與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列入縣委、政府重要的議事日程,完善政策措施,加大保護力度,禁止該區域內的一切采礦、探礦行為。繼續落實封山禁牧措施減少牲畜對植被的破壞,給植被提供休養生息的條件,切實提高森林生態功能。科學防治森林火災和有害生物、林地鼠害。
由于門源縣是一個農牧業縣,從事農牧業的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1%,而農牧草場也是林業灌木林地,農牧業人口多和飼養牲畜多是影響生態保護與治理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根據地域特點,建立不同類型的生態產業區,發展生態畜牧業,將粗放的放牧方式全部轉化為舍飼、半舍飼養殖,減少牲畜對灌木林地的破壞力度,恢復林地的生態功能,緩解林牧矛盾。對于處于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的草場(灌木林地)全部納入禁牧范圍,進行移民搬遷,禁止牲畜破壞。對其他地區的秋、冬、春季草場(灌木林地)全部轉化為夏秋輪牧,冬春休牧草場,并結合人工飼草規模種植,保障舍飼養殖飼草基礎。
由于門源縣是貧困縣,財政困難,無力投入森林資源管護經費。而該縣林地面積大,分布廣,林區交通不便,林地管理開銷大。為解決管護經費不足的壓力,建議提高天保、公益林、退耕還林補償標準和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撫育等生態建設標準。同時,爭取退牧還草工程的實施,對禁牧、輪牧的不同功能區分別核定補償標準,講高農牧民收入。
要搞好生態保護和治理工作,僅限于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最終還得靠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共同完成。因此,堅持不懈的抓好宣傳教育工作是基礎,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網絡、微信微博等平臺,各種宣傳日發放資料、護林員挨家挨戶宣傳、設立界碑界牌、宣傳牌、警示牌等方式加強宣傳,改變群眾用柴做飯、取暖的生產生活習慣,提高全民生態保護和治理意識,挖掘公眾愛綠、護綠、植綠的社會公德,形成全社會辦林業、抓生態、提文明的良好氛圍。
[1]西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青海省門源縣2012年林地資源調查報告[R].西寧:國家林業局西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2012.
[2]門源縣人民政府.青海省門源縣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R].門源:門源縣人民政府,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