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永剛, 劉 文, 車永哲, 高長嶺
(南開大學 醫學院,天津 300071)
?
提高解剖實驗室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柏永剛, 劉 文, 車永哲, 高長嶺
(南開大學 醫學院,天津 300071)

從解剖實驗室的文化建設內涵、文化建設特征和文化建設原則三個方面探討了解剖實驗室的文化建設。并進一步探討了解剖實驗室的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及具體的實踐實施方案。指出解剖實驗室在教學科研過程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提出文化建設是育人之根本,提高解剖實驗室的文化建設與提高整體的解剖實驗教學質量是有機統一的觀點。通過師生多年的共同努力建設,解剖學課程已經發展成為校級精品課程,實驗室有著比較完整的實驗規章制度和安全保障制度,教學物質條件實現了現代化教學,使得師生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工作和學習,為醫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解剖學基礎。
解剖實驗室; 文化建設; 實驗室文化; 解剖文化; 文化理論
解剖實驗室建設蘊含大量的文化現象,在進行解剖實驗室的物質建設,對實驗室的物資及人員的管理,在教學相長的實驗進程以及在整個解剖教學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精神面貌等,無一不反映了文化的底蘊和特征。因此,研究如何搞好解剖實驗室的文化建設就是研究如何提高整體的解剖實驗教學質量。
《辭海》中,對“文化”的解釋有兩種,狹義的釋義是指社會的組織形式和制度結構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意識形態;廣義的釋義是指在社會實踐歷史活動進程中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根據對文化的宏觀概念解釋,可以得出微觀大學里解剖實驗室文化的根本內涵。也就是解剖實驗室的主體在進行實驗室的使用、管理及不斷建設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這其中包括上級領導者的正確領導和決定,實驗室各級管理人員的不同管理、實驗教師和同學的不斷參與和創新等[1]。解剖實驗室本身并不是文化,解剖實驗室結合創造實驗室不斷向前發展的所有因素總和構成了文化的有機體。確切地講,是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和使用文化的總稱,是集體學習模式和行為方式的有機統一。因此,我們要研究不同文化之間內在的相互影響、相互關系和整體效應以及它們的各自特點。
解剖實驗室文化建設應是一項系統工程,以提高的師生綜合素質培養為核心,發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為目的,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創建優良的解剖實驗文化環境。構建良好的實驗室文化應具有多樣化、創造性、長期的、和團隊協作意識的特點。例如:解剖實驗室配合醫學院每學期都開展開放日宣傳活動,由教師及學生志愿者共同進行開放日的管理與宣傳[2]。開放日活動提升了醫學院及解剖教研室的知名度,鍛煉了學生們的交流實踐能力,增強了人體結構等相關科普知識的宣傳,使解剖實驗室文化的上述特點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解剖實驗室文化是由多種因素組合起來的有機多元整體,是一種由群體創造出來的基礎文化及其衍生體的綜合,具有繼承發展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鮮明特征。①解剖實驗室文化必須與解剖實驗教學密切相關,在學校整體文化的大背景下發揮本專業文化的特長。學校的文化是整個現代社會總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的價值體現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有用人才和精英人才,通過自身歷史繼承下來的所具備的優良文化傳統,完成教育人才,培養人才的使命[3]。因此,學校的文化特征對實驗室的文化價值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②解剖實驗是通過具體標本實物的觀察來認識人體結構;通過學生的具體解剖操作來熟悉結構和掌握解剖技能為主體。與傳統的其他實驗為了證明某個現象的機理,探索某一具體事物的變化規律有明顯的不同。因此,也就具備了自身的鮮明獨特的實驗文化特征。③解剖實驗室文化是以宏觀形態學文化為主體,隨著其他學科技術水平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逐漸由宏觀向微觀方向邁進。解剖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系與交叉越來越多,越來越緊密。在科研方面,解剖實驗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微觀化,幾乎與其他學科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4]。
解剖實驗室文化建設方面要具有戰略發展的眼光,從全局出發系統建設,整合實驗室人力物力資源充,分調動發揮各項的積極作用,全面提高實驗室的科研與教學水平。因此,在進行規劃和設計實驗室文化建設時應遵從以下原則:
(1) 發揚和傳統繼承。解剖實驗室文化一方面來源于中國的傳統醫學文化和教育傳統,另一方面,它還吸收了世界各個民族的優秀文化。中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共同構成了當代的中國文化,中國的實驗室文化是環境和遺傳的產物[5]。同時,實驗室文化的構建也應該沿著該領域的開拓者和創立人的足跡進行繼承和發揚,才使得實驗室逐漸步入今天的成功。
(2) 適應時代變化。解剖實驗室文化應隨著整個學校的實驗室大文化變化而改變,學校的大的文化、歷史、經濟環境影響著下面子系統實驗室的發展環境。同時,解剖實驗室文化也應隨著隨著整個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實驗室適應社會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主動選擇與適應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適應接受時代的變換,因為實驗室是一個不斷開放、自主創新與探索發現的機構。對此,實驗室文化建設發展的選擇不僅要適應社會近期和當前的需要,還要適應長期的、可以預見的發展需要;不但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更要反思、指導、引領社會發展,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搖籃[6]。
(3) 主體積極參與。解剖實驗室文化建設要堅持主體積極參與的原則。要發揮解剖教師和解剖實驗技術人員的主導作用,強化教工的主人翁意識[7]。解剖教師和解剖實驗技術人員在為人治學方面要以身作則;在科研上要思維嚴謹率先垂范;在實驗室整體調控方面做到區別對待、有的放矢。學生是實驗室文化的主要受益者和建設者,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實驗熱情,細致耐心地指導學生,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解剖實驗中來,將實驗室文化建設引向更深層次。
(4) 系統科學整合。解剖實驗室文化建設要堅持系統科學整合的原則。所謂系統性是指將實驗室文化本身視為一個由多個要素組合而成的復雜的系統整體,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和原理,把實驗室文化建設等同于一個系統工程建設。在實驗室文化建設中要深入研究實驗室文化的不同層次結構,要兼顧各個方面[8]。
4.1 加強解剖實驗室環境文化建設
解剖實驗室環境文化是實驗室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也是實驗室精神文化的物質基礎,屬于實驗室文化的物質形態范疇。解剖實驗室是學生的實驗學習場所,師生需要長時間在的在解剖實驗室工作和學習。因此,實驗室的環境建設尤為重要。①解剖教學實驗室應空氣清新,寬敞明亮。應該盡最大努力降低教室中的福爾馬林濃度。為此,我們在實驗室配備了封閉性好的不銹鋼升降式解剖尸體柜,實驗操作時升起,實驗完畢后降入柜中,并且尸體用不透氣的帶拉鏈的口袋裝好;將傳統的以甲醛為主的尸體保存液改為使用不同比例制成的改良保存液,以降低室內的甲醛濃度;在實驗室內擺放綠色植物如仙人掌等,不僅可以吸收甲醛,還可以美化環境,凈化空氣,使人心情愉悅[9]。②科學規劃實驗室的標本及教學相關物品。實驗室的標本擺放應整潔,合理并有效利用教室空間。包括塑化標本、有機裝缸標本、鑄型標本以及模型等。還可以懸掛一些唯美的藝術畫作等,以消除解剖實驗室的恐懼壓抑感,能給人以人體藝術美的享受,這里是藝術和知識的天堂。③解剖實驗室綜合環境的改善。在人體解剖學實驗室建造中應保持健康綠色、節約環保、實用耐用、人性等理念設計。做到實驗室的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實驗室的基本設施要健全。包括解剖實驗臺,解剖標本展柜,實驗室通風系統,多媒體系統等。由于保存解剖標本的基本防腐試劑是甲醛,不僅對空氣有污染,而且對師生身體健康的影響非常嚴重,尤其是解剖實驗室工作人員,對他們的身體危害尤為嚴重。因此,良好的教學環境是搞好科研教學的有力支持。
4.2 人文文化建設
作為人體解剖學實驗室文化建設的組成之一,人文文化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加強對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的人文關懷。例如在面對甲醛對教師和實驗管理人員的危害方面,除了以上列舉的應減少濃度及攝入等各項措施外,在課程安排上應盡量避免教師和實驗管理人員長期制作解剖標本、集中上實驗課;對解剖教職員工應定期進行體檢、延長工間休息、提高津貼福利待遇、加強勞動保護等措施[10]。
良好的人文文化建設與實驗隊伍建設的不斷強化息息相關。注重高水平、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同時要加強原有實驗人員的培訓和學習,為實驗教師及技術人員提供到國內外先進學校機構進修學習提供機會。充分積極發揮教研室所有成員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新方法。要逐步建立與管理文化制度相適應的獎罰機制和政策,打造一支結構合理,技術過硬的解剖實驗教學團隊。
4.3 解剖實驗室的管理制度文化建設
解剖實驗室的管理制度主要與實驗室的功能相關。實驗室的制度建設是實驗室文化的一種內化的表現。要想實驗室一定的建設發展目標,就必須發揮實驗室的制度文化作用,通過設定一系列規章制度,來規范和激勵師生思想和行為,從而建立良好的實驗室的文化氛圍[11]。內化解剖實驗室文化并將以繼承和發揚的過程,是體現主導實驗室發展、解剖教學發展的管理者管理理念和治學理念的傳播過程,也是實驗室管理制度的制定不斷完善、運行與實施的過程。
(1) 體現出文化的科學性、先進性與合理性。對人員、設備、財務、環保、教學、科研、安全等各個方面均要兼顧和保障制度科學合理有效運行。這就要求制度的設計者不僅要對實驗室的各個方面管理規律都準確把握和系統全面考慮把握,還必須掌握解剖學科的前沿技術和實驗室管理發展的最新動態。在制度的實施過程中,必須保障制度的權威性、嚴肅性和穩定性。管理制度的運行與實施情況反映了一個實驗室制度文化建設的實際狀況。實驗室如果只擁有一套完備的制度管理體系,而在實施與運行管理制度上并沒有完全落實,則管理制度文化的作用就沒有得到充分發揮[12]。
(2) 加強實驗室標本、模型管理。各種解剖模型、解剖標本是人體解剖學實驗室存在的物質基礎,是醫學院的寶貴財富。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壯大,以培養高精尖的人才為標準,學校為人體解剖學實驗室也相繼加大了投入,標本和模型的配置逐漸成熟與提高,使原有的實驗條件得以極大改觀,因此對模型、標本的日常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實驗室建立了各項管理制度,要求實驗管理人員將標本、模型的所屬、名稱、數量、使用說明、注意事項、損壞程度等各項條款建立標簽檔案并輸入電腦,進行規范化統一管理。對實驗室標本模型等要定期保養修理等檢查工作。認真填寫使用記錄,對學生嚴格要求,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使用習慣,以保障教學、科研及各項公共活動的順利開展。
解剖實驗室的標本應定期進行保養和維護。為此解剖實驗技術人員需定期檢查裝缸標本保存液是否有滲漏,是否變渾濁,標本有無發霉。縮干等,做到盡早發現及時處理。給予損壞的標本進行修補,或對無法修補恢復的標本進行合理處置并及時補充。教育學生愛惜標本,讓學生明白標本是一種來之不易,非常珍貴的財富[13]。規范實驗室的管理制度,標本人為損毀要賠償。建立教師參與實驗室管理的制度,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規范操作,對學生在課堂上及解剖操作前進行必要的素質文化教育,促進學生愛護實驗室一切設施和標本,養成良好的習慣。
(3) 實施開放式解剖實驗教學。在對實驗室資源有效綜合利用方面,為加強學生的自主創新和自學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我們制定了相應的人體解剖學實驗室開放的管理辦法及規章制度,實施開放式實驗教學。根據每次的解剖實驗教學內容及學生實習的完成情況,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前預約對實驗室進行開放。這樣學生可自己安排學習時間,保證實習內容準確把握。另外,學院每學期還要舉辦一至兩次的對外開放,作為公益活動對社會宣傳醫學知識。在實施實驗室開放活動過程中要注重對教師及學生的管理,以保障各項開放活動有序進行。
(4) 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學院采取層層落實管理安全責任制,加大安全管理執行力度。實驗室安全施行“預防為主”的策略。在實驗室防爆、防毒、防火、防盜等方面加大投入。對實驗室工作人員進行安全技術知識培訓,同時加強師生的實驗室安全教育,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消除安全隱患,加大安全檢查。給師生建立一個和諧有序、舒適安全的實驗環境。因此,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體現的是一種管理文化。是所有師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綜合表現[14]。
4.4 解剖實驗室的精神文化建設
解剖實驗室的精神文化是實驗室的精神和理念的主要體現,是整個解剖教學文化的靈魂與核心。它是整個醫學院的研究理念和治學風格的反映。在對時代特征、教育規律和解剖學實驗本質的深刻認識基礎上,科學的實驗室精神文化是實驗室水平、特色和生命力的動力與源泉。實驗室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具有求實嚴謹性。為了實現教學和科學研究發展和創新的目標,必須堅韌不拔地努力工作和學習,堅持務實崇真,實事求是和真抓實干的精神。②具有勇于探索性。解剖實驗室精神文化應著重培養學生敢于追求真理并為真理獻身的毅力、勇氣和決心,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學習過程以及創新過程就是不斷提出新方法、新理論的過程,在這種過程中不斷發現新規律,向更深層面探求科學真理的過程。③具有科學獨立性。這是是一種純粹的學術文化,實驗室的精神應當保持和提倡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精神。關鍵在于強調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邏輯思考,獨立的學術人格特征,獨立的科學判斷能力。努力進行科學探索,營造創新和自由的實驗氛圍[15]。
經過多年的積累與發展,本著繼承與創新文化建設的理念,解剖學教學課程已經打造成為校級精品課程,不僅承擔著本院所有的醫學生解剖教學,還開設了留學生解剖課程教學,也為其他兄弟學院承擔著相關解剖教學。解剖實驗室的文化建設包括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文化的建設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過程,要在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過程中尋求科學文化與人文精神的最佳結合點[16]。要以科學的文化建設理論作為先導,積極發揮文化建設主體作用。積極探索文化建設的內涵,注意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是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牢固掌握文化建設的特征,注重解剖實驗室文化所具有的多因素性、有機多元整體性;長期堅持文化建設的原則,繼承與發展的銜接性。實驗室的文化教育是一種無形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建立良好的實驗室文化氛圍,是全體師生集體努力的結果。在實踐方面,要從環境文化、人文文化、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方面著手。良好的文化能夠使教師安心工作,學生努力學習,不僅給大家一個良好的心情,而且極大的提高了工作和學習的效率。
[1] 田在寧.促進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8): 213-215.
[2] 孫慶榮,吳洪海,朱永澤.人體解剖學實驗室的環境建設和管理[J].解剖學雜志,2006,29(3):398-399.
[3] 林偉君.實驗室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探討[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1(1):72-73.
[4] 黎 林,欽明皖,舒 堅.高校實驗室文化創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3,16(2):144-147.
[5] 武 芳.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創新探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8): 244-247.
[6] 張 原,李 鑫,杜興號.高校實驗室文化的內涵及建設途徑[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3):15-17.
[7] 吳翠玲,曾明榮.高校實驗隊伍建設與管理的探討[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1(6):166-169.
[8] 段河軍.人體解剖學實驗室文化建設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7):103-104.
[9] 石 瑛,吳其光.實驗室文化的內涵及其構建[J].教育探索,2010(11):81-82.
[10] Smiglak M,Reichert W M,Holbrey John D.Combustible ionic liquids by design: is laboratory safety another ionic liquid myth[J].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06(10):2554-2556.
[11] 王敬志,張 碧,周 磊.突出文化育人功能推進實驗室文化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2,31(4):407-409.
[12] Meng H, Chen Z, Xing G.Ultrahigh reactivity provokesnanotoxicity: Explanation of oral toxicity of nano copper particles[J].Toxicology Letters,2007(175):102-110.
[13] 周守喜,胡 毅,石東平.論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及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 2006, 5(4):95-97.
[14] 王松武,王 傘.開放實驗室中創建實驗室文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0):154-156.
[15] 黃珊珊,楊振蘭.關于實驗室文化的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5):117.
[16] 何 淵,周琴生,張 曉.淺談醫學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培養[J].醫學與哲學,2007,28(5):47-49.
·名人名言·
知識是一座寶庫,而實踐則是開啟寶庫的鑰匙。
——托馬斯·富勒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Anatomy Laboratoriesy
BAIYong-gang,LIUWen,CHEYong-zhe,GAOChang-ling
(Department of Human Anatomy of Medical Colleg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natomy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features form three principles theories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atomy laboratory. It further points out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part of the anatomy lab, and is a specific practice implem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anatomy laborat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c found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anatomy lab and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ing anatomy experiment consists of an organic unity of view.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of teachers for many years, the anatomy curriculum has become the excellent course in university. Laboratory has a relatively complete experimental regulations and safety system, and teaching material conditions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These make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work and study in a good environment, and present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 of medical students.
anatomy laboratory; cultural construction; laboratory culture; anatomical culture; cultural theory
2014-04-10
柏永剛(1981-),男,遼寧丹東人,碩士,實驗師,研究方向:骨組織工程學。Tel.:13702048402;E-mail:byg1981@nankai.edu.cn
G 482
A
1006-7167(2015)11-02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