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添沐,王志福
(1.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三明市第一醫院,福建三明365000;2.福建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福建福州350122)
·臨證心得·
陽盡安眠湯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癥40例
吳添沐1,王志福2
(1.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三明市第一醫院,福建三明365000;2.福建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福建福州350122)
失眠;肝郁化火;陽盡安眠湯
失眠常會影響人們的記憶力、注意力、反應能力、學習能力、免疫力等,且多伴發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并加重或誘發其他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慢性胃炎等。臨床上常使用中樞鎮靜藥治療失眠,但助眠藥常出現成癮性、耐受性及宿醉現象等不良反應,且遠期療效差。中醫藥在治療失眠有優勢,筆者近年來采用“陽盡安眠湯”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40例,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80例病例均來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三明市第一醫院就診的門診病例,以中藥治療為治療組,西藥治療為對照組。治療組40例,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齡(53.27±4.13)歲,平均病程(20.551±2.72)月。對照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齡(55.20±4.45)歲,平均病程(20.882±3.60)月。2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醫診斷標準依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1]:①幾乎以失眠為唯一的癥狀,包括入睡困難、多夢、易醒、早醒、醒后再難入睡,醒后不適或日間困倦等;具有失眠及極度關注失眠結果的優勢觀念;②對睡眠時間、質量的不滿,引起明顯的苦惱和社會功能受損;③失眠每周至少發生3次,病程達到1個月以上;④排除軀體疾病和精神障礙所導致的繼發性失眠。
1.3 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肝郁化火證中醫辨證標準:心煩不寧,夜寐差,性急易怒,胸悶,兩脅脹痛,頭痛,面赤,目澀,口干口苦,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數。
1.4 納入標準①西醫診斷符合失眠診斷標準。②中醫辨證為肝郁化火型;③年齡18~80歲。
1.5 排除標準排除全身性疾病、孕乳期、手術、酒精、藥物作用及合并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疾病,精神疾病及外界干擾導致的失眠。
1.6 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自擬陽盡安眠湯,組成:北柴胡10 g,白芍15 g,梔子10 g,淡豆豉12 g,清半夏12 g,夏枯草10 g,百合20 g,夜交藤15 g,合歡皮15 g,甘草3 g。每日1劑,由本院中藥制劑室制成200 mL規格的袋裝藥液2袋,每日2次,每次1袋。服藥時間選在下午4時和晚上9時。對照組應用艾司唑侖(北京益民藥業有限公司)治療,每天臨睡前口服用1~2 mg。2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觀察療效。
1.7 觀察指標2組在治療前后進行睡眠障礙量表[3]評分(入睡時間、夜間蘇醒、比期望時間早醒、總睡眠時間、總睡眠質量、白天情緒、白天身體功能、白天精神能力、白天思睡、生活質量),按照分值(0~3分)評價患者具體情況。總分值在0~30分,分數越高,睡眠越差。在治療前、治療后1周、治療后2周、治療后4周,完成睡眠障礙量表評分。以減分率作為評價指標,痊愈:減分率≥75%;顯效:減分率在50%~74%;好轉:減分率在25%~49%;無效:減分率<25%。計算公式:
減分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
1.8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屬正態分布采用x±s表示,采用t檢查,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2.1 2組治療前后睡眠障礙量表評分比較見表1。
2.2 2組療效比較見表2。
失眠西醫治療目前多采用苯二氮卓類藥物鎮靜類藥物,其中艾司唑侖起效快、安全性較好、近期療效好、宿醉現象少見,但易產生依賴性、成癮性,且遠期療效欠佳。中藥治療失眠雖起效慢,但未見明顯不良反應,且遠期效果明顯。
失眠屬祖國醫學“不寐”范疇,亦稱目不瞑、不得眠。《靈樞·素問》曰:“衛氣晝日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主夜,夜者主臥;陽氣盡而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因此,調整陰陽和氣機升降是治療失眠的重點。人體氣機之樞在于肝肺與脾胃,肝主升發而肺主肅降,脾主升而胃主降,陽盡安眠湯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以疏肝解郁、降陽養陰
2.1 2組療效比較見表1。觀察組60例,對照組58例,均完成治療過程。
R256.23
B
1000-338X(2015)06-0058-01
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