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萍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福州350003)
陳美華主任對《內經》心之苦欲補瀉的理論認識
嚴萍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福州350003)
心苦緩;心欲軟;陳美華
陳美華主任是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繼承指導導師。陳主任對《內經》中“五臟苦欲補瀉”有獨到見解。“五臟苦欲補瀉”之說源于《索問·臟氣法時論》,所謂“五臟苦欲”之“苦”,即患也,困也,也就是難以忍受之意。“欲”者,喜也,即需要之意。“苦”“欲”補瀉以“順其氣為補,逆其氣為泄”的原則對五臟臟氣進行調整。五臟所苦,實屬五臟之病理變化;五臟所欲,乃是五臟生理之特性。因此,遂本臟所欲,順其性而治者為補;逆本臟所喜,反其性而治者為瀉。《素問·臟氣法時論》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以下就“心之苦欲補瀉”談談陳主任的認識
根據語句對應,緩為緩而散之義。《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吳氏曰:心以長養為令,志喜而緩,緩則心氣微逸,自傷其神矣,急食酸以收之”。心主神明,在志為喜。過喜則耗氣,導致心氣散逸。酸味具有收斂的作用,用于收斂散逸的心氣。心氣、心陽不足,無以鼓動溫煦全身血脈,則心失所養,心神不寧;心氣不足,清竅失養;汗為心之液,汗多不僅傷及津血,也耗心氣。故在臨床上往往出現心悸,胸悶,神志不安,頭暈,乏力,氣短自汗,動則尤其,虛煩失眠,四肢冰冷的癥狀。所以在治療上不但要益氣助陽,也要收斂止汗,以免加重心陽虧虛,致心陽欲脫。而酸味藥有收斂作用,常用藥如山茱萸,酸棗仁,五味子等。陳美華主任認為在心病用藥時要以益氣溫陽藥為主,如果加上酸性藥等收斂之品,臨床療效顯著。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心為火藏,心病則剛燥矣,故宜食咸以軟之。咸味下泄上涌,而從水化,能泄心氣,以下交涌水氣,以上濟火,火既濟,則心氣自益,火欲炎散,以甘之發散而瀉之。”心為火臟,心欲軟指心火潤下為心之所喜,心病為心火偏旺,心體需潤則心火得潤下,咸味之品能潤下,故可補心。火性烈,甘能緩,則反其性,故曰瀉。《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在《內經》中心主火,腎主水,人之生機在于水火。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心火炎上,故宜使之下,腎水泄下,故宜使之上;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則為既濟,不交則為未濟。如《尚書正義》中孔穎達對于五行特性的解釋也是如此,比如論及水與咸對應關系,其解釋為:“水性本甘,久浸其地變而為鹵,鹵味乃咸,說文云鹵,西方咸地,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鹵。”實際上是明示心病治療應該重視腎臟的作用。《石室秘錄》“心腎治法,二臟合而治之者,其義又何居?腎,水藏也;心,火藏也,是心腎二經,為仇敵,似乎不宜牽連而一治之。不知心腎雖相克,其實相須,無心之火,則成死灰;無腎之水,則成冰炭。心,必得腎水以滋養;腎,必得心火而溫暖”。
姚止庵:“善于更者,莫過于咸,咸者水也,以水治火,則火自息而心自寧,故冥之即所以補之。然冥之為言柔也,心火易亢而欲其柔軟也。若欲折其上逆之勢而使之下泄,則又宜用甘,甘性緩而善于泄熱也”,體現了心的生理狀態下順其性為補,逆其性為瀉的原則。火有實火、虛火,治療實火的藥,如《景岳全書》:黃連、梔子瀉心之火。治療虛火之藥,如《景岳全書》:熟地、當歸、枸杞、山茱萸滋心腎不交陰分無根之火。咸味藥多用芒硝、犀角、龜版等藥。陳美華主任強調治療心病時應重視滋腎瀉火的作用。
病例介紹
胡某,女,61歲,退休。2013年4月25日初診:患者近半年來血壓波動明顯,頭暈耳鳴,心悸,心煩不寐,時盜汗,面部烘熱,傍晚、深夜尤甚,口干喜飲,夜尿2~3次/d,舌紅,苔少,脈細數。證屬腎陰不足,心火亢盛,治宜滋水降火,交通心腎。方擬天王補心丹合酸棗仁湯化裁,處方:炒酸棗仁30 g,生地黃15 g,女貞子15 g,麥冬15 g,玄參15 g,當歸8 g,遠志9 g,茯苓15 g,浮小麥30 g,生曬參片12 g,五味子10 g,甘草3 g。7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5月10日復診:藥后自覺頭暈、心煩、心悸、盜汗明顯好轉,繼續守原方7劑以資鞏固。
按:本病腎水虧損,不能上濟于心以致心陽浮越,故見心悸、心煩不寐、面部烘熱;汗為心液,心陰虛不能斂心陽,故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征。天王補心丸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寧。柯琴認為補心故用生地黃為君,取其下足少陰以滋水,伏火,此補心之陽,補心之神耳;酸棗仁、五味子補血收心氣,當歸之甘,以補心血,玄參之咸,以清血中之火。體現了心苦緩,急食酸棗仁、五味子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生地黃補腎瀉火,用玄參咸以軟之,用當歸甘以瀉之。體現“心之苦欲補瀉”理論的臨床應用。
R249
B
1000-338X(2015)06-0064-01
201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