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蘭,廖惠玲,余慶陽,陳阿蘭,詹芳芳,鄭麗萍
(龍巖市中醫院,福建龍巖364000)
體位護理在147例退行性腰椎失穩癥中應用觀察
陳麗蘭,廖惠玲,余慶陽,陳阿蘭,詹芳芳,鄭麗萍
(龍巖市中醫院,福建龍巖364000)
退行性腰椎失穩癥;體位護理;臨床觀察
正常腰椎的穩定性由椎間盤、椎間小關節、韌帶和肌肉共同維持,并受周圍神經、肌肉、腹壓和體位等因素影響。腰椎運動節段失穩是指一個或者多個腰椎運動節段的運動動能異常。任何一種原因導致這些穩定成分的改變都可能導致腰椎失穩,同時出現臨床癥狀者稱為退行性腰椎失穩癥[1]。腰椎失穩是慢性腰痛、腰椎術后綜合征和坐骨神經痛的主要原因,因其超過5%~10%的高發病率而受到廣泛關注[2]。
從力學角度考慮,失穩應屬于動態的變化,即失穩階段隨著應力的變化而發生位移,在影像學表現為典型的腰椎過屈、過伸時椎體間位置和角度的變化[1]。本研究根據退行性腰椎失穩癥患者腰椎前屈—后伸位X線動力位檢查[3]結果,給予體位護理系列措施,能夠直接減少退行性腰椎失穩癥患者病變椎體節段的運動,護理療效滿意。現將臨床護理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納入標準①符合腰椎失穩癥診斷標準[1]:腰腿痛反復發作,腰椎活動受限,經臥床休息或外固定后癥狀可以減輕或緩解;活動時腰部出現“絞鎖”感;腰椎穩定平衡系統失調,如椎間盤、全椎板及小關節切除者;腰椎X線動力位片示椎體前后滑移大于3 mm,或椎體間成角>10°[4]。②意識清楚,自愿并能夠配合體位護理治療方案。③年齡18~80歲,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依從性較強者。
1.2 排除標準①受試者依從性差,影響干預措施實施及療效評價。②自行要求或因其他原因退出試驗、失訪者,盡可能了解退出原因予以記錄。③治療中出現其他嚴重基礎疾病發作,不適合繼續接受試驗者。
1.3 一般資料納入病例均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診于我院骨傷科護理門診的退行性腰椎失穩癥患者147例,男39例,女108例,年齡23~76歲,平均年齡(59.29±6.2)歲。所有患者均由我院骨傷科主任醫師統一診斷。
1.4 方法根據退行性腰椎失穩癥患者前屈—后伸位X線檢查結果,將腰椎前屈位失穩增大者稱為前屈型,腰椎后伸位失穩增大稱為后伸型,并給予以下相對應的系列體位護理措施。患者每周門診護理指導1次,要求患者堅持每天配合體位護理系列措施,干預3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評價療效,護理干預均由受過專業培訓的護士進行操作。
1.4.1 臥床體位干預①前屈型:指導患者俯臥位或腰部墊枕療法,盡量使腰背部取過伸位休息;腰部墊枕應大小、軟硬度適宜,長度不限制,寬約20~25 cm,高約8~10 cm。②后伸型:指導患者屈曲位,軀干抬高15~30°,下肢抬高15~20°,盡量使腰背部取屈曲位休息。
1.4.2 行為姿勢干預①前屈型:指導患者佩戴腰圍固定保護,可于腰圍內加一薄毛巾以促使腰部過伸;避免頻繁或過久彎腰姿勢,比如洗衣服、拖地板、打麻將、坐過矮的椅子、半躺著看電視等。②后伸型:亦指導患者佩戴腰圍固定保護,但不添加襯墊;避免久行、久站、久坐,疼痛明顯時不超過30 min,疼痛緩解后也應循序漸進,一般不超過2 h。③注意保護性用腰,例如彎腰撿物時使用下蹲姿勢,勿搬抬過重物品,提拿物品時注意平衡用力等。
1.4.3 腰腹肌功能訓練①前屈型:指導患者靜態收腹、俯臥伸腰、俯臥伸腿、飛燕式、側臥橋式起等訓練動作;②后伸型:指導患者進行半橋挺腰、全橋挺腰、仰臥起坐、轉體交替起、仰臥屈髖屈膝等訓練。要根據患者的癥狀輕重循序漸進選擇訓練動作,把握好訓練時間。一般每天訓練1次,每個動作完成10組,1次訓練大約30 min。
1.5 療效判斷標準
1.5.1 癥狀體征評分標準參考《全國腰椎退行性失穩與滑脫專題座談會會議紀要》所制定的評分標準[1],①2分:腰部輕度疼痛時作時止,活動基本正常,誘發輕微癥狀,輕度壓痛,下肢軟弱無力,遠端麻木但不影響生活;②4分:腰部疼痛可忍,時常發作,活動范圍受限,誘發明顯癥狀,中度壓痛,下肢軟弱無力,遠端麻木影響部分生活;③6分:腰部疼痛難忍,持續不止,活動范圍嚴重受限,誘發嚴重癥狀,重度壓痛,下肢功能基本喪失,生活不能自理。
1.5.2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疼痛診斷治療學》[5]并結合癥狀體征評分制定療效標準,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減分率達90%以上;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減分率達60%~90%;有效:臨床癥狀好轉,減分率達30%~59%;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減分率不足30%。
減分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47例退行性腰椎失穩癥患者中,臨床痊愈6例,占4.08%;顯效15例,占10.20%;有效105例,占71.43%;無效21例,占14.29%;有效率為85.71%。
3.1 體位護理理論依據腰椎的穩定性主要由椎間盤、小關節和韌帶共同維持,并由骶棘肌、腰背肌及腹肌等協助增強穩定,以上任一結構病損都可能導致脊柱穩定平衡系統失調,運動節段剛度下降,活動范圍異常,使其在矢狀位抵抗剪力減弱,導致周圍軟組織失代償,引起腰椎不穩定[6]。體位護理系列措施能夠使失穩的椎體達到一定程度的復位。失穩椎體的復位,在不同程度上保持了脊柱的穩定性,擴大了節段性椎管或側隱窩的有效空間,緩解了椎管內諸多致壓因素對硬膜囊和神經根的壓迫及刺激,增加了椎管的有效容積,促進了局部血液微循環和腰椎穩定性的重建,改善神經供氧狀態,使脊柱重建新的生物力學平衡[7]。針對性的腰腹肌功能訓練還可顯著增強脊柱周圍軟組織對腰椎維持和保護作用,可延緩腰椎的退行性變化進程。
3.2 體位護理優勢目前,臨床上對于腰椎失穩癥多予以針灸、推拿、針刀、藥物、手術等治療。本實驗的研究結果表明:體位護理系列措施可明顯改善腰椎失穩癥患者的癥狀,且沒有藥物治療的不良反應,也沒有針灸、針刀、手術等對皮膚及組織的損傷作用。在治療過程中可樹立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改變不良姿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退行性腰椎失穩癥患者的防治效果顯著。綜上所述,體位護理系列措施為保守治療退行性腰椎失穩癥提供了另一個簡廉、便捷的治療途徑,為臨床一線護理人員更好地服務患者提供了實踐經驗。
[1]申勇,范順武,馬宏慶,等.全國腰椎退行性失穩與滑脫專題座談會會議紀要[J].中華骨科雜志,2009,29(8):793-795
[2]周紀平,楊永軍,譚遠超,等.筋骨并重、辨病診治腰椎失穩性疾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4,22(4):14-17.
[3]沈劍粦,王宸.退行性腰椎不穩診斷的研究進展[J].東南大學學報,2013,31(1):118-121.
[4]胡勇文.退變性腰椎失穩的研究進展[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08.
[5]趙俊,李樹人,宋文閣.疼痛診斷治療學[M].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986.
[6]陳靜,吳煜,陳杰,等.腰椎不穩癥研究進展[J].現代實用醫學.2011,23(2):236-238.
[7]涂瑞芳,于丹,萬小玲,等.手法加熱敏灸治療腰椎假性滑脫臨床癥狀及影像學改變研究[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3,13(1):27-29.
R248.2
B
1000-338X(2015)06-0076-02
2015-09-17
福建中醫藥大學臨床專項校管科研課題(XB2014080)
陳麗蘭(1982—),女,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