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沺 劉姝 汪銀枝

[摘要] 目的 探討院前急救中兒童交通傷害的臨床特點,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方法 分析2012 年3月~2014 年2 月院前急救接診的200例兒童交通傷害的臨床資料,用小兒創傷評分(PTS)對傷情和受傷程度進行評價。 結果 5~9歲兒童是傷害事故的主要受害群體(42.5%),男多于女;致傷工具主要是汽車(42.5%)和電動車(21.5%);頭部與下肢是最常見的傷害部位;PTS 評估顯示,重傷(PTS≤8)占23.5%;院前急救成功率87%。 結論 通過對兒童交通傷害的臨床分析,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來規范兒童交通傷害的現場救治,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 院前急救;兒童;交通傷害;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 R726.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08-007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traffic injury in first aid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first aid.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00 children traffic injury cases from Mar 2012 to Feb 2014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nd estimated traumatic condition and degree of injury by pediatric trauma score(PTS). Results Children traffic injury mainly occurred in the 5 to 9 age group (42.5%),boys were more than girls. The main vehicle leading to injure was car(42.5%)and electric bicycle(21.5%). Brain and limb were common sites of injury. PTS evaluation manifest that the serious injury(≤8) was account 23.5%. The successful rate of first aid was 87%. Conclusion Through clinical analysis of children traffic injury, we can take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tandardize on-scene treatm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first aid.
[Key words] First aid;Children;Traffic injury;Clinical Research
隨著交通事業的快速發展,各類交通事故日益頻發,道路交通傷害不僅是交通安全問題,還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1]。交通傷害是引起我省兒童意外傷害的主要原因,死亡率在兒童傷害死亡中排第二位[2],嚴重威脅著兒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為了解院前急救中兒童交通傷害的臨床特點,本文對景德鎮市醫療緊急救援中心2012年3月~2014年2月接診的200例兒童交通傷害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資料來自于2012年3月~2014年2月景德鎮市醫療緊急救援中心在院前急救中接診的200例兒童交通傷害病例。
1.2 方法
收集該段時間有關兒童交通傷害的院前急救病歷資料,對患兒年齡、性別、致傷工具、傷害部位、受傷程度、院前救治措施及急救效果等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200例院前急救中兒童交通傷害的年齡、性別分布
2.3 200例院前急救中兒童交通傷害的受傷程度和急救效果分布
見表3。小兒創傷評分(pediatric trauma score,PTS)是評估兒童創傷嚴重度和結局的可靠判斷方法[3],范圍-6分~+12分,評分越低者損傷越嚴重, PTS≤8分為重傷。院前急救成功率87%。
3 討論
3.1 兒童交通傷害的臨床特點
3.1.1 年齡與性別特征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有關兒童的定義,即從出生后到18歲以下的人群,本文中的兒童指0~17周歲的人群。本研究顯示,5~9歲組是兒童交通傷害的主要受害者,占全部病例的42.5%,可能與該年齡段兒童神經心理發育未成熟、對危險的識別判斷和自我防護能力較差有關。受傷害兒童的男女性別比為1.82∶1,男童明顯多于女童,考慮為男童生性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愛冒險、活動范圍大,與國內的報道基本一致[4,5]。
3.1.2 致傷工具和傷害部位分析 在造成兒童交通傷害的各類致傷工具中,因汽車和電動車而受傷的比例分別占統計數的47.5%和21.5%,合計達69%,與汽車和電動車是當前我市使用頻率最高的兩種交通工具有關。兒童交通傷害的主要受傷部位是頭部和下肢,分別占統計數的35.0%和32.5%,合計達67.5%。在多發傷的23例中也有18例受傷部位包括頭部或下肢,考慮因兒童重心偏高、穩定性較差、受到撞擊倒地時多以頭面部著地致傷。在自行車致傷病例中有一種特殊的類型,常因父母將兒童置于自行車后座,騎行時致兒童足踝部輻條傷,本組共7例。
3.1.3 受傷程度和急救效果分析 本組統計數據中,重傷(PTS≤8分)47例,占23.5%,以汽車致傷為主。急救效果數據統計,96.5%的兒童交通傷害經院前急救后,安全送達醫院,其中87%經采取急救措施后,途中病情好轉或穩定。加重的19例中,13例因病情過于嚴重,限于救護車上條件有限,無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另外6例可能與急救措施不力有關。在死亡的7例中,6例為車到前人已死亡,1例為途中因病情惡化死亡。
3.2 院前急救要點
交通傷害的現場救治重點在于迅速評估傷情,建立靜脈通道,保護重要臟器功能,維持基本的生命體征,為進一步救治贏得時間,提高生存質量[6-7]。兒童因其固有的生理特點,創傷后的病理生理過程有特殊性,救治方法與成人有所不同。
3.2.1 網絡建設 合理布局的急救網絡,高效、通暢的通訊網絡和交通網絡是使傷者在短時間內得到救治的保證。救護車配備GPS、對講機、急救設備及藥品耗材,急救人員24 h待命,能確保快速出車,最大限度地縮短急救反應時間。通過車載電話能使救護車、事故現場、調度中心、網絡醫院等多方保持密切聯系,隨時了解傷員情況,指導現場自救并暢通綠色通道。
3.2.2 傷情評估 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首先應評估現場環境,迅速讓傷員脫離危險環境,根據PTS判斷損傷嚴重程度,每15~30 分鐘評估一次。因幼童可能無明確主訴,急救人員應詳細查體、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并采取必要措施,解決危及生命的因素[8]。
3.2.3 氣道控制 進行氣道控制是兒童交通傷害院前急救的首選措施。窒息是急救現場和轉送途中傷員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現場急救首先要及時清除呼吸道異物,解除呼吸道梗阻,并給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時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兒童因頭頸部穩定性差,交通傷害時易損傷高位頸髓和腦干,導致呼吸中樞或呼吸肌功能障礙;或因舌后墜、血液、痰液等堵塞呼吸道引起肺通氣不足,因此兒童交通傷更易發生呼吸功能障礙[9]。
3.2.4 建立循環 重視“黃金1 h”、“白金10 min”及合理的液體復蘇,是提高顱腦創傷與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水平的關鍵。兒童交通傷害中多發傷常見,由于生理方面發育不成熟,耐受性非常差,極易出現創傷性休克。要迅速建立靜脈通路,保證快速、流暢的液體輸入,對嚴重復合傷、休克者要建立2 條以上靜脈通道,必要時開放深靜脈通道[10]。
3.2.5 創傷處理 主要以損傷控制為原則,保護創口,有效止血,防止感染,避免加重損傷。對出血點給予直接壓迫,是有效、安全、可行的止血方法,院前急救中首選;創口深部的出血,用填塞止血法;內臟膨出者,用環形墊、覆蓋敷料、包扎固定;體內異物嚴禁拔出,周邊墊高,敷料覆蓋;懷疑頸椎骨折要上頸托固定,胸腰椎骨折用脊柱板固定,外露骨折端勿復位,以敷料包扎;斷肢(指)應放入無菌袋內冷藏帶回。
3.2.6 安全轉運 兒童交通傷常有不同程度的多發傷,病情重、變化快。因此應將途中風險告知患兒家屬,以取得理解并履行轉運手續;轉運時應密切注意病情變化,監測生命體征、創面出血和肢端末梢血運等,并保證各類管道通暢;通知網絡醫院做好搶救準備,暢通急救綠色通道,并告知駕駛員盡量保持車速平穩,減少顛簸。
3.3 問題與改進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觀念的轉變, 院前急救工作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但對兒童的院前急救工作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市目前參與院前急救的醫護人員全部來自成人內、外科,也未配備專門的兒科急救設備。大齡兒童創傷的基本救治措施及原則已與成人接近,一般的外科醫師多可勝任,而低齡兒童因其固有的生理特點,創傷后的病理生理過程常有其特殊性,使救治與成人明顯不同,如低齡兒童創傷失血性休克的搶救、兒童肢體骨折的處理等。交通傷事件的患者轉送一般遵循“就近、就急”的原則,但我市多數網絡醫院沒有小兒外科專業醫師,對兒童創傷的臨床特點、處理原則、手術的特殊要點等認識不足,盡可能將兒童交通傷比較集中到設有小兒外科的專科醫院救治,至關重要[11]。
因此,應加強院前急救人員對兒科急救的專業培訓,掌握小兒不同年齡階段生理特點,制定兒童交通傷害的搶救規范,對兒童患者進行及時合理的救治,保證安全轉運。條件成熟時,應設立專門的兒童創傷急救單元, 配備適合兒童的急救設備如兒童頸托、兒童心電監護及除顫設備等,切實提高兒童交通傷害的救治水平。
3.4 預防
開展防范兒童道路交通傷害的安全教育,完善交通法規,加強兒童看管,尤其是5~9歲年齡段兒童;要完善公共交通設施建設,增加兒童警示標志,加強人行天橋、道路隔離帶建設;高峰時段、學校附近增加交通警力,疏導交通;完善校車制度,鼓勵乘坐校車,并制定嚴格的避讓校車的交通法規,從而減少兒童交通傷害的發生[12]。
兒童個體小,易搬動,發生交通傷害后常由群眾送診。通過到企業、社區、學校、幼兒園等舉辦安全講座,在群眾中普及現代救護概念和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綜上所述,我市兒童交通傷害在院前急救中的年齡構成、致傷工具、損傷部位、受傷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臨床特點,根據這些特點采取相應措施,盡可能降低各種交通傷事件的發生。同時,應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院前急救網絡體系,完善院前急救中兒童交通傷害相應醫療設備配置,加強院前急救人員對兒童交通傷害急救技能的專科培訓,進一步提高院前救治效率和水平,從而有效降低傷殘率及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姜偉,鄢濤,譚鴻,等. 德陽市兒童道路交通傷流行病學特點和預防措施[J]. 海南醫學,2013,24(10):1438-1440.
[2] 李艾,徐菲,朱麗萍,等. 江西省兒童道路交通傷流行病學分析[J]. 實用預防醫學,2012,19(6):843-845.
[3] 張延齡. 創傷評分系統[J]. 國外醫學:創傷與外科基本問題分冊,2000,21(9):99-101.
[4] 張紹強,劉筱嫻. 兒童交通事故傷害的特征及影響因素[J].現代預防醫學,2005,32(4):322-323.
[5] 林琳,劉偉佳,張維蔚,等. 廣州市中學生道路交通傷害流行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11,32(2):211-213.
[6] 洪海斌,黃日華,孫電,等. 兒童交通傷害的特點及其院前急救的臨床研究[J]. 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8,13(2):111-112,114.
[7] 陳麗冰,于海玲,張進軍. 北京市120院前交通傷流行病學分析及現場救治[J]. 創傷外科雜志,2012,14(4):308-310.
[8] 閆廣慶. 嬰幼兒顱腦交通傷特點及救治體會[J]. 創傷外科雜志,2004,6(3):202.
[9] 楊振華,李奕龍. 道路交通傷162例院前急救體會[J].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2,29(3):474-475.
[10] 普麗芬,普潔雁. 2787例兒童院前急救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1,9(6):55-56.
[11] 李繼光. 小兒交通傷的流行病學特點及其控制與預防[J].小兒急救醫學,2005,12(2):84-86.
[12] 高愛萍,陸秀文. 兒童交通傷害相關因素分析與干預[J].南方護理學報,2005,12(2):17-19.
(收稿日期:201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