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晨陽 孫 竹
三分天下所帶來的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和戰亂,使得伊拉克的石油政治風險大大上升。
2015年5月17日,“伊斯蘭國”(英文縮寫ISIS)武裝分子占領了伊拉克軍事重鎮、距離首都巴格達僅100公里的拉馬迪。這是伊拉克政府軍自去年夏季開始與ISIS全面作戰以來遭遇的最大失敗。可是,由于ISIS侵入伊拉克以來,攻城略地勢頭猖獗,不僅打得伊拉克政府軍節節敗退,甚至多名被ISIS綁架的西方國家人質和俘獲的約旦空軍飛行員,也接連遭到野蠻殺害,所以外界對ISIS的囂張氣焰已經習以為常,處之淡漠,這次拉馬迪失守的消息并沒引起人們過多的震動。
然而,研究中東局勢的專業人員深知極端勢力坐大將會帶來的嚴峻挑戰和深遠影響,他們呼吁相關國家深刻反省ISIS等極端勢力在中東地區持續蔓延的原因,從而找到更為有效的反恐行動方案。早在2014年下半年,ISIS僅用數月時間便占領了三分之一的伊拉克國土,兩次兵臨巴格達郊區,就有分析指出,伊拉克北部石油產區大半控制在庫爾德自治區手中,西北部大片國土淪陷于ISIS,伊拉克政府掌握的只有南部石油主產區了,伊拉克已經顯現“三分天下”的趨勢。現在,西方國家終于下定決心對ISIS實施了多輪空襲,但似乎遠未摧毀其軍事實力;與此同時,在共同抵御ISIS進逼的壓力之下,2015年初,伊拉克中央政府終于和庫爾德自治區達成了多年僵持不下的石油利益分配協議,庫爾德人得到了更多的收入和更大的自主權,除直接對外出口石油,還獲得了許多來自西方的軍事、經濟援助,實力大為增強,勢力范圍大為擴展。由此看來,目前,伊拉克全國已經在事實上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不僅如此,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極端勢力剿而難滅,伊拉克三分天下的格局將會長期持續下去。這種政治版圖的演變趨勢是由以下3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首先,對ISIS的打擊行動陷入愈反愈恐的怪圈,是因為主導這場行動的美國存在嚴重戰略失誤。“9·11”事件后,美國對阿富汗和中東多國發動戰爭,更迭當地原政權之后又采取放任政策,導致地區秩序破壞,國家管制失效,多股極端勢力乘機興起。由于害怕再次卷入軍事沖突,奧巴馬政府沒有通盤考慮中東政策,而是逐項應對地區各種危機,缺乏全面戰略。在伊拉克,美國當年發動戰爭播下仇恨的種子,撤軍后留下一個政治動蕩、經濟凋敝、安全惡化的爛攤子;在敘利亞,美國縱容暴力沖突滋生蔓延,對敘政府的打壓導致大片地區出現安全真空。由于美國戰略部署進退失據,留下地區權力真空,一方面為“伊斯蘭國”坐大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也引發地區國家爭奪主導地位,地緣政治版圖正在加速重構。

□ 伊拉克各方均努力提高石油產量和出口量。李曉東 供圖
其次,由于中東各國利害關系錯綜復雜,所以面對伊拉克動蕩亂局,美國與沙特等地區傳統盟友的關系變得微妙。與此同時,伊朗、土耳其等地區國家或各自組隊或“腳踩兩船”,爭相填補動蕩國家出現的真空,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例如,支持打擊ISIS的地區國家各有所慮,都指望ISIS成為消耗自己地區對手實力的工具,而不愿看到在打擊ISIS過程中對手影響力上升。另外,西方國家對打擊極端勢力猶豫不決時,一些中東國家將目光轉向俄羅斯,尋求軍事幫助及政治經濟合作。然而,雖然在反對恐怖主義和阻止ISIS坐大方面,俄美立場一致,但是雙方都不希望對方通過反恐增加在中東地區的政治經濟影響力。因此,大國立場不同,戰略利益各異,反恐成效必然有限。美國要想構筑更有效的反恐統一戰線,就必須尊重其他大國及地區國家的利益,與之開展合作和協調。
再次,面對ISIS迅速蔓延的嚴峻局面,參加打擊行動的許多國家,包括實力強大的“盟主”美國,也包括抓住時機爭取到半合法參與身份的伊朗,表態時展示出“除惡務盡”的決心,實際上卻基于各自戰略考量“徐徐圖之”。例如,美國及英法等歐洲盟國經過再三猶豫之后,才發起對ISIS的軍事打擊,并多次強調行動只限定為空襲方式,不會出動地面部隊;在伊拉克,什葉派為主的中央政府組織中西部的遜尼派與ISIS作戰,既打擊ISIS,也對遜尼派起到遏制作用;而在敘利亞,敘政府反過來,多次利用ISIS與其他反對派組織混戰,以消耗敵方實力;同樣,對于伊朗來說,將其軍事力量派到境外參與打擊ISIS,是突破西方封鎖的一個難得機遇。可是如果ISIS短期內被消滅,地區宗族教派矛盾失去緩沖,伊朗苦心經營的什葉派“新月地帶”將面臨與地區遜尼派政權的正面交鋒。所以,伊朗的戰略決策者或許已經意識到,目前,把“伊斯蘭國”遏制在一定范圍內繼續存在,可能才是伊朗戰略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由此看來,今后在中東地區特別是伊拉克,極端勢力“剿而難滅”有可能成為常態。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由于看到了伊拉克政治版圖演化的這一趨勢,三分天下的伊拉克三個部分,除在軍事上進攻或抵御敵方之外,目前都在忙于擴大自己區域內的石油生產,增加石油出口,以獲得更多的石油收入,用來招兵買馬擴充武器裝備。據伊拉克媒體5月初報道的最新消息,伊政府要求各油田作業者加快建設進度、提高石油產量,并考慮進行新一輪國際油氣開發招標,以彌補國際油價下行帶來的財政缺口。據估計,3月伊拉克石油出口量達300萬桶/日。在庫爾德地區,2015年初與中央政府達成協議之后,伊拉克國家石油營銷組織允許其經土耳其杰伊罕港出口原油,數量限額在日均55萬桶左右。而實際執行情況是,庫爾德輸油管線出口量迅速從2014年的日均數千桶提高到了2015年5月的65萬桶,而且庫爾德政府雄心勃勃地準備將其輸送量提高至100萬桶。在ISIS占領區域,石油是“伊斯蘭國”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據報道,ISIS已控制六成的敘利亞油田和伊拉克若干中小油田,這些地區的石油產能高達35萬桶/天,但由于管理不善和盟軍空襲,每天實際只能出產5萬~6萬桶。他們自己消耗所產石油的大約一半,剩余石油以25~60美元/桶的低價通過土耳其、約旦和伊拉克等地走私出售。這樣像塔利班一樣經營油田,帶給“伊斯蘭國”的石油收入最高時每天達到160 萬美元,全年獲得數億美元,現在因為低油價已經驟降到一天50萬美元。所以,在低油價大幅度沖擊現金流量之下,ISIS也在千方百計提高石油產量,增加石油銷售量。
綜上所述,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內,伊拉克的石油產量和出口量還將會有較大增長。與此同時,三分天下所帶來的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和戰亂,使得這一地區的石油政治風險也會大大上升。2015年5月30日有媒體報道,塔吉克斯坦特警司令哈里莫夫宣布加入ISIS并宣稱將要報復美國的伊斯蘭政策。由于此人曾在俄羅斯和美國接受特警訓練,所以此類人員加入極端組織的最新事態必將大大加劇ISIS對中東安全局勢的威脅。對此,石油企業和相關國家政府機構應該給予高度重視,充分做好安全風險預測與化解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