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化工學院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吉林吉林132022)
近一段時間以來,延遲退休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很多人認為,延遲退休可以緩解養老金的支付壓力,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然選擇。然而,人們卻忽視了另一個與此密切相關且比較突出的提前退休問題。近些年來,提前退休的現象已經十分普遍,但從媒體的報道來看,尚沒有引起管理層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人們熱議最多的是“該不該延遲退休”和“什么時候延遲退休”以及“怎樣延遲退休”等問題。本文認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是一項系統性社會工程,不僅僅是退休年齡的調整,需要采取一攬子的措施,改革的視野應該更為寬闊。雖然表面上看,延遲退休年齡似乎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但目前并不切合實際,因為真正能夠影響老年人供養能力緩解養老金支付壓力的是實際退休年齡而不是法定退休年齡,因此,在目前尚不能很好控制提前退休問題的情況下,不要匆忙出臺延遲退休政策,需要嚴格執行現行退休年齡制度,抑制提前退休。只有延遲退休與抑制提前退休聯動,才能避免有人鉆政策的空子,使延遲退休政策收到應有的制度效果。
提前退休是為了體現社會養老保險的互助共濟功能和人道主義精神,對身體健康條件有問題或從事有害身體健康工作人員進行照顧所做的制度安排。很多國家都有這樣的制度安排,都有不到法定退休年齡而提前退休的制度規定。
我國提前退休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有著特殊的歷史原因及背景,體現了國家對產業工人的身心保護,深得廣大職工的擁護,在調動職工積極性方面曾經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深化,職工個人、企業甚至地方政府的道德風險開始顯現,提前退休制度逐步暴露出了一些突出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是在大量違規提前退休的人員中,有一部分人員既有扎實的專業特長,又有比較豐富的工作經驗,并且身強體壯,精力充沛,他們提前退休后,既能領取社會養老金,又能到其它單位工作再獲得一份額外的工資收入,經濟利益的驅使是這部分人員違規提前退休的源動力。還有一部分人員物質生活已經十分殷實,開始注重閑暇和享受精神生活,而不愿再繼續工作。另外,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和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職工在崗工資較低,甚至長期拖欠,而提前退休后養老金由社會養老保險機構發放,不僅比在崗工資收入高,而且發放更穩定,因此,一個“理性經濟人”便想方設法提前退休。
二是一些企業負擔沉重,冗員堆積,如果能夠讓一部分職工提前退休,既可以達到減員的目的,又可以少繳養老金從而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把企業和個人的責任和負擔轉嫁給社會。于是想方設法鉆國家政策的空子,有意放寬條件,允許職工改動檔案和戶口,開具虛假證明材料,用違規手段鼓勵職工提前退休。一些企業不僅支持職工辦理“病退”,甚至企業負責人親自出面幫助職工找“病”辦理提前退休手續,把職工推向社會[1]。
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從地方利益出發,把提前退休作為分流企業富余人員的一項優惠政策,允許企業職工提前退休,從而既保持社會的穩定,又可以利用退休人員增多向上級爭取更多的轉移支付,從而緩解當地的財政壓力。
事實已經證明,在實施提前退休制度之初,由于對提前退休的標準掌握比較嚴格,辦理提前退休的職工數量并不多,但隨著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國有企業退休職工的養老金納入社會統籌,辦理提前退休的人員開始逐漸增多[2],并且違規提前退休人員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這不僅加重了養老保險基金的負擔,加大了養老保險基金的運行風險,而且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更為重要的是,這使得提前退休制度設計的初衷已經扭曲,如果在推出延遲退休制度之時不作相應制度調整,提前退休的現象將會愈演愈烈。
在提前退休人員中,特殊工種退休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在一些地方特殊工種退休已經占到退休者總數的26%以上[3]。而在一些特殊工種集中的煤炭、冶金等企業,特殊工種退休甚至占到了退休職工總數的 2/3[4]。
從制度層面上講,現行提前退休政策是20世紀70年代開始制定的,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作為計劃經濟體制下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特殊時期國家對企業從事特殊行業職工、傷病殘職工、關停破產企業職工的一種補償機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有其合理性,也曾發揮過積極的作用。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工作條件的改善、勞動強度的減弱以及勞動保護的加強,當年規定的特殊工種,已經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有的條件已經不再艱苦,有些工種已經不再是特殊工種,原來制定的很多標準已經不再符合目前的生產實際情況,制度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例如,原高溫作業區域有的已裝上了空調;原來的特殊繁重的體力勞動已被機械化所替代;密閉式噴漆代替了原始的手工噴漆;冶煉工人也不用在高溫爐旁鏟煤而是在計算機室里操控電鈕等等[3]。但國家確認的特殊工種目錄卻沒有適時調整,同時,隨著新產業的不斷發展,勞動分工日益精細,產生了一些新的符合特繁、有毒有害、高空高溫的特殊工種認定條件的工種,幾十年前規定的特殊工種對現在的勞動分工已經過于籠統,而國家有關部門確認的特殊工種目錄卻并沒有進行適時的調整,已經難以適應工作的需要,很容易被人利用鉆政策的空子。因此,在此背景下,提前退休的政策理應做出相應調整。
首先,如果提前退休政策不與延遲退休政策聯動,勢必導致更多的人想方設法提前退休,將會對我國脆弱的養老保險體系產生更大的沖擊。企業職工大量提前退休,必然導致退休費用的超常增長,使養老保險基金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嚴重制約社會保障功能的正常發揮[5]。我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是以個人達到正常退休年齡后領取養老金設計的,目前提前退休已經導致我國平均退休年齡低至52.1歲,給養老金支付造成很大壓力。延遲退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解決養老金入不敷出的情況,從多支付和少繳費的角度來看,提前退休必將使我國養老保險金入不敷出的情況更加嚴重,加大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壓力。
其次,如果提前退休政策不與延遲退休政策聯動,勢必會加重在職職工的養老負擔,加劇社會矛盾。我國現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選擇的是現收現付的社會統籌與實行積累制的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統賬結合模式”,即代際互濟的“新人養老人”模式,所以職工提前退休實質上是把職工提前退休那幾年的養老責任轉嫁給了在職職工,從而加重了在職職工的養老負擔。從贍養率來看,我國人口贍養率2000年為19.91,平均每5個在職職工負擔1個退休人員;2010年贍養率達到26.1%,平均每4個在職職工負擔1個退休人員;據預測,2020年贍養率將達到33.66%,平均每3個在職職工負擔1個退休人員;2030年贍養率將達到41.72%,平均每2.5個在職職工負擔1個退休人員;而到2040年贍養率將達到46.14%,差不多平均每2個在職職工就要負擔1個退休人員,如果再加上日益增加的提前退休人員,在職職工的負擔將更加沉重。
我國現行的“統賬結合養老模式”本來就存在代際負擔轉移的矛盾,在職職工和退休人員之間存在著利益沖突,侵害了養老保險參保在職職工的權益。而大量的提前退休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又重新就業,他們在領取養老金的同時又獲取一份工資收入,其中有很多人總收入比在職職工還高,必然導致在職職工的心理失衡,凸顯社會不公,加劇社會矛盾。這種矛盾的加劇,不僅會嚴重影響在職職工的工作積極性,而且還會引發提前退休人員和在職職工之間的矛盾,影響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性,進而影響社會的穩定。
方案一:取消提前退休制度,實行特殊工種企業補償金制度
取消提前退休制度。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逐步完善,作為計劃經濟產物的提前退休制度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發展,由于退休職工已經完全脫離了原有企業,完全納入了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管理,如果繼續執行提前退休制度,將不利于養老保險的基金平衡和持續發展,不利于社會公平,為一些個人和企業謀取私利留有空間。因此,應該取消提前退休制度,實行特殊工種企業補償金制度和病殘職工救助制度。不允許提前退休職工進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任何職工都必須到達法定正常退休年齡后才能辦理退休手續,才能享受社會養老保險待遇。
實行特殊工種企業補償金制度。企業是具有法人資格的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經濟實體,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勞動者在企業從事特殊工種工作過程中為企業創造了財富,作為企業應當按照經濟學中“補償性差別工資理論”對特殊工種人員的勞動損害進行一定的經濟補償,在其工資分配及其它待遇方面與普通工種勞動者有所區別,實行差別工資制,以此作為對從事特殊工種職工的補償,這部分經費理應由企業支付,這是企業生產經營中應當付出的成本。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以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為原則建立的,從事特殊工種職工和一般職工一樣都是按相同的繳費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企業和個人并沒有向養老保險基金多繳納一分錢,因此,對特殊工種職工的補償不能由社會養老保險基金買單,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不應作為其補償的主體。現行的提前退休制度就是把企業應當承擔的成本轉嫁到他人的頭上,這很不公平。因此,應當取消現行的特殊工種提前退休制度,實行企業補償金制度,讓企業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方案二:完善提前退休制度,修訂提前退休特殊工種目錄,改革提前退休養老金發放辦法
完善提前退休制度。到目前為止,有關提前退休還沒有一部全國統一的、完整的、權威性的政策法規,使得提前退休制度缺乏嚴密性,管理部門和具體企業執行和監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要加強并完善法規建設,健全法律制度,出臺一部全國統一的具有權威性的法規,并在法規中增加地方政府及企業的責任條款,加大對違規辦理提前退休的機構及人員的處理力度,借助法律的武器,從制度上防范和遏制違規現象的發生。
修訂提前退休特殊工種目錄。目前仍在使用的用于享受提前退休政策參考的1 856個特殊工種目錄,均是由原勞動部和國家行業主管部門在1958-1997年間審核批準的,已經不適應技術發展的需要。因此,要全面清理整頓特殊工種,使一些工種崗位已不存在或勞動條件已經得到改善的崗位及時給予清理;要對特殊工種實行動態管理,適應高新技術的發展,做好調查和檢測工作,定期公布新的特殊工種;要加大對特殊工種提前退休的管理力度,實行提前退休公示制度,在辦理提前退休手續之前,將所有提前退休職工的基本信息在本單位實行公示,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
改革提前退休養老金發放辦法。提前退休現象的普遍存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社會養老保險基金計發辦法設計不夠合理,正常退休和提前退休采用了統一的計發辦法計算養老金,不能發揮抑制提前退休的作用。因此,要改革提前退休養老金發放辦法,要使退休年齡和養老金發放標準掛鉤,退休的年齡越小,養老金的發放比例就應當越低,從而達到抑制提前退休的目的。也許有的人會說,如此一來豈不是沒有體現提前退休人員從事特殊工種崗位的補償,這個問題應當同前面方案一樣,要求企業按照“補償性差別工資理論”對特殊工種人員的勞動損害進行一定的經濟補償,企業作為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盈利性經濟組織,從事特殊工種工作的職工為企業創造了財富,并受到了身體和心理的傷害,企業應當為此買單,而不應當由他人和社會為此買單。國家應重新制定提前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標準,將養老金發放標準與繳費年限、退休年齡掛鉤,體現繳費義務和享受待遇權利的對等,減輕提前退休對養老基金的沖擊,以此體現社會公平,并達到抑制提前退休的目的。
[1] 楊建海.提前退休現象對市場經濟和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的影響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10(2):125-128.
[2] 宋婷.企業職工提前退休問題[J].山東勞動保障,2007(1):26-27.
[3] 萬希.解開“提前退休”的“結兒”[J].人力資源,2007(1):58-60.
[4] 吳兆輝.對特殊工種提前退休政策的探討[J].山東煤炭科技,2010(3):253-254.
[5] 蒲曉紅.非正常“提前退休”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J].經濟體制改革,2001(12):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