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化工學院體育教學部,吉林吉林132022)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學價值觀念具有廣泛的普世性與實用性,在指導社會發展和醫治現代社會的弊病,特別是現代體育的文化疾病方面,儒學提供了很好的精神資源。儒學文化廣泛的普及與應用對于促進現代學校體育多元和諧的良性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青少年體質健康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前提和條件。我國20年來組織了5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顯示,青少年肺活量水平持續下降,特別是耐力、速度、爆發力、力量素質進一步下降,學生超重與肥胖不斷增加,視力不良居高不下等問題令人擔憂[1]。
青少年身體素質的降低有其教育的現實原因,學校體育課程沒有突破競技體育的教學體系,把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作為課程的根本目標[2]。深刻表明了當前教育過于重視西方文化的科學主義,把體育科學凌駕于對人培養之上,消弱了人心向善、人性向上的天性,忽視植根于人內心的學習主動性和興趣培養等價值觀教育。體育教育忽略文化對體育科學的先導性,輕視了文化對運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強調文化對體育科學的依附性。體育文化需要給學生提供一種積極、進步、向上的價值觀,讓受教育者受到良性引導和正向指引,形成客觀和負責任的價值判斷,實現個體品性的淬煉和精神的升華,它絕不是可以置于體育科學之后第二位考慮的事情。體育人文是推動體育科學進步、體育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體育缺失了文化和精神,就會成為失去意識、靈魂和意志。
學校體育重點研究人文體育與科學體育融合的體育文化教育。學校體育文化是“一種利用身體活動以改善人類身體素質、追求精神自由的教育實踐活動。”[3]狹義的體育文化是指體育人文。學校體育分為體育人文和體育科學,就是《周易》上所謂的“道”和“器”。體育人文主要為了探究人生的價值,強調人的需要滿足、人的發展完善,是求善求美;體育
科學主要為了揭示體育規律,強調客觀事實,尊重規律,是求真務實。體育科學教育主要是啟智的過程,為情感的豐富、人格的陶冶的體育人文教育提供一種工具。
中國經過百年的發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已經成為共識。從學術形態和教育形式來看,用西方的學科劃分來剪裁和套用中國傳統,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儒學獨特的意象和樣態給學校體育提供了一種思考的可能路徑,至少找到了文化傳統與現實教育的對話和交流的平臺,能夠更好地挖掘和表達學校體育發展的形式。當然,這絕不是走回老路去,而是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和教育分科而治后的一種新的匯聚。當代中國亟需文化主體的挺立和自我形象的明晰化[4]。然而,傳統儒學作為一種思想模式和理論體系,在中國學校體育發展過程中遭遇了西方自由主義與功利主義文化的嚴重挑戰,傳統儒學及其核心價值觀不可能一成不變地融入體育并發揮其指導作用,而必須進行根本性的理論改造與轉型。儒學的核心價值觀念具有普世性,為現代學校體育所需要。
以儒學價值觀“從古至今一定都具備以下四種方式:第一,從宏觀到微觀,長遠的整體觀;第二,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第三,事事相關,物物相應;第四,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保?]不同于西方哲學的強調分析、側重個體的思維方式,中國文化從來都是從整體的角度觀察和培養人的身心,強調綜合、側重整體的思維方式。儒學“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命題”[6]在學校體育中體現為整體的教育觀。
西周即有“以射觀其德”“以舞觀其禮”?!墩撜Z》所說“行篤敬”“行己有恥”,《左傳》所謂“行則思義”“行無越思”等,都把行為看成是人有目的、情感、意志和思想的活動。孔子提倡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來教育學生的教育思想,體現了德、智、體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的萌芽。
蔡元培強調教育“以體育、智育、德育并重”[7]。毛澤東闡述體育真義是“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和“強意志”[8]。盧元鎮發現中國體育“成為教化民心的一種手段,即所謂的禮樂之治”[9]。曾于久認為中國傳統體育“強烈地反映著民族個性、民族思想情感、民族思維方式和道德倫理”[10]。易劍東注意到儒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的生活準則與公平競爭原則接近”[11]。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已明確“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整體教育的思路舉措[12]。
1、儒學的普世價值
學校體育蘊育于中國文化的“偉大的理性力量”是“認識人之所以為人”的儒家精神的具體體現,是儒家的“理性至上主義”[13]?!叭寮谊P于個人心性美德及其修養之道或‘成德之道’的理論”[14],為學校體育對人自身德行和內在精神的改善良方。儒學的根本智慧和核心價值并沒有過時,正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進程中發揮著實際的作用,正成為學校體育的基本價值觀念。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是有道德的,人生的根本意義和價值體現在對理想道德境界與完善人格的不懈追求之中。所以儒學所追求的,首先在于確立道德的主導作用。但儒學的道德理想并不是脫離社會實踐的道德空想,在學校體育活動中外化為行為規范和實踐標準。
2、“道在術中”的學校體育普世文化
中國學校體育改革方向應當是“人性為體,技能為用”,前者是“善”,是感性和人性;后者是“真”,是理性和科學性;善為真導向,真為善奠基,兩者互通共融體現為和諧,是“美”。
傳統儒學價值觀具有廣泛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它不僅是“術之用”的技術能力提高與展現,更是“道之本”德行修養的化育。第一,道德主體性,是人之為人的基礎。學校體育通過技術學習和活動開展,將體育之“器”內化學生個性之“道”。第二,人文性。通過豐富的運動體驗和深刻的反思,繼承傳統儒學人文精神。第三,實用性。學校體育的經世致用體現在個人技術提高、參與競爭、感悟成長的“以文化成”,就是儒學文化道在術中、“格物致知”個人修養的具體應用。第四,整體性。儒學強調“天人合一,萬物一體”,追求最高和諧的大同境界,即整體和諧。以整體宏觀地把握體育科學、個人修養、社會適應是學校體育理性思考的方向。
(一)學校體育困境的發端于西方文化的科學主義——重體育科學,輕體育文化。
(二)儒學在學校體育整體教育觀表現為“從宏觀到微觀,長遠的整體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事事相關,物物相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學生全面發展的價值態度。
(三)學校體育要堅持“人性為體,技能為用”,把握其道德主體性、人文性、實用性、整體性來實現“道在術中”的普世文化。在學校體育中貫徹儒學價值觀可以使學校體育從重技術、輕人文的困境中解脫。
[1] 教育部.關于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Z].2006.
[2] 姚蕾.中國城市學校體育現狀調查[R].北京: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2006.
[3] 龐樸.中國文化十一講[M].北京:中華書局,2008:109-111.
[4] 景海峰.國學應為“國本”之學[J].中國高等教育,2011(2).
[5] 米宏賓.大象無形—《易經》中的象結構[A].不止于藝—中央美院“藝文課堂”名家講演錄[C].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2.
[6] 湯一介.儒學十論及外五篇[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237.
[7] 羅時銘.蔡元培體育思想研究[J].體育學刊,2008(15).
[8] 王學鋒.何為體育之真義——重讀《體育之研究》有感[J].體育學刊,2002(9).
[9] 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237.
[10]曾于久.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11]易劍東.體育文化學[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291-292.
[12]郭少峰.教育部長回應錢學森之問:中國不必妄自菲薄[N].新京報,2010-11-11(2).
[13]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118.
[14]萬俊人.尋求普世倫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35,46,18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