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愛萍
充分發揮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引擎作用
杜愛萍
農業現代化發展必將釋放大量剩余勞動力,為加快城鎮化進程提供有力支撐。城鎮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充分發揮這一作用對于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轉換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改變城鄉面貌和人居環境至關重要。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堅持“以人為核心”的城鎮發展理念表明今后將更加注重提升城鎮化質量。因此,新型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圍繞推進城鎮化全面深化改革,找到經濟的增長點。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強調“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顯然,在推進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是最具標志性意義的一項戰略任務。黑龍江應從省情出發,遵循規律,因勢利導,堅持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同步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完善提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全力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營造宜居宜業的生態發展環境。
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問題越來越突出,譬如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市民化進程滯后;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城鎮用地粗放低效;城鎮空間分布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城鎮規模結構不合理;霧霾等“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城市服務治理水平不高;體制機制不健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階段重點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等。這些矛盾和問題嚴重制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勢在必行。新常態下我省積極穩妥、扎實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首先必須深刻認識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因此必然遵循發展規律、因勢利導,使之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相對漸增的城市化過程始終與其緩慢的城鄉人口結構變化交織在一起。過度城市化和低度城市化都將對經濟社會、環境承載、資源利用、要素流動等產生不利影響。黑龍江作為資源型欠發達的農業大省,必須尊重歷史成因、現實資源基礎、區位特點優勢,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新四化”協同建設,在城鎮化進程中提高“人”的生活質量,造福百姓、富裕農民。
規劃是前提基礎,必須科學先行。要秉承“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理念,遵循發展規律,不留“后遺癥”。以往我省由于經費投入不足、專業人才短缺等原因,城鎮發展規劃體系不夠完善,特別是縣(市)層級規劃是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因此,要從我省實際出發,先啟動縣城建設,注重全省鄉鎮、村、屯的城鎮群和城鎮帶建設,以工業化牽引城鎮化,同時,發揮農業現代化對城鎮化的帶動作用。要正確處理近期與遠期、生產與生活、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關系。健全和完善科學發展的規劃體系,一是依據《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和龍江現代化城鎮體系建設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完善城鎮發展的總體規劃。二是統籌小城鎮規劃,做好縣域城鎮規劃,突出增強縣域城鎮承載功能,實現城鄉規劃的全覆蓋,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三是加強城鎮群建設的規劃。城鎮群既是城鎮化的重要載體,也是黑龍江空間資源缺失的薄弱環節。四是加強全省不同層級的城鎮群建設的專項規劃,即將中心城市與周邊鄉鎮的空間資源進行合理規劃與布局,盡快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融合、一體發展”的新格局。五是做好城鎮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專業規劃。諸如建設用地規劃,要使城區、縣市區、建制鎮和農村小集鎮的建設用地科學合理地配置,促進空間結構優化,形成一個中心城區、地級市、縣級市、縣城關鎮、建制鎮、其它集鎮(農村)的人口集聚與國土資源支撐互動的城鎮體系。
新型城鎮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現代化是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的支撐和保障,兩者目標同向、過程同步、效用互動。工業化是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城鎮化是工業化的載體和農業現代化的前提,而農業現代化則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基礎,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絕不能偏廢。信息化不僅引領科技進步,而且對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具有滲透、覆蓋和拉動作用。堅持走“新型四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是我省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也是龍江加快發展的內在需要。大力促進農業現代化,全面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應重點把握好三個方面:一是科學謀劃特色效益產業。發展城鎮化要有產業作支撐,要實現產城結合。進城的農民有就業能創業,生活就會安穩,城鎮化的步伐就能更扎實。二是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股份合作、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等多種形式發展現代農業是大方向。適度規模經營可以提高土地、勞動力效率,更好更多地提供農產品,對新型城鎮化會形成有力支撐。三是深化農村改革發展。
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做好“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三篇文章。這就要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推進農業現代化。黑龍江省在國家糧食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城鎮化進程中必須確立保障“三農”發展的底線思維,必須充分認識到農業現代化是“四化同步”發展的根本環節,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紅線包括數量,也包括質量”?!斑M一步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要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融合發展。一是釋放農業農村需求。從投資需求上,加快推進中小城市、小城鎮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特別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教育、交通、電力和農田水利等基礎建設投入。在消費需求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大力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把潛在的消費需求變為現實的消費需求。二是發揮城鎮化的重要引擎作用。有效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為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業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創造有利條件,帶動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領域延伸,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三是促進城鄉均衡發展。堅持走特色新型城鎮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道路,通過城鎮帶動農村,通過農村繁榮進一步促進城鎮發展,形成城鄉互動格局和良性循環。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夯實農業基礎地位,著力促進農民增收,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推進城鎮化,需要具有活力的勞動力群體在城市生產生活,需要積極創造條件和環境,解決他們的安居、就業問題。一是培養和提高公民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在全社會廣泛宣傳自主創業的重要意義和相關政策,使更多的勞動者樂于創業,勇于創業。將加快土地流轉中與土地脫離的農民、失業返鄉農民工、進城后待業農民等的創業納入我省“創業帶就業”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民,使農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創新職業教育培訓途徑和方法。二是著力加強制度建設與創新,為創業經濟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一方面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短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為創業經濟發展提供公平客觀的經濟環境;另一方面,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為創業經濟發展提供政策環境和支撐體系,緩解創業經濟資金緊張之“瓶頸”。同時,大力推進以“創業帶就業”的積極就業政策。三是強化市場化能量對城鎮建設與發展的牽引作用。通過市場化運作,釋放發展潛力,使政府在城鎮化建設中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杠桿效應的目的。城鎮是市場經濟的發祥地和載體,而市場發展起來以后反過來會形成城鎮的“磁場效應”,會使農村人口自覺地向城鎮轉移與集中,這是城鎮化發展演化的基本規律。若重“城”輕“市”,則城鎮建設只會成為簡單的“造城”運動,無益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且后患無窮。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甄真zhenzhe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