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丹 唐 磊
探索志愿服務法制化建設途徑
杜 丹 唐 磊
志愿服務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設就是通過制度和法律的形式,確立黨對志愿服務工作的統一領導,確立志愿服務組織的主導地位,維護志愿組織和志愿者的合法權利,創新參與途徑和方式,激發廣大群眾的參與熱情,規范、服務、引導志愿服務工作健康發展。近年來,黑龍江省遵循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責任必須為的原則,積極探索志愿服務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設新途徑,使志愿服務工作取得新進步。
志愿服務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是實現社會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關系的重要紐帶,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為把黨中央、國務院和黑龍江省委關于大力加強志愿服務工作的部署落實到基層,推動志愿服務工作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黑龍江省把志愿服務制度化和法制化作為著力點。一是圍繞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志愿服務工作的部署,落實中央文明委關于建立文明委領導、文明辦牽頭、各部門共同參加的志愿服務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要求,2010年首先由省委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以行政規章的形式確定志愿服務領導體制。二是加大志愿服務立法進度,2012年重新修訂《黑龍江省志愿服務條例》,明確在黨的領導下,縣級以上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機構作為志愿服務工作的執法主體,負責規劃、指導、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的志愿服務活動,率先明確了志愿服務的執法主體。三是依據重新修訂的《黑龍江省志愿服務條例》成立由省委常委、省文明委負責同志任名譽會長,省文明辦主任任會長,各部門共同參加的省志愿者協會,確立志愿服務組織的獨立法人地位。四是把志愿服務工作納入省委深化文化和社會體制改革方案,列為近三年全省改革目標。五是制定《黑龍江省志愿服務工作規范》,把政策性、經驗性做法轉化為具有較大約束力和執行力的制度和規章,初步實現全省志愿服務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社會組織是志愿服務工作的主導。由于多方面原因,黑龍江省的各類志愿組織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歷程,既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優勢,又出現自成體系的分治關系。為全面整合志愿服務資源,凝聚全省志愿組織的力量,圍繞貫徹落實《黑龍江省志愿服務條例》,黑龍江省從三個方面入手理順組織關系。一是提出“專項”和“地區”“二元組織結構”理念。使各類組織第一次得到明確的界定,也為各類組織全面協調發展打下基礎。二是建立組織體系。依據新的組織結構全省已經成立42個地區和專項志愿服務總隊、463個大隊、336個支隊、1384個中心工作站、3451個分隊和27 771個學雷鋒志愿服務工作站(隊),形成覆蓋全省社會各個層面的強大志愿服務組織體系。三是將各類組織整合到智能化的全省志愿服務支持系統之中,既實現統一領導、動態管理,又保持各類組織活力和特色,形成志愿服務工作的強大陣容。黑龍江省“二元組織”理念進入《全國志愿服務示范條例》。
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設的目的是規范志愿服務組織和工作,引導志愿服務隊伍由以青年為主向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轉變,志愿服務活動由以階段性為主向經常性活動轉變,志愿服務管理由松散型向規范化轉變。黑龍江依托全省志愿組織體系建設的良好基礎,發揮大數據、智能化的優勢,建立覆蓋全省社會各層面和全體公民的志愿服務平臺。經過4年的深度開發和不斷完善,經過360多項系統功能創新,使全省志愿服務工作的智能化、系統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趨于成熟,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建設愈加規范高效。一是規范組織管理。將全省36 447個組織全部整合到系統之中,2012年建立年度測評考核機制,2014年建立月度志愿服務指數發布機制,實現全省志愿服務組織管理常態化、規范化、精細化。二是規范活動管理。一方面依托支持系統統一部署全省各級組織開展暖心龍江系列活動、十萬高校志愿者進社區活動、志愿服務星火行動、知曉行動、趕超行動等重大活動。另一方面創新動員方式,組織全省16 327個志愿服務工作站和11 444個志愿服務隊自主發布和組織活動,使全省志愿服務工作形成全新的發展態勢,年活動數量由2011年的407次、2012年的6 600次、2013年的3萬次達到2014年的17.73萬次。各級組織嚴格活動管理和督查,2014年取消6 640個單位70萬小時不適當活動記錄,保證志愿活動健康開展。三是方便志愿者參與。著眼于尊重志愿者的主體地位,鼓勵和方便志愿者自主注冊、自主選擇組織、自主參加志愿活動、自動記錄服務時間,自主遷移注冊單位,服務時間終身累計,志愿者真正成為志愿活動的主體,志愿活動充分體現志愿者的智慧和意愿,使志愿服務工作發生根本性變化。全省志愿者注冊率達到建成區人口的24%,其中哈爾濱市注冊志愿者達到36.61%。全省活躍志愿者由2013年的35萬人達到98.93萬人,全省人均志愿服務時間由前三年的0.1、0.2、0.4小時達到目前人均4.6小時。四是建立“對接幫扶”機制。依托服務支持系統建立志愿服務對接“幫扶機制”,鼓勵具有一定專長和時間的志愿者,通過支持系統自主發布提供服務的信息,也鼓勵需要幫扶或需要更多組織關心的志愿者發布需要幫扶的信息,由各級組織幫助建立對接服務關系,更好地發揮了組織的優勢和社會資源的優勢,實現成體系、成規模提供志愿服務的新局面。使全省志愿服務工作真正形成一盤棋,展示出現代志愿服務的巨大組織優勢和服務效能。
為培育志愿文化,弘揚志愿精神,鞏固參與熱情,維護合法權益,黑龍江省近年來把建立完善激勵回饋機制,作為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一是建立“五個一百”年度評選表彰制度。省文明委2011年以來每年表彰并組織新聞媒體集中宣傳百名優秀志愿者、百個優秀志愿服務工作站、百個優秀志愿服務隊、百個優秀志愿服務品牌活動、百個志愿服務特殊貢獻單位的先進事跡,先后樹立了2000多個志愿者和志愿組織、志愿服務品牌活動的先進典型,以身邊人、身邊事、身邊成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社會新風尚,密切黨和政府與廣大群眾的關系,形成弘揚志愿精神,倡導志愿文化,激發社會正能量的主渠道。二是建立自主激勵機制。對服務時間達到100、300、600、1000、1500小時的志愿者,自動授予1-5星級志愿者榮譽稱號。星級標志展現在《志愿者證》的顯要位置。省志愿者協會每年對當年達到5星級標準的志愿者頒發《星級志愿者資格證書》。2014年全省星級志愿者達到229 836人。建立年度嘉許機制。對當年服務時間達到1000、600、300、100、50小時的志愿者,分別授予卓越金獎、金獎、銀獎、銅獎和愛心獎,每年12月31日將《嘉許證書》授予所有獲獎志愿者。2013年受到年度嘉許志愿者為3.7萬人,2014年受嘉許人數達到36萬人。志愿服務榮譽的自動激勵機制使所有普通群眾都可以憑日積月累的服務記錄,公平地獲得社會承認,彰顯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服務他人、提升自己”的價值追求。三是建立誠信激勵機制。2014年,省文明辦會同省誠信辦將志愿者的星級記錄納入全省公民誠信體系,使志愿者的服務時間轉化為公民良好素質的客觀記錄,激發了志愿者的榮譽感和社會認同度。四是建立回饋機制。黑龍江省2014年為全省258萬注冊志愿者全員落實意外保險,消除志愿者的后顧之憂。激勵和回饋機制以制度和政策導向倡導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理念。實踐證明,志愿服務健康發展的目標是常態化,組織保證是制度化和法制化,深入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是大力弘揚志愿文化。目前,黑龍江省正結合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總結新經驗,探索新規律,應用新成果,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設進一步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精神文明辦公室調研處)
責任編輯/徐朝 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