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濤
新常態下的新思考
孫偉濤
“新常態”是我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作出新的科學判斷,是經濟換擋期必然出現的經濟形態。我們要深入開展“應常態、增信心、強定力、促發展”主題活動,努力做到應對新常態,南山有信心、有作為、有定力、有新的發展。結合鶴崗市南山區的發展實際,我有以下六點思考:
思考之一:“新常態”并非速度必然下降。新常態所以新,就是更加強調增長質量,對質量的提升更加重視,要求經濟運行結構更優,效率更高。過去我們的經濟增長較多地依賴投資,靠的是低成本要素的大量投入。新常態就是要改變這一粗放的增長模式,逐步向集約型發展模式轉變。在轉變過程中,以結構優化和效率提升來保證經濟的一定增速。
思考之二:對欠發達地區而言發展依然是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衡心態。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防范各種風險,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負面影響。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穩中求進”,其中“進”依然是總基調。基于這種考慮,像南山區這樣欠發達地區,發展仍然是主題,否則我們會被發達地區落得更遠。
思考之三:以創新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過去我們靠投資,靠資源消耗來推動經濟發展,這種傳統投資和發展模式顯然適應不了現代經濟發展需要。結構上的問題曾經促進了經濟發展,也更讓經濟陷入困境。因此,靠科技創新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才能實現穩增長的目標,也才能適應經濟增長的新常態。做到這一點自然要靠改革,讓改革成為解除阻礙創新發展的鑰匙。要大張旗鼓地下放審批權,大力增加科技創新的投入,在全社會形成創新就是發展的氛圍。應把一切創新優勢和潛力釋放出來。只有這樣,發展才有希望。
思考之四:下大力氣調結構。調結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如果再慢一點,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就會越來越大。在結構調整上重點還是產業和產品結構。傳統產業,如裝備制造業的改造升級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著力點。只有讓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引導和支持企業加快設備更新和智能化改造升級,才能推動傳統產業鏈條延伸,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全力推動食品加工業的升級改造,向特色、保健、方便食品方面發展,使食品加工業成為常態下的朝陽產業。
思考之五:“新常態”下更加注重生態保護。大小興安嶺已經作為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納入國家規劃當中,生態功能區建設要突出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發展生態主導型經濟、保護好生態資源。這樣不僅可以構建龍江的生態文明,更主要的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特別是在新常態下,更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堅持科學開發和利用,避免出現因追求經濟發展速度而破壞生態的現象。
思考之六:“新常態”下更要有“精氣神”。在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接見縣委書記研修班全體學員并座談時,多次使用“意氣風發”“精氣神”“奮發有為”等語言,特別指出“奮發有為”是事業成功的主要因素,強調領導干部要有精神狀態。當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各種矛盾突顯,這是考驗各級干部的關鍵時期,如果以精神萎靡、頹廢、信心不足來對待當前的形勢,那么,加快發展或走出低谷還從何談起?越是困難時期,越是問題集中時期,越能考驗干部。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干部如果沒有這樣的決心、意志和信心,群眾何以有狀態?因此,新常態下領導干部更要有精氣神,更要敢于擔當,才能有所作為。
(作者系中共鶴崗市南山區委書記)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