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茹 鄒賢
目前相關嬰幼兒夏季與秋冬季輪狀病毒(RV)腸炎臨床分析甚少,為探討兩個季節RV腸炎的臨床表現、腸道外損害、患兒年齡、住院時間等方面是否有差異,本文就本院住院治療的夏季與秋冬季RV腸炎150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6-8月及2012年6-8月RV腸炎48例為夏季組,其中男28例,女20例;選取2011年11月-2012年1月及2012年11月-2013年1月腸炎102例為秋冬季RV組,其中男58例,女44例。納入標準:(1)大便RV抗原檢測陽性;(2)大便常規,白細胞≤0~5個/HP,紅細胞≤0~5個/HP,未見吞噬細胞;(3)大便志賀氏菌、沙門氏菌、致病性大腸桿菌培養陰性;(4)排除心、肺、肝、腎、中樞神經系統、代謝內分泌疾病等基礎疾病。
1.2 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第1天即取大便標本,進行RV抗原檢測,大便常規及大便培養。應用金標法進行大便RV抗原檢測(試劑盒由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兩組患兒入院時即抽取靜脈血檢測血常規、電解質、肝腎功能、心肌酶。有咳嗽癥狀患兒行胸片檢查,有抽搐患兒行頭顱CT、腦電圖和(或)腦脊液檢查。兩組患兒均予補液,糾正水電解質酸堿紊亂,止瀉及相應的退熱、止咳、止驚、護肝等支持對癥治療。收集兩組病例的相關資料,分別從臨床表現(發熱持續時間、腹瀉次數/天、脫水程度)、腸道外損害(心、肝、呼吸系統、神經系統)、電解質紊亂、酸中毒程度、住院天數、患兒年齡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胡塞爾比弗雷格更進一步,不僅認為句子中必須有所謂的“是-因素”,并且一個完整的表象中也必須有此因素。“Dies rot rund”只是一串單詞的排列,只有“Dies rote Runde”才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此處值得注意的是,在“Dies rote Runde”這個專名中,“rote Runde”所具有的詞尾已經以一種隱含的方式具有了為整個名詞短語帶來統一性的“是-因素”。我們可以將這個專名展開為一個句子,明確釋放出其中的“是-因素”:“Dies Runde ist rot”(這個圓形之物是紅的)。從這個角度看,作為摹狀詞的專名無非是句子的隱縮。
陸徵祥對天主教信仰的關注與取向,可以說是源于師從許景澄的外交時期。而他后來改為對天主教的信奉,異國婚戀則成為這一改變的直接動因。陸徵祥與培德按天主教的禮儀舉行結婚,但是婚后培德從沒有直接勸說陸徵祥改變為天主教信仰。1911年陸徵祥受洗加入天主教,他由原本對新教的信仰轉為天主教信仰的這一改變,他說自己的思想在日益親近教會的發展歷程中,并沒有受到外界的任何影響。他認為宗教行為的性質決定了選擇何種宗教信仰是出于完全的自愿與自由。所以他說:“我的轉變是一種信念”。
2.5 兩組病例住院天數比較 夏季RV腸炎組平均住院天數(7.45±0.35)d,比秋冬季RV腸炎組時間長(4.34±0.21)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94,P<0.05)。
2.2 兩組病例的腸道外損害比較 秋冬季RV腸炎組心臟損害、肝臟損害比夏季RV腸炎組發生率高,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呼吸系統損害、神經系統損害,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病例的電解質紊亂比較 在低鉀發生方面,秋冬季RV腸炎組22例(21.6%),夏季RV腸炎組9例(18.8%),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字2=0.27,P>0.05)。低鈉血癥發生方面,秋冬季RV腸炎組33例(32.4%),夏季RV腸炎組15例(31.2%),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字2=0.23,P>0.05)。

表1 兩組病例的臨床表現比較 例(%)
護理工作也要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如:醫護、護護、醫技、后勤、職能等相關部門,稍不注意就會困于人際關系的處理之中。任何一種人際關系都會直接影響護士的身心健康,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護患關系,有責任心的護士為病患做了許多,但由于許多的患者及其家屬不理解護士的工作性質,時有辱罵、甚至毆打護士的事件發生,近年來,醫患關系也是日益緊張,在高壓的工作環境中,護士的身心更加緊張、焦慮、疲憊。
2.6 兩組病例年齡比較 各年齡段比較,兩組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病例的腸道外損害比較 例(%)
2.1 兩組病例臨床表現比較 發熱持續時間≥3 d,秋冬季RV腸炎組比夏季RV腸炎組發生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便次數≥10次/d、中重度脫水程度,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4 兩組病例酸中毒程度比較 夏季RV腸炎組輕度代謝性酸中毒和重度代謝性酸中毒以及代謝性酸中毒總發生率比秋冬季RV腸炎組發生率高,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病例酸中毒程度比較 例(%)
1.3 判斷標準 出院標準:大便次數≤3次/d,為軟便或成形便,無腸道外癥狀,復查電解質正常,酸中毒糾正。腸道外損害標準:(1)肝臟損害,ALT>40 U/L;(2)心肌損害,CK-MB>25 U/L,LDH>215 U/L;(3)呼吸道感染,表現為咳嗽、流涕,雙肺呼吸音粗,胸片示雙肺紋理增多;(4)中樞神經系統(CNS)損害,出現神志改變、抽搐、顱內壓升高[1]。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開始嘗試使用新型電子軟件來布置英語作業,利用免費的英語學習APP拓展資源、輔助教學,使用軟件聽音模仿的比例高達83.94%。(見表1-4)

表4 兩組病例年齡比較 例(%)
RV分成不同組和亞組,目前至少可分為7個組(A~G),僅有A、B、C三組病毒可感染人和動物,D~G組病毒僅感染動物。A組RV是人腹瀉中最重要的致病原,B組RV引起成人輪狀病毒腹瀉,可呈局部暴發或流行。C組RV一般引起散發病例。RV感染多見于2歲以內小兒,資料表明,嬰幼兒腹瀉RV抗原檢測陽性率為50%左右[2]。我國小兒腹瀉的病原構成比中,RV約占40%,居第一位[3]。溫帶地區RV感染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生在寒冷季節,我國以秋冬季多。熱帶地區RV感染季節性不明顯,有報道稱熱帶地區雨季病毒感染多。趙錦銘等[4]觀察到北京地區RV感染有2個峰(4~6月和秋冬季),前峰低。江蕙蕓等[5]報道南寧地區6-8月份RV陽性率分別為6.8%、12.3%和9.5%,李梅[6]報道南京兒童醫院2004年-2006年6-9月份RV陽性率分別為18.5%、14.3%、16.8%,均說明RV在夏季也有一定的發病率。
RV感染除引起腹瀉外,還可致多器官損害,甚至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姚英民等[7]研究結果顯示RV腸炎引起呼吸道損害占35%;ALT、AST分別升高者占36.59%和78.05%,兩項均升高者占34.15%;CK-MB升高者占56.82%。張勇等[8]研究結果顯示RV腸炎引起呼吸道損害發生率為60.8%,心臟損害發生率為43.4%,肝臟損害發生率為32.5%,腎臟損害發生率為11.7%,神經系統損害發生率為4.5%。本文結果顯示,無論是夏季RV腸炎,還是秋冬季RV腸炎均可引起心臟、肝臟、呼吸系統及神經系統等臟器功能損害。其中心臟、肝臟損害發生率秋冬季RV腸炎高于夏季,呼吸及神經系統損害發生率夏季與秋冬季RV腸炎相近。
腸外多器官損害是否與腹瀉等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相關,國內報道不盡一致。龔四堂等[9]報道RV腸炎中,呼吸系統損害的發生率與臨床脫水程度無關,但重度脫水的心、肝、腦、胰損害的發生率比輕度脫水明顯增加。李寧等[10]則提出CK-MB升高與脫水無關,而與病毒血癥有關,發熱越重,CK-MB異常的概率就越高。張勇等[8]報道心臟與肝臟損害與發熱嚴重程度及脫水嚴重程度有相關。李建安等[11]報道血清CysC異常程度與脫水程度無關,與患兒年齡有關,年齡越小越易發生CysC異常。黃曉磊等[12]研究顯示RV病毒血癥發生與否,與發熱、腹瀉、脫水、代謝性酸中毒、低鉀血癥的發生及嚴重程度上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陳光清等[13]分析認為脫水程度與肝臟損害無關。本文結果顯示秋冬季RV腸炎在發熱持續時間及心臟、肝臟損害的發生率高于夏季RV腸炎,發熱程度與心臟、肝臟損害似乎有一定相關。
本研究顯示夏季RV腸炎在輕度代謝性酸中毒及重度代謝性酸中毒發生率均高于秋冬季,夏季RV腸炎住院時間長于秋冬季,夏季RV腸炎更易發生在<1歲嬰兒。表明夏季RV腸炎也存在一定的嚴重性,作為兒科醫務工作者應引起警惕,避免延誤治療。引起夏季與秋冬季RV腸炎差異的原因,需要更深入的相關研究。
[1]方鶴松.小兒腹瀉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82-88.
[2] Fang Z Y,Wang B,Kilgone P E,et al.Sentinel hospital sunveitlance for rotavinus diannhea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uguse 2001-July 2003[J].J Infect Dis,2005,192(Suppl 1):S94-S99.
[3]方鶴松.病毒性腸炎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臨床醫生,2001,29(6):8-9.
[4]趙錦銘.人軟狀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毒學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505-522.
[5]江蕙蕓,陳紅慧,李柏.南寧地區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臨床及流行病學特點[J].臨床兒科雜志,2010,28(11):1049-1051.
[6]李梅.南京兒童醫院腹瀉患兒輪狀病毒感染情況[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19):1463-1464.
[7]姚英民,李寧,歐巧群,等.輪狀病毒腸道外感染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6):790-792.
[8]張勇,馬戰英.小兒輪狀病毒腸炎與腸道外損害的臨床分析[J].廣東醫學,2011,32(3):766-768.
[9]龔四堂,肖作源,陳惠芹,等.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腸道外多器官損害的臨床研究[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1,1(2):159-162.
[10]李寧,姚英民,王志睿.輪狀病毒腹瀉患兒心臟損傷的相關因素[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1,22(8):732-734.
[11]李建安,鄢能榮,吳建武.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腎損害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9):146-148.
[12]黃曉磊,陳潔,虞燕萍,等.輪狀病毒血癥與腸道外臟器損傷的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35(1):69-75.
[13]陳光清,蔡凱乾.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肝臟損害臨床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6):6333-6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