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釗林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指人體大量自身抗體激活補體,導致免疫復合物沉淀,造成多器官系統功能受損,甚至累及腎臟,形成自身免疫系統性疾病[1]。血清干擾素調節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IRF)是干擾素調節性相關轉錄因子。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過程中,IRF是特異性轉錄因子,對免疫反應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2]。本研究探討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清IRF4與活動性指數、抗SSA抗體的關系,旨在探討IRF4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病理機制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類風濕免疫科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60例作為觀察組,全部患者符合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標準[3],其中男6例,女54例,年齡46~78歲,平均(65.38±6.24)歲,平均體質量指數(body mess index,BMI)(23.15±4.16)kg/m2, 空 腹 血 糖(fasting blood-glucose,FPG)水平(5.87±1.52)mmol/L,平均病程(3.58±0.78)年,疾病活動性指數(disease active index,DAI)≥6,即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期35例,DAI<6,即系統性紅斑狼瘡穩定期25例。同期選取健康體檢者55例作為對照組,符合未合并系統性紅斑狼瘡、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家族史、近期未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標準。其中男5例,女50例,年齡47~77歲,平均(64.98±5.87)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2.97±3.85)kg/m2。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體質量指數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根據患者的主訴、實驗室相關檢測指標,評定疾病活動性指數。采集空腹靜脈血液標本5 mL于非抗凝血管中,DD-5離心機(長沙湘儀儀器有限公司)1500 r/min離心操作5 min獲取血清保存于-80 ℃冰箱(三洋公司)中,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檢測血清IRF4水平,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卡爾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ELX-800酶標儀(美國Biotek Instruments 有限公司)下讀取吸光度。
1.3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兩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x-±s)表示,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血清IRF4與DAI、抗SSA抗體之間的關系,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清IRF4水平差異 觀察組和對照組血清IRF4水平 分 別 為(6.68±1.02)ng/mL、(6.02±0.59)ng/mL,DAI≥6分者和DAI<6分者分別為(6.59±0.87)ng/mL、(6.12±0.51)ng/mL,抗SSA抗體陽性者和陰性者分別為(6.69±0.75)ng/mL、(6.18±0.68)ng/mL,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血清IRF4與DAI、抗SSA抗體之間的關系 血清IRF4與DAI有明顯相關性(r=0.45,P<0.05),與抗SSA抗體亦具有明顯的正相關(r=0.43,P<0.05),見圖1~2。

圖1 DAI與血清IRF4關系圖

圖2 抗SSA抗體與血清IRF4關系圖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指慢性炎癥性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血清多種自身抗體激活導致免疫復合物沉積和補體激活,導致多器官系統受損,累及腎臟[4-5]。干擾素調節相關因子(IRFs)參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病理發生過程,IRF4具有激活缺血后細胞促炎癥因子在免疫細胞中的表達,IRF4激活上皮細胞在腎小管內的表達,促炎癥因子水平在腎小球膜上的表達[5-6]。樹突狀細胞內IRF3與IRF7免疫識別內源性核酸和病毒,介導干擾素Ⅰ型產物,IRF4與輔助性T細胞結合誘導促炎癥因子形成,IRF4與調節性T細胞結合抑制Th2應答反應,促進免疫球轉換蛋白、T細胞、B細胞和漿細胞成熟[7]。因此,IRF4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過程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IRF4參與巨噬細胞極化過程,作為MyD88信號介導體液免疫的抑制過程[8]。經相關研究證實,IRF4參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過程[9-10]。但關于IRF4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性指數和抗SSA抗體的關系研究甚少。
本研究結果顯示,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清IRF4水平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隨著疾病活動指數評分的增加,血清IRF4水平明顯增高,同時,抗SSA抗體陽性者血清IRF4水平明顯高于抗SSA抗體陰性者,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發現,血清IRF4與DAI、抗SSA抗體具有明顯正相關。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機體沉積大量免疫復合物,并存在于血管組織中,激活補體及其產物,并產生連鎖反應,IRF4具有促進體液免疫抑制,促進免疫炎癥反應[11-12]。但也有相關研究顯示,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清IRF4水平升高不顯著,且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指數、抗SSA抗體無明顯相關性,分析其可能與IRF4基因受選擇偏倚、人口、性別結構等因素影響導致[13]。IRF4具有抑制機體免疫反應,理論上,血清IRF4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顯著升高,其可能參與多發性硬化癥、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系統性疾病的發生過程,激活內源性免疫機制[14-15]。IRF4在系統性紅斑狼瘡中的增加,同時,隨著系統性紅斑狼瘡DAI和抗SSA抗體陽性率增加,血清IRF4含量顯著增加。因此,IRF4具有促進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綜上所述,血清IRF4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顯著增高,其與疾病活動性指數、抗SSA抗體具有明顯相關性,IRF4具有促進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1] María del Carmen Velarde-Ochoa,Jorge Antonio Esquivel-Valerio,et al.Anti-müllerian hormone in reproductive age women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Reumatología Clínica (English Edition),2015,11(2):78-82.
[2]覃蓮香,呂繼成.干擾素調節因子5基因rs2004640多態性與系統性紅斑狼瘡遺傳易感性的薈萃分析[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1,27(3):239-242,250.
[3]代琛賢,孫曉云,賈汝琳,等.干擾素調節因子5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表達及臨床相關性研究[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8,12(7):461-463.
[4]韓學衛.老年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清干擾素調節因子的檢測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20):5725-5726.
[5]宋衛青,李化會,陳華波,等.IRF5基因多態性與山東漢族人群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09,29(5):416-419.
[6]繆倩,唐元家,黃新芳,等.IRF7表達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相關性[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111-117.
[7]孫濤,肖衛國.33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4,43(9):850-851.
[8]彭學標,白璐,黎倩,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干擾素調節因子-5基因的表達[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0,17(6):401-402,406.
[9]沈金花,呂印,劉慶華,等.干擾素調節因子的研究進展[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3(2):41-44.
[10]徐騰飛,劉巍.干擾素調節因子在炎癥性疾病中的作用[J].國際免疫學雜志,2011,34(6):341-344.
[11]張旋,劉居新,李化會,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IRF5基因表達的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7):1082-1084.
[12]陶連琴,時國朝,萬歡英.IRF4與T細胞分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2,28(7):670-672.
[13]劉姍姍,王瑋,彭輝,等.干擾素調節因子4血清水平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3,17(6):465-468.
[14]張銘明,夏丹,唐婷婷,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清干擾素誘導蛋白10的表達水平及臨床意義[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1,46(3):261-264.
[15]尹春香,王曉非.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干擾素調節因子4基因表達變化的研究[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3,42(11):101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