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磊,楊 律
(中國地質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430074)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流派逐漸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的注意和青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當前關注度較高的學習理論,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建構主義知識觀、建構主義學習觀和建構主義教學觀。
建構主義知識觀的基本觀點是,知識不是對世界的準確的表達,它不過是人們基于自身的經驗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描述、解釋或假說,它并不是最終的答案,而是會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地被改寫和升華,出現新的解釋和假說。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通過對信息的加工活動建構出對客體的理解和解釋,而且這一過程是以自身的經驗為建構基礎的。建構主義教學觀要求教師不能無視學生已有的經驗從零教學,而是要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舊的知識經驗中“長出”新的知識經驗。因此,建構主義把教學看成是一項培養學生主體性的活動,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其主體性意識和建構能力,使學生成長為能夠正確主動進行知識的系統學習并有應用到具體情境中能力的社會主體。
我國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長期存在著法律職業素質和實踐能力欠缺、專業能力不高的問題,這也是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審視當下我國法科學生的職業能力教育,存在著以下三點不足:
我國目前法學本科教育與法律職業之間缺乏制度性的聯系,法學教育主要局限于高等院校內部法學學科體系的發展與完善,法學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與法律職業需求存在錯位。由此帶來的問題是,高等院校法學專業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教師授課偏重于法學理論知識傳授且教學和評價方法單一、學生在學習階段法律職業訓練的效果不理想等。
在國內目前的法學本科教學活動中,單一的課堂講授型教學模式仍然是主流。雖然也有不少教師采用法律診所、習明納式研討、案例討論、模擬法庭等多種教學模式,但這些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學時中所占比例仍然偏低,無法充分訓練學生的法律實務能力。在傳統的評價機制下,考試成績是評價學生的惟一標準。該評價機制無法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專長進行測評,不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也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
以模擬法庭為例,由于法學本科生的能力限制,模擬法庭開庭前一般要經過長時間的彩排,這使得法學本科生的模擬法庭更帶有表演的性質、缺乏實戰性。以表演的目的去開庭,顯然與真實的法院開庭存在巨大的差距,無法取得理想的法律職業訓練效果。
法科學生法律職業能力的核心,是學生在就業之后處理具體法律事務時的能力。法科學生主動建構法律職業能力的方式是主動接受教師在課堂上所傳遞的知識信息,并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根據教師的引導,調整和豐富自己對法律現象的理解,進而之后能在具體的法律情境中應用。我國法科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中所存在問題的共性為教師教學活動和學生學習過程均缺乏主動性和個性考量,或者說沒有“主體性意識”。因此,在校學習期間如何培養法科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是提高學生法律職業能力養成的一條主線。在法學教學工作中,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教師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形式,比如談話、問卷、摸底考查等方式,對學生的當前法學課程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通過對了解結果的分析,教師可以掌握不同學生對這門課程的積極性程度,進而在教學過程中統一授課的同時,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進一步給予指導和幫助。
教師根據已經積累的對學生個性、學習需求等基本情況的認識,并通過課堂作業等形式把握學生在教學期間掌握知識與能力提高的進度,了解每名學生進步的程度有多大差異,并且適時聽取學生的意見,在合理的范圍對教學內容進行動態調整。
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則是一個比較有挑戰性的問題。法學教師在了解學生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分析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關注點在哪,學生期望從這門課程中學到什么,并以此為依據有的放矢,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想達到學習目標需要完成的事項是哪些,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己動后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增加其自信心,以達到增強學生主體性意識的效果。
除講授型教學手段外,在法學本科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靈活采用法律診所、習明納式研討、案例討論、模擬法庭等多種教學手段。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時,應當以切實提高學生法律實務能力和個性發展作為目標,將學生的個體情況和課程內容結合起來,靈活選擇和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
法學實踐教學的重要基礎之一,就是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各高??梢愿鶕W校的辦學特色及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學實踐教學活動。例如,財經類院校的法學本科畢業生就業去向以金融行業為主,學生在財經法律方面的學習需求較為突出。該類院校在課程安排、案例選擇方面就可以趨向于財經法律方向;教學實踐基地和校外兼職教師選擇等方面也多傾向于金融行業。只有如此,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以及社會對于法學本科畢業生的多樣化需求。
在傳統的評價機制下,考試成績是評價學生的惟一標準。關于法科學生的職業能力評價標準,目前仍沒有權威的評價體系。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視角來看,對法科學生的教育評價機制,應當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專長測評,倡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同時使評價主體多元化,吸收用人單位或實習單位等參與教學評價過程。尤其重要的是,該評價機制應當將終結性評價變為發展性評價,注重對學生的評價進行差異分析,探究適合不同學生的教育方法,以達到促進學生個性充分發展的目的。
法律職業能力包括法律職業思維、職業語言、法律知識、法律方法、職業技術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可以作為法科學生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的一級指標,在此基礎上再衍生出二級指標與具體的評測點,從而形成相對科學和完善的法科學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該法科學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設置5個一級指標,8個二級指標和20個評測點。采取百分制,單個測評點分值從0分至10分不等,被測評者測評總分達到70分以上者評定為職業能力合格、能夠達到法律職業所需的最低能力要求。教師通過該評價指標體系對學生進行評價后,評價結果可以作為指導學生進一步發展并完善其法律職業能力、以及調整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從而做到有的放矢、結合學生不同的個體情況開展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最佳的法律職業能力培養效果。學生通過對自身參加職業能力評價結果的分析,也能更客觀和深刻地了解自己,從而在今后的學習和實踐中更有針對性地彌補自己的能力缺陷,也更有自信地發展自己的特長。如此,法律院校才能夠培養出具備綜合法律職業能力和有鮮明個性的法律實務人才,從而滿足社會不同法律職業對于法科畢業生的需要。

法科學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表
(注:本文受中國地質大學校級教學研究項目《法學本科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研究——基于系統化、層次化、特色化的視角》資助,為該項目的部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 A46)
[1]楊維東、賈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述評[J].理論述評,2011,(5).
[2]陳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學術交流,2007,(3).
[3]李琦,陳廣宇,李政.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知識觀[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9).
[4]馮玉軍.論國外法學教育改革的經驗與借鑒[J].中國大學教學,2013,(6).
[5]汪華亮,焦富民.我國法學教育職業化的成因與路徑選擇[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4,(1).
[6]孫笑俠.法學教育的制度困境與突破——關于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等法律職業制度相銜接的研究報告[J].法學,2012,(9).
[7]王健.構建以法律職業為目標導向的法律人才培養模式——中國法律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報告[J].法學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