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冰
摘 要:貸款經營指的是指企業通過金融機構進行貸款獲得資金,然后運用這些資金開展運營并進一步促進企業的資產值的提升。這種經營策略一方面能夠進一步增加企業的利潤水平,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對企業產生不小的負面影響。本文主要分析了企業貸款經營利弊,并針對企業貸款經營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從而促進企業做好風險控制的同時保障企業經營規模的不斷增長。
關鍵詞:貸款經營;優勢;問題
一、貸款經營的優勢分析
1. 貸款經營杠桿效應優勢分析。貸款經營的經營模式需要企業向金融機構按期支付一定的利息,但是這種利息和企業經營好壞關系不大。如果企業在總資產收益率出現變動時,那么每股收益率的變動幅度成倍增長,那么這種效應就被稱作財務杠桿效應。如果企業采用該運營模式的背景下,企業資本收益率大于貸款融資利率時,那么企業的收益率就會成倍增長,所以能夠給企業的經營帶來杠桿效應,增加企業的利潤水平。
2.貸款經營有助于降低貶值損失。在通脹背景下,采用舉債的方式來擴大生產要比積累資本從金融角度來說更具優勢,因為通脹環境下現金呈現貶值趨勢,而借款和還款時間存有差異,那么就會形成利差,債務人實際的償還金額沒有發生變化,但是由于貶值的因素事實上債務人的償還金額的購買力卻下降,也就是將貨幣貶值的風險轉移給債權人,對于企業而言顯然更具優勢。
3.貸款經營能保障企業控制權。如果企業通過證券融資,那么企業控制人員的股份占比達不到控股比例時,企業的控制權就有喪失的風險,但是通過貸款經營方式,因為金融機構對于企業的控制權不會構成影響,所以更加有利于企業的自主經營,因此控制權不會有喪失風險。
4.貸款經營具有優化節稅作用。根據現有稅收政策,貸款利息同樣會計入財務費用,那么所得稅就會相對減少,也就是企業就可節稅,進而增加企業的權益資本收益。所以債務資本能夠產生節稅效應,貸款規模越大,那么節稅效應越大。
二、貸款經營的弊端分析
1.“財務杠桿效應”可能會產生負面效應。財務杠桿效應具有兩面性,如果企業經營良好會放大企業的收益率,但是如果企業經營差,虧損嚴重,那么就會放大企業的虧損。因為固定利息保持一致,不會因為企業經營變壞利息就會降低,所以說貸款經營也可能因為財務杠桿效應導致企業的經營越發困難,甚至有破產風險。
2.無力償付債務的風險。采用貸款經營模式,如果貸款的償還期限到期之后企業就必須要按期支付,但是此時企業的投資收益率不佳,或者自身的經營狀況惡化,導致企業在短時期里不能夠按期支付利息或者本金,于是就會出現無力償還債務的風險。這就會對企業的經營信譽帶來負面影響,如果情節嚴重,甚至會給企業帶來破產風險。
3.過度貸款會影響企業的經營信譽。企業過度貸款,企業的債務規模就會過大,一旦債務到期不能夠償還,那么企業的信譽就會受到影響,而現在金融機構在進行貸款審核時,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企業的信譽,所以信譽受損的企業一般很難再重新貸款,這對于企業來說顯然是不利的。
三、企業實施科學貸款經營的對策
1. 科學測算貸款經營的時間及規模。當企業決定向金融機構貸款時,首先要確定具體的貸款總額,然后明確償還期限,這樣才能有效降低貸款經營的風險。如果企業財力相對較差,那么在保障日常開支的前提下,優化貸款規模及貸款時間。如果企業的財力較大,那么就需要適當增加貸款規模為其后續的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另外貸款資金不可以過剩,這樣就很容易造成資金的閑置,而對于貸款而來的資金一旦出現閑置就會無形中增加企業的貸款成本,增加企業的財務負擔。另外企業還可以利用合適的機會進行借貸,比如在通貨膨脹明顯時期,盡可能的符合企業經營周期以未來現金流量等指標。提升貸款規模顯然對企業更加有力,另外還需要加強財務風險的控制,規避因為財務風險控制不當引發企業的經營危機。
2. 完善風險防范機制。企業想要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就需要具備優秀的風險控制意識以及誠信意識,特別是高層管理人員以及財務和經營工作人員,更需要具備優秀的風險控制理念以及誠實經營的理念,這樣才能夠讓企業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當然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總會需要冒險經營,但是這些冒險必須要建立在充分的調研和正確決策基礎上,企業不能夠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而盲目的擴大生產,大量舉債,這樣就會增加企業的財務負擔,過度貸款無疑會讓企業的財務負擔變得更高,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資金周轉困難,那么企業的經營信譽就會受到影響,賠償的風險也會迅速增加,甚至會出現破產。所以企業需要消除其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所以企業的所有員工都要具備強烈的風險意識。
3.優化貸款結構。第一,構架科學的債務結構。企業在是否決定貸款經營之前,需要分析這種方式的利弊,如果確定就需要優化資金結構,從而適應這種經營方式,優化貸款比率。然后要依據企業自身實力確認貸款方式,優化貸款時間,確保現金流中貸款資金占比控制合理。中短期貸款配比要優化,做到償債時間的分化,規避同一時間償債現象,降低財務負擔。
第二,財務結構優化。企業要對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比例進行明確,確保貸款資本占比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圍內,切不可超過自身負擔臨界點。這個臨界點一般是貸款總額的息稅前利潤和貸款利息相等,如果沒有達到臨界點,企業的利潤會因為杠桿效應而增加。這種結構管理核心是債務到期結構。因為現金流和債務到期及數量一致性的預測很難,這就需要企業在現金流波動基礎上界定這種財務結構的安全臨界。另外貸款企業還需要關注經濟環境,匯率及經濟狀況,從而優化幣種以及貸款結構,降低貸款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