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陸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現狀不容樂觀,大量受污染的場地需要及時治理,目前主要依靠國家專項治理項目的形式應對,缺乏持久而穩定的資金保障是難以有效治理的主要瓶頸。臺灣地區成立了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成效顯著,污染場地的調查和修復工作完成率已分別達到48.50%和44.58%,并帶動了環保產業發展、提升了社會經濟效益,其經驗和特點可總結為:一是,依法律形式明確,基于“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成立,收支與管理有明確規定;二是,來源包括征收費用、基金自身利息和政府撥款三類,以向企業收取污染整治費作為基金主要來源;三是,管理上由環保部門牽頭成立基金管理委員會,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多方共同決策;四是,基金使用以采購社會化服務為主,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五是,為保證基金的可持續,采取墊付追償模式,開展有償整治;六是,為提高企業參與積極性,采用以獎代罰模式,鼓勵主動預防污染。為了把生態環境保護上升到公眾意識與社會文明的層面以落實可持續發展、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大陸已經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明確了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并即將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與《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水土環境進行更為嚴格有效的治理與保護。基于目前我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現狀與治理困境,歸納和借鑒臺灣地區經驗,我們建議:建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基金,將向石化行業和化學品行業收取污染修復費作為主要來源;將資金解決機制寫入《水污染防治法》等政策性文件,明確法律依據;由環保部門牽頭基金管理并吸取其他部門以及專家等多方人員參與;注重通過采購社會化服務、收費返還等措施提高污染防治實效。
關鍵詞臺灣地區;土壤及地下水修復;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環境管理
中圖分類號X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5)04-0155-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4.020
我國土壤及地下水環境污染總體形勢不容樂觀[1-2],根據《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2014)[3]以及《2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4],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全國4 778個地下水監測點位中,較差-極差水質比例為59.6%。修復治理工作將是未來環境保護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僅我國需要修復的中重度污染耕地就達3.3萬km2,投入規模預計將超過十萬億元,資金需求巨大[5-6]。在現有政府相關預算不足的情況下,拓展資金來源成為了破解難題的關鍵。臺灣地區通過多年實踐,完成了對國際經驗的本土化,成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調查和修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相關經驗值得參考借鑒。
1臺灣地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設立及運行模式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根據臺灣地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設立,由該法及一系列子法對其征收、使用等進行具體規定,并在臺灣“環保署”下設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基金管理。
1.1法律及管理體系
1.1.1法律制定與發展歷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地區發生了多起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臺灣地區環保部門從1991年開始著手制定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專項法律,但由于在法律草案中缺乏資金籌措和整治責任認定等方面的內容,該草案一直未獲通過,后經多次調整和補充,“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最終于2000年2月正式公布。為解決資金籌措難題,在當時政府預算不足的情況下,臺灣地區參考美國超級基金制度成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钣糜谖廴景l生后的應急、控制、修復及求償等工作,并在“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財務及責任章節對基金用途、來源和管理機構進行了規定。
隨后,臺灣地區完成了相應管理機構和支撐子法的構建。2001年,臺灣地區發布“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授權臺灣“環保署”作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的主管部門,成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基金的具體收支、保管和運用;發布“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收費辦法”,對征收物質種類、稅率、計算方法等進行規定,并對免繳、減免和退費等情況進行說明。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發布后在執行過程中暴露出責任主體范圍偏窄、基金收費來源不合理、整治費用求償不易等問題,臺灣“環保署”于2003年[7]和2010年[8]對“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進行了兩次修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收費辦法也于2003年[7]、2005年[9]和2011年[10]進行了三次修訂,擴大了整治費征收范圍,并通過禁止轉移財產、增加求償渠道等措施保障墊付費用的求償。
孫飛翔等:臺灣地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經驗及其啟示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年第4期1.1.2管理機構
考慮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保護工作較復雜,2001年11月,臺灣地區在“環保署”內設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基金管理、運用等事宜,相關申報、審理、稽核業務委托專職機構負責。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組織構架如圖1所示,主任委員由臺灣“環保署署長”兼任,其余委員由臺灣“環保署署長”從政府部門代表、工商團體代表、學者、專家及社會公正人士中選取,其中專管理委員會家學者人數不得少于委員人數的2/3。
委員負責審計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年度預決算,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政策提供咨詢意見。委員對基金管理委員會相關決議具有投票權,相關決議必須經審議會議出席委員半數同意才獲通過。以此通過多方人員共同監督,確?;鹫魇罩贫鹊墓叫?、合理性及正確性。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內設工作小組負責具體工作,由主任委員任命的執行秘書整體負責。根據工作內容,工作小組分為綜合企劃組、收支審理組、技術審查組和法律追償組,分別負責政策與方案的制定和推動、整治費申報核定和收費辦法研討、修復技術研究及引進、法規制定及基金墊付費用求償等。同時,基金管理委員會將臺灣地區各縣市分為四組,分別由四個工作小組監督各區內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預防、監測和修復工作。
1.2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運行現狀及模式
1.2.1總體情況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自2001年11月開始運行,到2013年實際收入達92億元新臺幣(1元人民幣約合5元新臺幣),其歷年收支情況如圖2所示。從基金收入變化情況來看,最初每年收入保持在7億元新臺幣左右,2011年擴大征收范圍后,收入較以往有明顯增加,2012年和2013年實收金額分別達到10億元和9億元新臺幣。基金支出方面,臺灣地區在2008年以前主要進行污染調查評估工作,每年支出均不超過3億元新臺幣?;鹄塾嬍S嘁苍?010年達到40億元新臺幣,但隨著修復工作的開展,基金支出隨之迅速增加,并從2011年起出現基金年度核算入不敷出的情況,目前基金累計剩余34億元新臺幣。
1.2.2基金來源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來源包括征收費用、基金自身利息和政府撥款三大類,具體包括: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污染行為人、潛在污染行為人或土地關系人繳費,土地開發行為人繳費;基金利息收入;政府撥款、環境污染罰金。其中整治費為最主要來源,2013年整治費、利息及其他收入分別占基金當年總收入的96.43%、3.11%和0.46%[11]。
(1)整治費征收類別。臺灣地區整治費征收初期,石油系有機物占征收總額的90%以上,石化行業多次反映負擔比例較高,要求加強非法棄置問題清理及修復工作的呼聲越來越強。在此背景下,2011年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擴大了整治費征收范圍,并對征收費率進行了調整。現行整治費征收物質包括:石油系有機物、含氯碳氫化合物、非石油系有機物、農藥、重金屬及重金屬化合物、廢棄物及其他等7大類,涵蓋約135種物質。生產或進口以上物質的企業需根據物質的生產量或進口量在每年一月、四月、七月和十月底前申報并繳納前一季度整治費。
收費辦法修訂后各類物質征收金額及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石油系有機物負擔比例為61.90%,含氯碳氫化合物為5.94%,較調整前兩者負擔合計超過98%的情況有大幅下降;新增鋼胚、銅、鎳等重金屬物質的負擔比例為16.3%,各種廢棄物負擔比例之和為9.38%。收費辦法修訂后各類別物質負擔比例差距縮小,較修訂前更為合理。
(2)整治費征收分級。收費辦法修訂前后整治費征收分級情況如表2所示。修訂后小額繳費(每季繳納金額小于1500元新臺幣)數量約占74%,繳費金額比例上升到0.20%,而大額繳費(每季繳納金額大于100萬元新臺幣)數量所占比例下降到0.56%,繳費金額比例下降到80%,整治費集中于少數繳費人的情況得到改善。特別是修訂后將免繳額度增加到200元新臺幣,免繳費人數比例增加到53.5%,進一步提高了審核效率、節省了成本。
1.2.3基金使用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主要用于支持整個土壤及地下水調查、評估和修復過程中的花費及相應的人事和行政費用,具體包括:場地調查評估費用;應急措施采取,修復計劃制定和實施費用;基金管理人事和行政管理費用;整治費征收、基金求償及訴訟相關費用等。
基金成立初期基金主要用于政策制定、機構能力建設及潛在污染源調查,每年支出保持在2-3億元新臺幣之間。但隨著調查工作的深入,需要進行污染修復的場地數量隨之增加,從2008年起基金主要用于污染場地調查、應急和修復,支出金額也從2008年的2億元新臺幣增加到2013年的13億元新臺幣。2013年,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用于制定和執行修復計劃的支出占當年總支出的96.54%,相應的行政管理費用占3.40%。
1.3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運行成效
臺灣地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運行十四年來,累計投入近60億元新臺幣開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調查及修復,持久穩定的投入使得調查工作按計劃有序進行。目前臺灣地區已完成對加油站的全面調查,總體場地調查完成率達到48.50%,下一步將重點開展對工業場地的調查。同時,在修復工作逐步展開、資金需求大大增加的情況下,由于基金的保障,使得修復工作可以相對從容的進行,并未因政府年度預算不足等原因而致使工作停滯不前。至2014年2月,臺灣地區累計發現污染場地5 411處,農地、加油站、儲槽和非法棄置場等重點污染場地已有約一半完成修復,總體修復完成率達到44.58%。場地調查及修復完成情況如表3、4所示。
另一方面,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帶動了臺灣地區環保產業的發展,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的需求使得臺灣地區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污染調查和修復市場,基金的持續投入使得該市場需求轉變成為臺灣地區企業發展的動力。經過10多年時間,臺灣地區目前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環保市場體系,一大批環境顧問、深井鉆探、環境采樣、環境檢測和污染修復等專業技術服務公司發展起來。至2013年,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累計吸引企業和社會投資達340億元新臺幣,經估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復產業帶動GDP增加582-718億元新臺幣,同時,為49 629-61 223人提供了就業機會。未來,臺灣地區完成污染場地修復總計需要投入1 700億元新臺幣,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仍將對環保產業市場的發展起到帶動作用。
2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特點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將企業作為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責任主體,通過多方人員組成管理委員會進行決策,注重發揮激勵措施的作用,形成了一套高效的管理運行模式,對污染調查和修復工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支持作用。
2.1依法律形式明確,基于“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成立臺灣地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的有效運行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依據和政策保障,其專門設置“財務及責任”章節,對基金收支及管理進行規定,明確了基金及其管理在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中的重要地位,并在“罰則”部分對未按規定繳納整治費、進行清償所應承擔的責任進行了規定,為后續強制執行提供了保障。隨后臺灣地區又相繼頒布“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收費辦法”,作為補充對基金的具體管理進行明確的規定。
同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并非鐵板一塊,在維持“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關于基金運行模式不變的基礎上,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通過修訂整治費收費辦法,定期由基金管理委員會委托第三方財經機構對征收對象及費率進行調整,以此平衡各產業之間的利益,緩和強制性執行所帶來的沖突。
2.2向企業收取污染整治費作為基金主要來源
在開展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之前,首先需要明確由誰承擔污染防治的責任。在這個問題上,臺灣地區將企業作為污染防治的責任主體,并且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即規定區域內進行生產、排污等的行為人,不論其在生產、排污等過程中是否遵守環保規定,都應當承擔環境污染防治的責任。“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要求石化、化學品、重金屬及其他廢棄物的生產者根據生產物質類型和生產量支付費用。考慮到石化行業對象明確、規模較大、利潤率較高、對土壤及地下水環境影響較大,將其作為主要征收對象。同時,由于臺灣地區水污染防治費并未實際征收,目前臺灣地區只征收空氣污染防治費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遵循不重復原則。
目前大多數地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復工作均由政府經費支持,僅有臺灣地區對特定物質征收整治費。收取稅費成立基金可以避免因政府預算不足或污染防治所需金額增加而影響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復工作,但能否科學設置相對公平的征收范圍及費率是決定征收平穩持續進行的關鍵。
2.3由環保部門牽頭成立基金管理委員會,多方共同決策臺灣地區在“環保署”下設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作為基金管理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政策制定的主體,賦予環保機構基金管理權力,強調環保部門對于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與權力的統一。其主任委員由臺灣“環保署署長”兼任,突出了臺灣地區環保部門在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中的主導作用,也充分表明臺灣地區環境保護部門對相關工作的重視。專家學者在基金管理委員會中具有極大的話語權,其人數占委員總數的2/3以上,為相關政策、方案、計劃和規劃的制定提供咨詢意見,增加了決策的科學性,也在基金預決算審議過程中發揮著監督的作用。同時,臺灣地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還規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及其配偶、直系以及旁系三代以內親屬在委員任期中及任期滿后三年內,均應回避其任期中所審核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復相關工作,最大程度保證基金運行的公正性。
2.4基金使用以采購社會化服務為主,提高基金使用效率臺灣地區環保部門非常注重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的運行效率以及與專業公司、行業協會的合作。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通過與環保公司、財經機構、審計機構等合作,在日常監測、整治費收取及審核、污染場地修復中,以面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讓各領域的專業人員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對于特定污染場址的修復,由基金管理委員會制定修復需求項目書(包括修復場地情況、修復目標等),并編訂預算,將工作任務置于政府采購網進行公開招標。服務提供商在政府采購網獲知項目需求信息后,根據項目任務提出服務建議書、計劃書。隨后進入評審階段,由臺灣地區公共工程委員會從專家庫(包括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中隨機篩選出數倍于評委的專家,進而核定10位專家參與項目申報的評審,通過打分對服務提供商進行排名,依排名確定服務商優先議價權,依工程性質由報價最低者或最有利于工程質量者中標。采購社會化服務模式降低了環保部門的管理壓力及行政成本,成功的將管理運行費用控制在3%左右,大大低于美國超級基金的管理成本(行政、管理和執法等占年度費用支出35%以上[12])。
2.5采取墊付追償模式,開展有償整治,保證基金的可持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采取墊付追償模式,針對污染已經危害到當地居民健康、污染存在擴大風險、污染者難以迅速查明等情況,若一味要求污染者付費后再開展應急及修復工作,往往緩不濟急甚至導致更嚴重的污染。為此,臺灣地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規定,污染場地的調查評估、應急管制、修復等相關費用可由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先行支付,后續再向污染責任主體進行求償,承擔修復責任或墊付費用的清償責任的主體包括污染行為人、潛在污染行為人和污染土地相關人。此基金循環運行模式,并最大限度的保證了每個污染場地都有人負責,受害人的賠償和修復費用有人承擔,并可促使土地關系人對土地利用情況進行關注、督促潛在污染行為人規范自身排放行為。但受污染責任認定難度、責任人能力、訴訟周期等因素影響,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墊付資金追回率約為20%,至2013年底,基金墊付金額約9.4億元新臺幣,共追償1.8億元新臺幣。墊付費用求償流程如圖3所示。
2.6采用以獎代罰模式,鼓勵主動預防污染,提高企業參與積極性為達到預防優先及源頭控制的目的,臺灣地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將最高25%的整治費抵扣額度作為獎勵措施,鼓勵生產者投保環境損害責任險或等同效益保險,以及投資于直接有益土壤、地下水污染預防的設備或工程。從歷年申請退費項目數量及金額(見圖4)可以看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頒布以來,以獎代罰的退費制度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認識并接受,退費項目數量逐年增多。其中,2012年受理46家保險或工程退費申請,其中保險退費申請31件,工程退費申請27件,保險退費和工程退費分別為3 000萬元和8 600萬元新臺幣,創歷年新高,合計達到當年整治費的10%。環境責任險和預防措施建設費用的投入,在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中發揮的作用將數倍于修復資金投入,通過激勵措施正面引導生產者樹立污染預防意識、主動采取污染預防措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3結論與建議
臺灣地區環境法治體系的構建以“民主法治”和“社會福利”為基本理念,引進“環境社會”的新思維方式,把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上升到全體社會成員的義務而不僅僅是強調政府的職責,并且在衡量對自然環境保護的利益時不再是單純以有利于人的為標準,而是以整體生態平衡與永續為主要考量標準[13-14]。大陸在立法層面也寫入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更要求把生態環境保護上升到公眾意識與社會文明的層面,新的環境保護法已于2014年修訂通過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實施,在總則中明確了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并新加入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章節,這與臺灣地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的理念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的運行模式有極大的共性。大陸在以往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中,將地下水作為自然資源納入國土資源部的管理范疇,同時作為水資源納入水利部的保護職責內,但卻并未做到明確權責分工;而土壤污染防治則被零星分散地規定在保護其他環境因子或規范其他污染防治活動的法律法規中,這與土壤污染的嚴峻形勢極不匹配;土壤與地下水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土壤污染最終會影響到與之相關的地下水環境,二者作為環境因子進行統一保護的臺灣地區模式是最體現并尊重生態與自然規律的[15-16]。目前大陸即將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有望在年內出臺,在相關的法律條款及政策規章中應充分認識到大陸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仍處于發展階段的現狀,尤其應該認識到現有管理制度和模式無法滿足未來監測和修復的巨大資金需求,在研討設計大陸資金保障體系時可充分借鑒臺灣地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的經驗。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建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基金,將向石化行業和化學品行業收取污染修復費作為主要來源。目前,大陸還未建立用于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的基金,對于水環境的治理與保護工作主要采取國家專項資金行動的方式(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等),而地下水作為重要的飲用水源甚至許多地區的唯一飲用水源,國家層面一直未有持久有效的資金投入進行保護與治理??紤]到土壤和地下水天然的聯系,統籌開展土壤和地下水調查和修復具有經濟、效率的優點。為保障未來調查和修復經費充足,應成立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基金,以向產品可能對土壤及地下水造成潛在影響的石化行業、化學品行業等收取污染修復費為基金主要來源,用于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歷史問題的治理及新污染場地的應急、修復。
二是將資金解決機制寫入《水污染防治法》等政策性文件,明確法律依據。臺灣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之所以能夠有效運行并取得實質性成果,其根本在于強有力的法律保障體系。大陸在進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相關決策時,應明確資金保障的重要性,從法律角度賦予其地位。在《水污染防治法》修訂或其他土壤及地下水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時,將資金保障作為重要內容寫入,支持區域和場置型監測網建立及污染場地修復,支持《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相關工作的順利實施。
三是由環保部門牽頭基金管理并吸取其他部門政府官員以及專家等多方人員參與。臺灣地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由臺灣“環保署”直接管理,并由高級別官員擔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將基金管理視為環境保護權責之一。目前,大陸土壤及地下水管理涉及環保、水利、國土、財政等多個部門:依據《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的規定,國土資源部負責土地資源的保護工作,同時負責組織地下水的動態監測預報工作以及監督防止地下水污染;水利部負責組織指導全國地下水保護工作,組織編制全國地下水通報、全國水環境狀況通報、國家水資源公報,指導全國供水水源地和水生態保護工作;但是,相關法律法規并沒有對水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地下水保護職能的分工和協調作明確的規定;新的環境保護形勢下,土壤與地下水的資源屬性與環境屬性被社會公眾所重新認識,環保部門逐漸承擔越來越多的環境監督與執法職能。多部門監管模式下,應從立法的層面明確規定各政府職能部門的權責。鑒于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調查和修復的專業性,環保部門應承擔對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調查與修復的責任,并將資金管理作為工作內容之一,由環保部門牽頭成立基金管理部門,其他部門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多方人員參與,注重聽取其他部門、專家、企業、非政府組織等的意見,確保公正決策。
四是通過采購社會化服務提高污染防治實效。在進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調查和修復時,環保部門應與發改委、財政部等多部委合作共同推動環保服務政府采購,采取由政府出資購買社會化服務,第三方參與監測、修復的模式,通過基金轉移支付方式與專業公司、行業協會合作,讓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參與到污染防治工作中,同時促進國內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用政府資金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領域,提高現有資金的執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五是以獎代罰鼓勵生產者主動開展污染預防。在大陸還未規模化開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復的背景下,污染預防應擺在污染防治工作的首位。在制定和修改相關法規、標準時,應設置政策、經濟激勵措施,建議對更換雙層油罐、新建防滲設施等污染預防設施的加油站給予補貼、獎勵或減稅,讓企業認識到污染預防的重要性,激勵其主動參與到污染預防工作中。
(編輯:田紅)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文冬光, 林良俊, 孫繼朝, 等. 中國東部主要平原地下水質量與污染評價[J].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12, 37(2):220-228. [Wen Dongguang, Lin Liangjun, Sun Jichao, et al.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Contamination Assessment in the Main Plains of Eastern China [J].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12, 37(2): 220-228.]
[2]吳平, 谷樹忠. 我國土壤污染現狀及綜合防治對策建議[J]. 發展研究, 2014, (4): 5-10. [Wu Ping and Gu Shu zho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Soil Contamination in China and the Comprehensive Suggestions on Prevention and Cure Countermeasures [J]. Development Research, 2014, (4): 5-10.]
[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2014-04-17) [R].2014.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General Survey on Soil Contamination(2014-04-17)[R].2014.]
[4]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2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14-05-27) [R]. 2014.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port on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 2013(2014-05-27)[R].2014.]
[5]姜雪松, 王玲. 我國地下水修復與保護融資方式理論分析[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09, (7): 80-82. [Jiang Xuesong and Wang L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and Protection Financing in China [J]. Cooperative Economy & Science, 2009, (7):80-82.]
[6]朱婷婷. 農村土壤污染防治資金保障機制現狀與完善[J]. 農業環境與發展, 2012, (5): 12-13. [Zhu Tingti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erfection Measures of Security Mechanism of Soil Contamin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unds in Rural Areas [J]. Agro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2012, (5): 12-13.]
[7]臺灣“環境保護署”. 2002-2003雙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年報[R]. 2004.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Chinese Taiwan. Year Book of Soil and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of 2002-2003 [R]. 2004.]
[8]臺灣“環境保護署”. 2010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年報[R]. 2011.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Chinese Taiwan. Year Book of Soil and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of 2010 [R]. 2011-07-05.]
[9]臺灣“環境保護署”. 2005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年報[R]. 2006.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Chinese Taiwan. Year Book of Soil and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of 2005 [R]. 2006-01.]
[10]臺灣“環境保護署”. 2011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年報[R]. 201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Chinese Taiwan. Year Book of Soil and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of 2011 [R]. 2012.]
[11]臺灣“環境保護署”. 2013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年報[R]. 2014.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Chinese Taiwan. Year Book of Soil and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of 2013 [R]. 2014-11-20.]
[12]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Superfund Program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Fiscal Challenges [R]. 2003.
[13]劉家嘉. 臺灣環境法制自主管制之研究[D]. 高雄:高雄大學, 2009. [Liu Jiajia. Study on Environmental Legal System of Independent Regulation of Chinese Taiwan [D]. Kaohsiung:University of Kaohsiung, 2009.]
[14]魏佳. 臺灣地區環境法治體系研究[J]. 前沿,2010, (10): 195-197. [Wei Jia.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Law System in Chinese Taiwan[J]. Forward Position, 2010, (10): 195-197.]
[15]曹可亮. 土壤污染防治與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協調[C]. 環境法治與建設和諧社會:2007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三冊), 2007: 755-760. [Cao Keliang. On the Coordination of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 Environmental Law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Conference Proceedings (Volume 3) on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Law (Annual Meeting), 2007: 755-760.]
[16]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研究成果匯編(一) [C]. 2007.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Law, Wuhan University. Compil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Part 1) of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Contamination [C]. 2007.]
AbstractThe soil and groundwater pollution is serious in China and large areas of polluted sites require remediation in time. At present, the pollution remediation mainly depends on special funds at national levels. However, the lack of sustainable and stable funds guarantee is the biggest constraint in soil and groundwater pollution remediation progress. In Chinese Taiwan, the establishment of ‘Soil and Groundwater Pollution Remediation Fund (SGPRF) provides a good example. With the support of this fund, the site investigation rate has reached 48.50%, while the remedation rate has reached 44.58%. Moreover,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and social economics also benefits from the SGPRF. Experi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GPRF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fund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Soil and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Act, which provides clear references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fund. Second, the source of the fund covers widely, including the collected costs, the funds own interest and government funding. Nonetheless, the pollution remediation fees from enterprises is the major one. Third,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fund i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und Committee‘Soil and Groundwater Pollution Remediation Fund Management Board, which is composed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experts, and scholars. Fourth, purchasing social services is the main use of the fund, while high using efficiency is an important advantage. Fifth, ‘paid and recourse mode is adopted to guarantee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Fund. Sixth, award approaches are established as initiatives to enterprises in pollution prevention, instead of enhancing punishment measures. In order to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uil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ducate the society. For this purpose, the Mainland China has revise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which the principles of superiority of protection, main dependence on prevention, comprehensive remediation,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are established. Furthermore, the Action Pla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ater Pollution and Action Pla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Pollution will soon introduce, which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more effective protection to the water and soil.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SGPRF of Chinese Taiwan, we give suggestions to the Mainland as follows: set up a soil and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 remediation fund, and collect fees from pollution and potential pollution industries (major in petrochemical and chemical industry); legislate the mechanisms and funding in law, such as the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Law, the Action Pla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ater Pollution, etc.; establish a Fund Committee involving experts and academics with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community; advance the efficiency by purchasing social services, returning charges, and so on.
Key wordsChinese Taiwan; soil and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Soil and Groundwater Pollution Remediation Fu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