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mmy Liu
婆婆才是理財高手
◎ Tammy Liu

理財規劃里要有兩個重要的目標:一個是子女教育,另一個是養老。
我婆婆是這方面的高手。
由于公公在先生剛念大學一年級時就因公去世,婆婆一個人靠著公公每月發放的撫恤金和自己教書的微薄薪水讓先生和姐姐讀完了大學。卸下兩個孩子每個學期必須繳納學費的重擔后,已擔任教務主任的婆婆拿公公的撫恤金買了一份為期六年的儲蓄保險,六年之后,她把領回的保險金加上部分銀行存款,又重新投入買了兩份為期六年的儲蓄保險,就這樣,在她退休時,除了銀行的存款之外,還有六份險種不同、幣值不同的儲蓄保險。婆婆這幾份保險的受益人分別是兒子、女兒和孫子,保險到期時,她請業務員把錢直接匯到了孩子的戶頭,以規避將來可能發生的遺產稅。
從43歲開始孀居的婆婆是個驕傲的人,我們婆媳這32年間沒有為任何一件事紅過臉,她也從來沒有對我說過一句重話,即使不滿(我相信一定是有的)也沒有當著我的面表現出來。兩年前,精神向來不錯的婆婆身體第一次出現問題,在高雄的醫院里住了兩個多星期,住院期間我們請了24小時看護照顧她。出院時由于婆婆有全民健康保險和軍人眷屬的雙重優惠,只花了非常少的醫藥費,因此我們的負擔很輕,頂多只是花了24小時看護的費用。然而,沒有想到,婆婆出院后一回到中部老家就匯了十萬元臺幣到先生的銀行賬戶,然后在電話里云淡風輕地說:“噢,這是我住院的花費。”
其實,我不會因婆婆有錢或沒錢而影響應盡的孝道。更何況,婆婆住院的費用本來就是為人子女應盡的責任,但是在那個當下,她真的讓我肅然起敬,并且在心里暗暗發誓年老后也要像她那樣,不但不成為孩子的負擔,反而能貼補孩子。我后來常常拿這件事來逗病榻前的婆婆開心,我說:“媽,您每次住院,我們還能賺錢呢!”
(摘自《老后,真正為自己而活》 中信出版社 圖/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