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芝,趙爾為,吳立靜,張紫湜
(1.一汽總醫(yī)院 呼吸內科,吉林 長春130011;2.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統(tǒng)計學院,北京100872)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fā)病,隨著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支氣管哮喘發(fā)病率逐漸增高,其發(fā)病涉及生物、遺傳、環(huán)境、心理、社會多方面因素。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因素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轉歸和預防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認識。支氣管哮喘患者焦慮抑郁與健康狀況、肺功能相關性的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探討慢性持續(xù)期支氣管哮喘患者焦慮抑郁與健康狀況、肺功能的關系,分析焦慮抑郁的可能原因,為支氣管哮喘綜合防治提供依據。
以2011年1月-2012年6月于一汽總醫(yī)院呼吸內科門診就診的67例慢性持續(xù)期支氣管哮喘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制定的哮喘診斷標準[1]。其中,男35例,年齡(50.23±13.24)歲;女32例,年齡(51.95±11.28)歲。平均病程(11.94±7.70)年。
以問卷調查形式評估患者生存質量及焦慮抑郁情緒,采用醫(yī)院抑郁焦慮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評估焦慮抑郁情緒,采用成人哮喘生活質量量表(adult asthma quality of life scale,AQLQ)及圣喬治問卷(St George's questionnaire,SGRQ)評價健康狀況。所有問卷均在研究者與患者面對面解釋有關的注意事項后填寫。同時進行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氣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first secon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percentage of expected,FEV1%)和后呼氣高峰流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percent of expected peak expiratory flow,PEF%)]檢查。
1.2.1 焦慮抑郁評價方法 采用HADS量表,HADS包括14個項目,焦慮、抑郁各7項,每個項目評分從0~3分,其中3分對應一個最嚴重的焦慮或抑郁狀態(tài)。這些項目的總和范圍為0~21分。7分以下被視為正常,8~10分為輕度,11分以上為中重度。
1.2.2 健康狀況評價方法 采用AQLQ量表和SGRQ問卷,AQLQ由35個項目組成,包括活動受限、哮喘癥狀、心理狀況、對刺激原的反應和對自身健康的關心。按5分制評分,1分為最差,5分為最好。總評分范圍35~175。SGRQ由50個項目組成,包括癥狀、活動受限及影響??傇u分范圍0~100,0表示最好的健康狀況,100表示最差的健康狀況。1.2.3 肺功能檢查 應用美國麥加菲1085-XD型肺功能儀,進行FEV1、FEV1%、PEF、PEF%及支氣管舒張試驗檢查。所有研究對象接受肺功能測試3次,取最高FEV1值。
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相關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相關系數檢驗是顯著性雙側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7例哮喘者存在焦慮35人(52.2%),存在抑郁30人(44.8%),同時存在焦慮抑郁26(38.8%)人。焦慮抑郁評分構成比見表1。
焦慮評分與AQLQ評分呈負相關(r=-0.694,P<0.01),與SGRQ評分呈顯著正相關(r=0.807,P<0.01),與FEV1%和PEF%無相關性(r=-0.111,P>0.05;r=-0.161,P>0.05),與抑郁評分呈現高度相關性(r=0.799,P<0.01)。無焦慮組與輕度焦慮組、中重度焦慮組比較,AQLQ、SGRQ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EV1%和PEF%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輕度焦慮組與中重度焦慮組比較,AQLQ和SGRQ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EV1%和PEF%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焦慮抑郁評分構成比 例(%)
抑郁與AQLQ呈顯著負相關(r=-0.658,P<0.01),與SGRQ呈顯著正相關(r=0.661,P<0.01),與FEV1%和PEF%無相關性(r=0.026,P>0.05;r=-0.121,P>0.05)。無抑郁組與輕度抑郁組、中重度抑郁組比較,AQLQ和SGRQ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EV1%和PEF%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輕度抑郁組與中重度抑郁組比較,AQLQ和SGRQ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EV1%和PEF%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67例哮喘患者分為焦慮抑郁并存組(焦慮≥8分且抑郁≥8分)、焦慮組(焦慮≥8分且抑郁≤7分)、抑郁組(抑郁≥8分且焦慮≤7分)和無焦慮抑郁組(焦慮≤7分且抑郁≤7分)。焦慮抑郁并存組AQLQ和SGRQ評分與焦慮組、抑郁組及無焦慮抑郁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FEV1%和PEF%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4。
表2 焦慮各分組AQLQ、SGRQ、FEV1%和PEF比較 (±s)

表2 焦慮各分組AQLQ、SGRQ、FEV1%和PEF比較 (±s)
注:t1為無焦慮組與輕度焦慮組比較;t2為無焦慮組與中重度焦慮組比較;t3為輕度焦慮組與中重度焦慮組比較
組別 例數 AQLQ SGRQ FEV1% PEF%無焦慮組 32 120.59±5.53 32.19±6.43 68.31±15.23 62.59±19.61輕度焦慮組 14 113.93±8.38 39.43±5.20 67.86±20.61 66.00±19.08中重度焦慮組t1(P值)21 108.14±7.29 3.20(0.003)46.57±8.40 3.71(0.001)67.62±9.17 0.27(0.788)58.80±14.10 0.55(0.585)t2(P值) 7.06(0.000) 6.67(0.000) 0.19(0.850) 0.76(0.451)t3(P值) 2.17(0.037) 3.11(0.004) 0.13(0.897) 1.28(0.209)
表3 抑郁各分組AQLQ、SGRQ、FEV1%和PEF比較 (±s)

表3 抑郁各分組AQLQ、SGRQ、FEV1%和PEF比較 (±s)
注:t1為無抑郁組與輕度抑郁組比較;t2為無抑郁組與中重度抑郁組比較;t3為輕度抑郁組與中重度抑郁組比較
組別 例數 AQLQ SGRQ FEV1% PEF%無焦慮組 37 119.70±5.62 33.38±6.53 68.65±17.31 65.59±19.85輕度焦慮組 20 112.35±7.15 41.45±7.08 66.95±9.69 59.70±14.65中重度焦慮組t1(P值)10 104.90±9.66 4.28(0.000)49.60±9.62 4.32(0.000)66.30±14.09 0.48(0.633)54.09±13.36 1.17(0.247)t2(P值) 4.64(0.000) 5.03(0.000) 0.39(0.698) 1.72(0.092)t3(P值) 2.39(0.024) 2.64(0.013) 0.15(0.882) 1.02(0.316)
表4 焦慮抑郁并存組與焦慮組、抑郁組及無焦慮抑郁組AQLQ、SGRQ、FEV1%和PEF比較 (±s)

表4 焦慮抑郁并存組與焦慮組、抑郁組及無焦慮抑郁組AQLQ、SGRQ、FEV1%和PEF比較 (±s)
注:t1為并存組與焦慮組比較;t2為并存組與抑郁組比較;t3為并存組與無焦慮抑郁組比較
組別 例數 FEV1% PEF%并存組 26 66.46±10.80 58.65±13.85焦慮組 9 69.78±22.56 70.44±20.62 AQLQ SGRQ 108.69±8.72 45.42±8.59 115.56±2.24 38.78±2.44抑郁組無焦慮抑郁組4 28 117.50±1.92 36.00±4.97 121.04±0.75 31.64±6.51 68.50±14.62 68.09±15.58 52.50±17.82 64.04±19.73 t1(P值) 0.42(0.677) 1.93(0.062)3.68(0.001) 3.55(0.001)t2(P值) 0.34(0.736) 0.80(0.430)t3(P值) 0.50(0.619) 1.15(0.255)4.49(0.000) 2.12(0.043)6.09(0.000) 6.61(0.000)
目前普遍認為支氣管哮喘患者存在焦慮抑郁情緒,焦慮抑郁是哮喘發(fā)病的影響因素。本研究顯示52.2%哮喘患者中存在焦慮,44.8%存在抑郁,35.8%同時存在焦慮和抑郁,高于國內外報道[2-3]。考慮可能與入選哮喘患者的個性特征不同、對哮喘的認知水平、生活區(qū)域及經濟狀況有關。
本研究結果表明:焦慮、抑郁評分與AQLQ評分呈顯著負相關(P<0.01),與SGRQ評分呈顯著正相關(P<0.01),與FEV1%無相關性(P>0.05),與PEF%無相關性(P>0.05)。此外,焦慮與抑郁評分之間呈現高度相關性(P<0.01)。提示:焦慮、抑郁與患者本人健康狀況密切相關,而與肺功能無明顯關系;從表2和表3可以看出,無焦慮抑郁組分別與輕度、中重度焦慮抑郁組比較,AQLQ和SGRQ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FEV1%和PEF%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輕度焦慮組與中重度焦慮組比較,AQLQ和SGRQ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FEV1%和PEF%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輕度抑郁組與中重度抑郁組比較,AQLQ和SGRQ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FEV1%和PEF%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焦慮、抑郁的嚴重程度與健康狀況的評分密切相關;從表4可以看出,焦慮抑郁并存患者的健康狀況明顯低于單純焦慮、單純抑郁以及無焦慮抑郁的患者。
本結論與國內外研究報道相似。李淑霞等研究哮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焦慮、抑郁水平越高,患者的生命質量越低[4]。李志平[5]、方桂桔等[6]研究發(fā)現:哮喘患者抑郁情緒與其生存質量有密切負相關關系;SGRQ評分與焦慮、抑郁評分存在顯著相關。但在目前的國內外研究中很少有使用AQLQ和SGRQ來綜合評價哮喘患者的健康狀況并同時與焦慮抑郁進行相關性分析的報道。本研究提供了新的數據,為研究哮喘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相關因素提供參考,也提示在哮喘長期管理中,藥物治療雖然是關鍵,但加強對心理狀態(tài)的關注亦應作為哮喘長期管理一個策略,注意心理狀態(tài)的評估和管理可以改善哮喘患者焦慮抑郁癥狀。
本研究尚不能確定焦慮抑郁與哮喘患者健康狀況的因果關系,但兩者之間相互影響。支氣管哮喘患者存在焦慮抑郁原因,考慮與支氣管哮喘是不能治愈的疾病,導致患者對治療缺乏信心有關。另外,對長期應用激素治療的畏懼心理,以及社會活動減少可引起心理或情緒的改變。哮喘患者抑郁嚴重程度不僅與生活質量低、哮喘控制水平不佳有關,可能還與不良嗜好(吸煙、活動少、肥胖),以及家庭、社會支持不足等因素有關[2]。焦慮抑郁又可以誘發(fā)或加重支氣管哮喘癥狀,國外大量的研究[7-9]表明:心理壓力可能通過影響哮喘釋放神經內分泌激素來影響免疫系統(tǒng),進而影響感染性炎癥反應及過敏反應;壓力直接或間接影響皮質醇、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因子以及IgE的產生,并使細胞的糖皮質激素受體下調,從而導致哮喘發(fā)作或癥狀加重。
本研究為橫斷面觀察焦慮抑郁與哮喘患者健康狀況和肺功能的關系,進一步研究將縱向觀察支氣管哮喘患者焦慮、抑郁、肺功能、健康狀況如何隨時間變化,以及變化之間的相關性。并進一步縱向觀察對并發(fā)焦慮、抑郁的支氣管哮喘患者,采取心理治療和抗抑郁、抗焦慮治療后,心理狀態(tài)改善與肺功能、健康狀況及療效之間的關系。
[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和管理方案)[J/CD].中華哮喘雜志:電子版,2008,2(1):3-13.
[2]STRINE TW,MOKDAD AH,BALLUZ LS,et al.Impact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on quality of life,health behaviors,and asthma control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sthma,2006[J].Journal of Asthma,2008,45(2):123-133.
[3]牛曉亭,胡紅,許菡苡,等.支氣管哮喘控制水平與焦慮抑郁情緒關系的研究[J].疑難病雜志,2014,13(3):249-252.
[4]李淑霞,盧建華,仝連偉.廣州市成人哮喘患者生命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7):701-704.
[5]李志平,彭麗紅,鐘韻.支氣管哮喘患者抑郁情緒的出現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康復,2007,22(1):21-22.
[6]方桂桔,焦維克,薛青.支氣管哮喘未控制患者生活質量與肺功能及情緒因素相關性分析[J].中華哮喘雜志(電子版),2013,7(1):32-34.
[7]CHUN TH,WEITZEN SH,FRITZ GK.The asthma/mental health nexus in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of the United States[J].Chest,2008,134(6):1176-1182.
[8]MARSHALL GD. Neuroendocrine mechanisms of immune dysregulation:applications to allergy and asthma[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04,93(2 Suppl 1):S11-S17.
[9]WRIGHT RJ.Alternative modalities for asthma that reduce stress and modify mood states:evidence for underlying psychobiologic mechanisms[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04,93(2 Suppl 1):S18-S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