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汝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大致經歷了五大媒介時代,分別是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印刷媒介、電子媒介和數字媒介時期。戲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口頭語言媒介時期,甚或更遙遠的過往。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說:“悲劇和喜劇都是從即席創作發展而來。前者起源于酒神頌,后者起源于生殖器崇拜的頌詩。”1說明西方戲劇起源與古希臘酒神節緊密相關。至于中國的戲劇,王國維先生在《宋元戲曲考》中說:“歌舞之興,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興也,蓋在上古之世。”有學者在王國維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北齊“合歌舞以演一事”的藝術形式是中國戲劇的源頭。
中西戲劇自誕生以來,皆以其獨特的魅力,走過了各個媒介時代的漫漫風塵。藝術是“歷史認定的專門化的媒介表現手段”2。歷史賦予的媒介特點,讓戲劇披上了厚重華服的同時負載頗多。戲劇的光輝,似乎在新媒介時代,尤其是在電影藝術時空的靈活性和絢麗的視聽效果面前,有些黯淡。
戲劇藝術要在新的媒介時代獲得發展,必須與新技術融合,開辟一條新的道路,而這,不僅有賴于戲劇藝術工作者的實踐革新,更需要高校藝術教育者的助推和引領。因為,戲劇藝術教育不僅培育新一代的藝術工作者,而且,培育著新的戲劇藝術的受眾群體。因此,戲劇藝術教育在數字媒介時代的作為,關乎戲劇藝術的未來發展。
在以戲劇藝術教育為主要對象之一的研究過程中,我們日益認識到云技術的運用,在新媒介時代,對于拓展藝術教育的時間和空間,激發青年學生的興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基于云技術的藝術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建構在互聯網技術及多種移動終端設備上的、以移動學習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目的是讓學生能隨時、隨地、隨需地進行交互性的藝術作品鑒賞和藝術理論探究。這種現代化的學習范式,體現出藝術教育開放性、互動性、生態性、智能性、人本性等多維度特征。
經過深入細致的實踐研究,我們探尋了基于云技術的戲劇藝術教育的有效路徑,初步構建了數字媒介時代戲劇藝術教育的課程資源的體系,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 構建了動態的戲劇藝術課程資源體系
在數字媒介時代,網絡資源是無限豐富的,戲劇藝術的資源同樣多姿多彩。為了給青年學生以自由選擇、開放便捷的課程資源庫,我們搜集了TED以及國內外各大高校、藝術研究機構關于戲劇藝術專題的網絡課程,整理了相關課程的網絡鏈接,并在此基礎上,分類整理、剪輯提煉相關樣本;利用浙江傳媒學院“鳳鳴大講堂” 等現有資源(如上海戲劇學院博士生導師陸軍教授的“戲劇觀:劇作家最重要的藝術準備”的專題講座等)及專家資源,整理相關的講座,并剪輯提煉,放到教學平臺上;積極構建包括經典戲劇作品賞析、戲劇大師評論、最新戲劇演出訊息、先鋒戲劇集合、戲劇家微博(博客)等眾多板塊,使之與豐富的課程資源交相輝映,成為立體、便捷的網絡學習資源庫。
有了這樣的課程資源庫,戲劇藝術教育突破了課堂的有限時空,為移動學習奠定基石,青年學生可以按需調取相關資源,開展自主學習。
二 確立了共享式戲劇藝術教學的方略
數字時代的藝術最重要的特征是互動性和去中心化。那么,戲劇藝術教育也要凸顯藝術的時代特征,讓平等互動不僅成為藝術課堂教學的常態,也成為課外學習交流的常態,在藝術生活化的今天,隨時隨地激發學生交互學習的熱望。
首先,開展了基于云技術的互動課堂的建設。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們首先在戲劇藝術專題教學中,進行了基于云技術的互動教學探究,初見成效。通過信息交互的相關軟件(目前諾基亞、三星、蘋果都已經開發出專門的電腦和手機互通的軟件)或微信方式,將教師的手機用數據線接在電腦上,學生發送給到教師手機上的回答會實時出現在大屏幕上,教師可以立即予以點評,學生(包括在場與不在場的學生群體)也可以進行互評。學生們對這種模式充滿了新鮮感,一改以往的“頹勢”,以一種積極的姿態參與了短信方式的研討。
但是,我們發現,這種課堂互動的模式并不是所有的課程內容都適用。在教師講授了相關知識點之后,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適時布置相關研討問題。在經過精心準備之后的研討,學生的討論熱情更高,幾乎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進來,課后,教師還可以根據某些文字痕跡進行深入細致的個別化教學。
其次,實施微信教學互動。
在新的媒介時代,包括戲劇在內的藝術教育資源無限豐富,藝術教育無處不在。為了進一步推進移動教學,我們實施了微信教學模式,構建了近500學生加入的微信朋友圈,每天發布戲劇藝術的相關學習信息,形成了戲劇藝術大師、戲劇藝術理論大家、當前熱點戲劇理論問題、戲劇人生感悟等板塊的內容。例如,我們在微信上發布的著名導演和理論家彼得·布魯克“關于戲劇的27種理解”,觸動了受眾群的思維,引來許多學生的評論和提問,教師在微信中實時與學生互動,極大地拓展了藝術理論的課堂研討的時間和空間。
在微信群中,我們也要求學生上傳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戲劇藝術學習資料,不僅讓教師獲得了解新一代學生關注什么藝術問題的窗口,更是在一個相互交織的微信朋友圈中,構建一個立體、互動的學習平臺。
第三,課堂研討和課后作業的互動共享策略。
在原先的藝術教學中,由于時空的局限,課堂研討往往被鎖定在一個教室之內,而課后作業似乎只是某一個體的事情。打破這種局限,是推進藝術教育的重要進程之一。
我們在戲劇藝術教育的專題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我們將戲劇藝術專題中關于音樂劇、戲劇大師作品賞析、跨文化戲曲、戲劇藝術的展望等內容的課堂研討成果上傳至網盤,形成學習成果交流的平臺,每一位學生都可以看到其他班級同學的學習成果和教師點評,并適時留言,師生之間形成了無障礙的信息交流立體網絡。
基于云技術的學習,打破傳統教學靜態的、單向度的傳授方式,是對傳統藝術教育的革新,這些革新讓學生在多重思維碰撞中,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實現學習的個性化和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藝術理論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endprint
三 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戲劇藝術專題調研
任務驅動,對推進藝術教育來說是十分有效的路徑。利用學校為學生提供的科研平臺,結合戲劇藝術教育的重點和難點,我們承擔了“鳳凰計劃”和“創新基金”等學生科研工作的指導工作,組建了傳統戲曲的研究項目組,開展了“中國傳統戲曲在浙江大學生中的傳播現狀研究”。
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團隊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傳統戲曲研究。比如,在問卷發放的過程中,我們就采用了網絡問卷的方式,在浙江傳媒學院、中國計量學院、浙江理工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科技學院、浙江麗水學院等高校發放了近千份問卷,也采用網絡軟件進行問卷分析和統計,最終撰寫調研報告;再如,在進行小劇種的從業人員的采訪時,我們將實地采訪和遠程采訪結合起來,運用數字技術進行剪輯,既節約了人力物力,又突破了采訪工作的時空限制。研究團隊對小劇種的生存及傳播狀況有了深切的了解,他們在婺劇調研報告中寫道:“作為傳統戲劇典型代表的婺劇,在審美效用與社會價值方面無疑都極具價值……然而缺乏變革的內因與外因,讓婺劇終究只能固守在封閉的傳播環境中難以超越,閉門造車、因循守舊和無奈的孤芳自賞在婺劇的演出陣域中頻繁閃現,使其終于在逆勢發展的浪潮中難以進入主流的視界。這就造成婺劇受眾根基的優柔與脆弱。”這種憂思,激發了青年學生要為傳統戲劇的發展和傳播盡心盡力的使命感。這種運用云技術的項目調研形式的學習,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學習都不可替代的。
在新媒體時代成長起來的學生,經過耳濡目染,即使沒有經過專業的信息技術訓練,在實踐中都能夠自覺地將相關技術融入研究工作中。這種開放的、任務驅動式、且具有挑戰性的項目研究工作,對推進戲劇藝術教育尤為重要。
有了以上的戲劇藝術“云教材”的運用和交互共享的教學策略的實施,自然而然地生成了許多豐富、詳實的過程性信息,于是,評價藝術學習成效的依據更加堅實、豐厚。由此,我們制定了新的評價標準,微信教學中的互動的質量和頻次、課堂交流的認可度和滿意度、網盤交流中留言點評的深度和廣度、藝術專題調研工作的成效都成為考量的重要指標,變靜態的書面考試評介方式為關注思維能力培養的動態過程。當然,一整套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的確立還有待時日,但我們已堅定了前行的步伐。
戲劇藝術獨有的媒介特點,使之成為目前對高校戲文專業學生實施藝術教育的重點和難點。突破了這個瓶頸,能夠為其他藝術門類的教育提供有效經驗。我們在以浙江傳媒學院戲文專業為主的學生群體中,實施以戲劇藝術教育為專題的教育革新,總結了相關的經驗和模式,并在音樂、舞蹈、電影等其他藝術門類的專題教育及藝術理論的教學實踐中應用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新媒介發展的步伐是不可阻擋的,藝術教育的變革勢在必行。北京電影學院王志敏教授在“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委員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上提出:“新的教育模式將從根本上改變世界性的大學生逃課現象,使學生無課可逃。逐步把教師和學生從課堂空間的人身束縛中解放出來。把教和學都變成一種更加自由自主、靈活控制和充滿創造性的行為。”3我們的基于云技術的智慧課堂的實踐研究,就是對新的藝術教育模式的探究,深信,我們終將在新媒介的浪潮中獲得新生,實現教師從在場的“話劇演員”到超越時空的“電影演員”的華麗轉身。
注釋
1 亞里士多德.賀拉斯.詩學·詩藝[G].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15
2 王志敏.試論“藝術”概念的重新界定[ J ].中華藝術論叢,2009,(8):13-27
3 http://blog.sina.com.cn/ wangzhiminblo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