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松 過旭艷

摘 要:中國航天事業在新老更替、發展轉型等過程中正面臨著“失憶”威脅。航天檔案部門作為核心歷史記錄的保管者,應肩負航天記憶建構、維系和傳承的使命。啟動航天記憶專項工程,收集和編研航天型號任務、重大項目、重大經營決策、名人名家、傳統特色活動及組織沿革、建筑、基地等方面的文件、照片、錄像、實物、手稿等,打造“立體”航天記憶,加強航天記憶資源開發,增加航天人歸屬感和認同感。
關鍵詞:航天記憶;檔案部門;檔案利用
Abstract: China aerospace industry is facing the loss of memory in the processes of the new superseding the ol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As the keeper of core history record, aerospace archive departments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aerospace memory 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and inheritance. Based on the archive resources , the aerospace memory project should be booted,and the records, photos, images, objects, manuscripts of aerospace products, major projects, important business decisions, aerospace celebrity,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 activities,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base and architecture should be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uilding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The space peoples sens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will be enhanced by using the aerospace memory resources.
Keywords: Aerospace memory; Archive departments;Archive utilization
經歷了近60年發展,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一項接一項的航天型號任務的研制以及成功發射,為國家國防力量日益壯大提供支撐,為國家的繁榮昌盛提供保障。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航天人逐步形成了以“熱愛祖國”、“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為核心的航天文化?!皟蓮椧恍恰本瘛ⅰ拜d人航天”精神等航天精神深入人心,得到了歷屆國家領導人和人民的高度認可。
航天記憶是航天人自我認知和社會大眾對航天事業認知的集合體,是航天思想、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的結晶,是中國航天事業持續發展的凝聚力、創造力所在。航天檔案部門作為航天事業發展核心歷史記錄的保管者和守護者,肩負建構、維系和傳承航天記憶的使命。
1 航天記憶建構的必要性
1.1 檔案記憶建構理論基礎。早在1996年的國際檔案大會上,加拿大著名學者特里·庫克就指出,后保管時代的檔案工作者不僅僅是檔案保管者,還應該積極參與社會記憶的建構,成為社會記憶的建構者、維系者。國內馮惠玲教授也多次提出“檔案是建構集體記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要素,檔案工作者有責任通過自身的業務活動積極主動參與集體記憶的建構、維護與傳承”,[1]徐擁軍還進一步從總體設計、資源建設、技術研發、應用拓展、運營保障五個方面提出了建設中國記憶數字資源庫的設想。[2]胡芳、楊琴茹對航天記憶工程概念進行界定,并指出航天記憶檔案收集范圍包括航天事業發展變遷歷史檔案的收集,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的收集,以及名人檔案的收集。[3]
1.2 社會記憶工程實踐經驗。社會記憶建構最早的實踐源于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世界記憶工程”,該工程旨在搶救和保護世界、地區和國家意義的文獻遺產,特別是處于瀕危狀態的文獻遺產,包括手稿、圖書館、檔案館保存的任何介質的珍貴文件以及口述歷史的記錄等,從而使人類記憶更加完整,截至2013年6月,中國已有9份文獻遺產入《世界記憶名錄》。受此影響,國家檔案局于2000年啟動了《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搶救和保護國內文獻遺產,揭開了檔案部門參與社會記憶建構的序幕。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風貌日新月異,老城、老街、老建筑逐漸被新城新貌取代,城市記憶陷入危機。為搶救城市文化遺產,由檔案部門牽頭組織的“城市記憶工程”在國內風生水起。2002年,青島市率先開展“城市記憶工程”,對青島主要街道、建筑、村莊、河流、特產、古遺址、建設項目等進行錄像和拍照,形成城市面貌檔案庫,隨后又將城市文化、社會生活作為“城市記憶工程”建設的新領域。北京、武漢、廣州、上海、長沙、大連等二十余座城市也隨后開展了“城市記憶工程”建設,形成一股“城市記憶工程”熱。歸納起來,這些“城市記憶工程”主要關注以下內容:
一是街道、社區、建筑、商鋪、文物、遺址、村莊、河流、重要建設項目;二是文字、語言、文獻、風俗、鄉土、特產等;三是名人名家、歷史事件、歷史地圖、家族等。
檔案部門通過拍照、錄像,建立口述史等方式,利用多媒體、數字化技術,建成集地理、人文風貌為一體的城市記憶檔案數據庫,并制作專輯、宣傳片,甚至攝制電影,向社會大眾推送,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影響力,引起了很大反響。這些以檔案部門為核心開展的“城市記憶工程”建設實踐為航天記憶的建構積累了寶貴經驗。
1.3 航天事業持續發展的現實需求。目前,中國航天科技工業正面臨重要戰略機遇期和轉型關鍵期,構建創新型、開放型、融合型的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成為新的發展目標。在軍民融合、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必須先揭開軍工神秘面紗,打破傳統的封閉式發展模式。對外塑造航天企業形象,讓更多的人關注和支持航天企業發展,推動航天應用技術產業發展;在國際樹立品牌,推動軍貿、國際合作,都需要我們全面建構航天記憶,宣傳中國航天事業。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隊伍加入到中國航天事業,并逐步走上重要的科研崗位,航天工業系統普遍面臨著第二代航天人向第三代過渡問題。老一輩們留下的航天企業文化、航天精神、科技成果支撐中國航天事業一次又一次走向輝煌,在承擔高密度、快節奏科研生產任務的年輕隊伍面前這些記憶卻被慢慢淡化,中國航天事業面臨著“失憶”的威脅。
長期以來,檔案部門作為歷史記錄的保管者,以存檔、存史、提供檔案利用的方式守護著最為核心的航天記憶。隨著航天企業規模的擴大、新專業新領域的出現、電子記錄逐步占據主流,傳統的歷史記錄保管模式正面臨著嚴重挑戰,檔案部門所保管歷史記錄的完整性和電子記錄能否長久保存也受到質疑。正所謂“當我們有一天都說不清我們從哪里來的時候,也就道不明未來我們要到哪里去”。航天檔案部門盡快轉變理念,利用資源優勢,參與航天記憶建構,由檔案保管者向記憶建構者轉變,為后人、為社會保存完整的航天記憶,是新時期賦予檔案部門的使命。
2 航天記憶的建構與開發利用
航天記憶建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眾多部門通力配合才能完成。航天檔案部門掌握了幾乎所有型號產品從研制到生產、使用全過程形成的檔案資料,參與了所有重大建設項目的驗收,并保存其歷史記錄,保管著各類照片、錄像、實物、大事記等,這些資源使得航天檔案部門在航天記憶建構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2.1 記憶建構。航天記憶是航天人的集體記憶,應以航天型號任務發展為主線,融合各種航天元素,動態性、連續性和整體性[4]地展現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在前期要充分做好調研,聽取各方面意見,理順建構內容。結合社會記憶建構實踐和航天工業系統自身特殊性,筆者認為,航天記憶工程應重點做好實物記憶庫、影像資料庫、檔案文獻庫、名人名家庫及專題庫的建設,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航天記憶建構內容
實物記憶庫:收集航天事業建立以來研發的所有型號產品、重要設備的真機、模型及獲獎證明材料,以專題形式征集重要領導的題詞、贈品,對航天系統所屬基地、老建筑、發源地進行統一登記、備案,作為“活檔案”管理。通過建立展廳或網站展覽對這些實物記憶進行系統建構和開發利用。
影像資料庫:拍攝或收集重要領導視察、重大經營決策、重點型號產品任務、重大項目建設的現場照片、錄像,攝制航天系統所屬基地、老建筑、發源地的照片、錄像,收集獲獎頒證及媒體對航天事業報道的影像資料。
檔案文獻庫:對現行文件、檔案、手稿、圖書、期刊、會議文集、媒體報道稿等信息資源進行系統整理和集成開發,并基于此,建構歷史記憶,編寫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史讀物。
名人名家庫:走訪航天名人名家,尤其是航天老專家,建立航天各專業領域名人名錄、名人事跡、口述檔案及相關作證材料、物品。舉辦名人名家展覽,弘揚前輩積累的航天精神。
專題記憶庫:向型號產品研制單位征集檔案資料,建立以重點型號產品研制歷程為主線的型號產品專題記憶庫;摸清航天各單位在設立、隸屬、建制、地理位置、科研生產方向等方面的歷史變遷,收集相關依據文件、印章、地圖、現場圖片等,建立航天企業組織沿革專題記憶庫;收集航天人傳統特色活動、節目、儀式,如學術會議、學術沙龍、各種體育文化競賽、航展等,建立反映普通航天科研生產、社會生活的專題記憶庫。
在航天記憶的建構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數字化、多媒體、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對非電子載體和異地保管的檔案文獻、實物進行數字化處理;加強與網絡媒體、電視欄目等的合作,制作宣傳片、專輯,宣傳航天企業文化;建立航天記憶門戶網站,舉辦網上展廳,作為社會大眾了解航天事業的窗口,逐步打造成集電子、實物、紙質、照片、錄像、縮微膠片等多種載體形式為一體的“立體記憶”。
2.2 開發利用。航天記憶建構的目的在于開發利用。讓年輕的航天隊伍更加深刻知悉航天記憶,航天文化、航天精神才能得以傳承;讓國家、社會、相關方更加全面了解航天記憶,中國航天事業才能持續地獲得更多關注和支持。因而,在不違背國家有關保密規定,確保不發生失泄密的前提下,加強航天記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才是中國航天事業長遠發展之道。
充分發揮航天記憶資源在經營決策、科研生產、人才培養、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匯集航天名人名家的經驗和建議,理順各航天單位的歷史發展定位,為經營決策提供支撐;收集型號產品研制、試驗、生產、發射信息,提供相關檔案資料、專家信息獲取渠道,為科研生產提供服務;為年輕骨干和新進人才提供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教育素材、場所,建立面向航天系統內部人員的航天記憶展廳,增強航天人榮譽感、認同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勵他們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中國航天事業。
充分發揮航天記憶資源在航天企業外塑形象,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中的作用。建立航天記憶門戶網站,介紹部分可公開的航天成就與榮譽,如“神舟”、探月、衛星等,宣傳反映航天精神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介紹航天傳統特色活動等,作為外界了解中國航天事業、航天人的窗口。此外,還可以通過《軍工記憶》、《軍情解碼》、《檔案》欄目及微信、微博,甚至小說,向社會大眾推送航天記憶。筆者所在單位檔案部門就曾公開出版了一本名為《我們這十年》(國防工業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的小說,該小說以發生在我單位各類人員的真實故事為情節,通過講述2004年進入我單位的4名員工的成長故事來反映我單位十年的發展歷程,讓讀者在生動有趣的小說故事中,原汁原味地體驗航天人的真實科研生產生活,構造一個豐富多彩的航天記憶庫。
3 航天記憶建構的保障機制。航天記憶工程是支撐中國航天事業戰略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專項工程之一,應爭取領導和相關部門的持續關注和支持。航天檔案部門雖然保管航天事業發展的核心歷史記錄,擁有相對穩定和可靠的人員隊伍,但在話語權、財力及其他資源方面的調配能力存在一定短板,而航天記憶工程的開展,需要長期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投入,因而,爭取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長期支持是該工程長期開展下去的關鍵所在。
為確保航天記憶工程能順利推行,應對航天記憶建構工程立項,在調研的基礎上,明確航天記憶工程的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建設周期、建設方案、經費預算、實施部門及相關部門等,成立覆蓋主管領導、實施部門領導和相關部門領導的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明確職責與分工,使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此外,在航天記憶建構過程中,應注重做好保密安全工作,密件、密品的形成、交接、管理、開發利用應符合國家保密規定,對外發布的信息、展品必須經過保密審查,確保國家信息安全。
4 結語
航天記憶工程是一項全面梳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服務航天事業轉型與持續發展、造福未來的工程,與檔案部門“存史”、“資政”、“為民”宗旨是相一致的。航天記憶建構是大數據時代賦予航天檔案部門的新使命,同時也是我們通過審視保管的歷史記錄的完整性、可靠性,來審視檔案工作的科學性、合理性的一次嘗試。作為為國守史的航天檔案部門,不能把自己僅僅定位為部分工作記錄的保管者,而應逐步發展成為中國航天記憶的建構者、維系者與傳承者。
參考文獻:
[1]馮惠玲.檔案記憶觀、資源觀與“中國記憶”數字資源建設[J].檔案學通訊,2012(3):4~8.
[2]徐擁軍.建設“中國記憶”數字資源庫的構想[J].檔案學通訊,2012(3):9~13.
[3]胡芳,楊琴茹.基于檔案工作的航天記憶工程構建研究[C].2012年全國檔案工作者年會論文集(上),2012:81~87.
[4]汪芳,嚴琳,吳必虎.城市記憶規劃研究——以北京市宣武區為例[J].國際城市規劃,2010(1):72.
(作者單位: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 來稿日期:201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