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3月23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一項最高獎金達100萬元的大獎,目前正在四川大學開展評選工作。3月17日,四川大學首屆“卓越教學獎”網絡票選活動正式開啟,15位候選教師正接受師生的網絡投票。
點評:100萬元“卓越教學獎”再次引發全國上下對于大學“重科研、輕教學”大討論。此事件會讓人想起川大歷史系青年教師周鼎于2014年12月23日發布的一篇名為《自白書》的白皮書,痛陳高校教學、科研、職稱評審中的各種弊病?!蹲园讜繁幻襟w報道后,引起了很多高校青年教師的共鳴,輿論對高?!爸乜蒲?、輕教學”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批評。可以說,周鼎的《自白書》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輿論對于大學重科研、輕教學現狀的討伐。但是,仔細想想,其概括或搬用出的高校里“重科研、輕教學”的結論是否準確呢?則需要打上大大的問號。畢竟,在高校以國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學基金以及教育部、科技部等重大專項計劃中的人才品評機制為龍頭,已經形成了一種自上而下的接軌于國際標準的拔尖人才品評和確定機制,這套機制之下,“大師”、院士、終身教授、資深教授們被當然地確定為高校內部等級制的教師隊伍中的第一梯隊。
所以,對于高校如何剔除“重科研、輕教學”思想,并不能簡單地拿一個科研經費或某種評價機制來說事,畢竟在沒有更為先進或更為直觀的評價機制出現之前,這種現有的評價機制就有它存在的價值。
換個角度來看,“重科研、輕教學”問題的出現,固然與動輒幾十萬元的項目經費和層層獎勵有一定的關系,但也只能說明高校對于教師的評價機制出現了失衡,這就需要我們教育主管部門和校方共同努力,尋找到另外一種補償性方式來平衡它。川大“卓越教學獎”的設立,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種“補償性”評價機制,它能夠打破高校唯一存在的“高大上”的科研獎勵機制,是給那些扎根本科生教學一線的普通教師隊伍的有益常態化的回報機制。
川大“卓越教學獎”爭議的背后,表現出的更多的是教師對校方如何建立科學的評獎機制的焦慮,畢竟通過網絡投票、依靠學生打分來評價教師,難免會造就一批口若懸河、出口成章的演講大師型授課教師,但是對于提高整體教學質量乃至高校整體競爭實力,恐怕仍是杯水車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