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青

用中國的文化,做世界的產品和品牌。
當全世界期待中國有一個能真正讓人感動、有感染力的、有文化力量的品牌出現,中國對于是否有能力創造一個國際品牌,也存在某種焦慮。某種程度上,我們已被美式價值觀所牟定,影響最大的就是消費主義、拋棄式的價值觀,不斷地用“大”這一簡單的標準去涵蓋所有的價值。
但把這個SIZE放大之后來看,如果它的密度不夠,就好比一張像素不夠的照片,被放大無數倍以后,它的樣子可想而知。
深圳服裝協會秘書長張洪濤說,中國服裝產業也就二三十年,歐美已經走了近百年的歷史。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國際品牌的大與小,是品牌的時間沉淀,以及它在消費者當中取得的反饋,在消費者心目中所占據的位置,具體到品牌的文化特質。大牌拋棄了LOGO,仍讓消費者感覺到品牌的存在,這說明它的內涵穩固,這也是未來中國品牌國際化的努力方向。
入鄉隨俗
倫敦、紐約、巴黎,這些時尚之都乍一看五光十色,其實光鮮背后也有自己的原則和性格。品牌國際化,首先是對當地文化的尊重和融入。
盡管國內消費者還對波司登停留在羽絨服名牌的印象時,它在歐洲市場定位已然是“做與Hugo Boss和Marc Jacobs同一檔次的精品男裝”,其設計團隊幾乎都是歐洲人。波司登打算在遵循歐洲時尚動向的基礎上,進行東西方的靈感碰撞,將歐洲時尚與中國元素相結合。
波司登在2011年5月找到英國設計設Ash Gangotra和他的搭檔Nick Holland,希望借由他們的設計使中國品牌BOSIDENG在歐洲成長為能和德國品牌HUGO BOSS分庭抗禮的國際男裝品牌。倫敦店鋪里最貴的衣服售價高達900英鎊,服裝都是限量生產,每款最多50件。襯衫的價格從85到100英鎊不等,每套成衣價格約為500到900英鎊。與英國設計相輔相成的是來自意大利和法國的面料,以及來自土耳其、羅馬尼亞等國的歐洲制造。
據其品牌首席財務官麥潤權介紹,不僅是產品的“入鄉隨俗”,波司登營銷環節更是處處針對歐洲人的口味,如宣傳片突出人和自然的和諧,在目標客戶最喜愛的媒體上做廣告等。
優他國際品牌投資集團總裁楊大筠認為,品牌進入一個新的國際市場,勢必要根據當地消費者的品味、消費習慣以及文化理念做出相應的調整。
“西方人對生活的理念,對美和時尚的追求,與中國人都有著迥異的差別,比如禮服文化、晚餐文化等等。盡管歐洲每個國家都很小,但每個國家的消費特征性都很強,要用你所進入的國家的文化、思路來運作,可能更容易被消費者所接受”,楊大筠稱。
正如Ralph Lauren在進入英國市場、法國市場,在其品牌本身的歷史性和文化號召性沒有本土品牌強的情況下,它就努力做到以下幾點:宣傳本土化、品牌形象本土化、版型和設計本土化,以及品質和產品消費習慣的本土化。
基于這樣的理念,Ralph Lauren邀請了英國的影星在英國最繁華的街道做廣告,聘請當地的策劃公司和運營公司,通過不斷推進,慢慢讓這個品牌被英國本地人所接受,這是一個極大的投入過程。
除此以外,楊大筠認為在進入一個新的海外市場,不用刻意去強調品牌所承載的中國文化。“在文化傳遞方面,需要是潛移默化、不著痕跡,不用去刻意強調民族屬性,雖然中國已經全盤西化了,但西方人仍然保留著自己的特質,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有限而片面,很多人欣賞中國文化,但讓他們接受、理解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去,這點非常難。”
江南布衣在一定程度上認同這樣的說法,其總經理倪國昌說,“我們一直認為服裝是沒有國門之分,不需要在做服裝時給自己打一個烙印——‘我是一個中國品牌。我們一直把自己看待成一個世界性服裝品牌,當然可能給自己戴的這個帽子太高,但這是我們的一個理想”。
特立獨行
盡管品牌進入一個新的市場需要“入鄉隨俗”,但并不意味著完全沒有中國品牌的獨立與個性,國際品牌大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中國品牌若想做出長久的品牌,仍然離不開文化的“魂兒”。
“鄂爾多斯從90年代開始走國際化路線,當初在美同、英國、意大利、日本、香港都開了店,但實際上這可能是一個比較失敗的經歷,銷售情況很糟糕。有人認為在國外開了店就是國際化,實際只是一個渠道布局而已”,鄂爾多斯總監認為,真正國際化是如何通過文化與國際接軌。
張磊表示,品牌國際化的格局第一是開放性。每個區域,每個國家的文化都不一樣,要用包容的心態看每個國家的文化,基礎是對每一種文化的尊重。國際接軌是文化尊重和認同以后的相互學習和借鑒。同時品牌所承載的文化、倡導的精神是影響品牌最終能否走得長遠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二是先進性。中國品牌也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但很多品牌去掉LOGO看上去毫無差別,所以要創造先進性就必須要挖掘自己的文化。
在一次交流當中,例外董事長毛繼鴻碰到了一個意大利的買家,毛繼鴻問:“您認為認為世界需要中國什么樣的品牌?”買家答:“世界不缺中國的設計品牌,有很多中國設計師在倫敦、巴黎、米蘭、紐約發布,但一定需要有中國哲學的品牌。”
毛繼鴻稱,這件事給予他的震動很大。“市場上很容易被歐洲很強大的時尚價值觀所左右,我們動不動去模仿他們。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但我們究竟是在說別人的價值觀還是自己的價值觀,是否是真正發自骨子里的自然流露,這是需要每個品牌真正要思考的問題。做國際品牌應當要考慮,如何向世界輸出我們的文化價值、生活方式和我們的哲學觀。”
以獨特而銳利的時尚視角知名的創意人許舜英也表達了她的看法。“中國品牌想在全球市場上突圍,與其強調品味,不如強調文化。只有回歸到我們文化中最重要的哲學思想,才能找到一個品牌最重要的養分。”
“品牌規模不等于品牌的文化價值與文化影響力,關鍵在于一個品牌懂不懂得把文化作為它最重要的品牌哲學顧問。”許舜英舉了一個例子,意大利的高級羊絨品牌Brunello Cucinelli,其獨特的品牌觀,來自創辦人自身的哲學與文化素養。如為了維護意大利的工藝傳統,它在廣告中提出,“向我們的父母學習”。重拾父母教導的事情,寓意了向意大利工藝傳統致敬。Brunello Cucinelli最重要的品牌顧問,不是設計師也不是建筑師,而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圣方濟,回歸到歐洲文化里最重要的哲學與思想,從中尋找真正的養分。
“‘走出去也存在著是自己砸錢走出去,還是別人請你出去的區別”,毛繼鴻說,在與國際市場的過程中,很希望每一個中國品牌的創始人和締造者都應該有一種責任,這種責任是要讓別人瞧得起,受到尊重、敬重和愛戴,這是做品牌的一個尊嚴。
“過去我們太多的行為并不一定會得到別人的尊重或者愛戴,但‘走出去的最終目的,是讓全球消費者接受中國品牌。這個目的并不一定是能永遠把品牌經營好,而是讓消費者真正打心眼里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