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青

“服二代”掌門不僅來紅領“取經”,還為紅領“把脈”。
量體,挑選西裝的面料、款式,選擇扣子、繡線的顏色,確定貼袋的形狀、位置,一群年輕人“玩”得不亦樂乎。
2014年5月31日,青島紅領集團的高級定制體驗區迎來了一批特殊的顧客。
說到“特殊”,因為他們并不是普通的顧客,不僅懂面料、懂設計、懂供應鏈,甚至深諳服裝企業的運營之道,其實他們是一家家服裝企業的“二代”運營者和管理者。
5月31日~6月1日,由中國服裝協會組織的“中國服裝青年企業家沙龍”走進青島即墨紅領集團,與服裝行業信息化的標桿企業共同探討信息化為企業帶來的改變與思考。
本次活動由中國服裝協會專職副會長王茁帶隊,漢帛國際總裁高敏、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青蛙王子董事長鄧慶云、大楊集團總經理胡冬梅、小頑皮總經理黃良生、蓋奇總經理黃莎莉、狼道董事長劉奕群、格林集團營銷總監吳山強、旭日企業(菲爾服飾)署理總經理楊昌業、耶莉婭總裁助理袁麗,以及東方綺麗總裁王濤、達利集團執行董事林知譽、凱榮服飾董事長徐凱和晨風集團尹家玨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之所以將此次活動的主題定為“信息化工程與服裝業態改變”,王茁副會長稱,翻開行業制造業,有三個標志性的事件,縫紉機的發明拉開了工業化生產的序幕,皮爾卡丹給企業樹立了品牌概念,而如今紅領的信息化技術使工業化生產具備了個性化,將對行業帶來深刻的影響與變革。
5月31日上午,紅領集團董事長張代理以紅領的發展為實例,從企業的運營上升到人生哲學,為年輕的企業家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做企業要做一個有尊嚴的企業,要為社會能夠創造價值。做品牌、做信息化也要腳踏實地,這需要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張代理稱,紅領堅持11年,投入2.6億元,打造了全球獨一無二的個性化定制平臺系統,將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將傳統產業與科技深度融合,將互聯網思維和全產業鏈深度融合,力爭打造一個世界性的品牌。
張代理說,未來將進人消費者時代,個性化定制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和潮流。
紅領將搭建一個C2M(Consumer to Manufactory)平臺,生產模式由消費者主導,工廠只是協助性地幫助消費者實現其需求。
隨后,在紅領常務副總裁李金柱的陪同下,企業家們參觀了全球最高端的服裝定制工廠。
一件定制西服從接單、排料到成衣被細分成了N道工序,每一幅衣片上都帶著自己的專屬“身份證”,每一道工序前都設置了一臺電腦。
“身份證”一掃,電腦上立即顯示出工人在這一工序需要做的工作,比如釘扣子環節,這件衣服需要什么顏色的扣子搭配什么樣的繡線,工人面前的電腦顯示屏上一目了然。
據介紹,紅領對定制的定義就是用最頂級、最高端的工業化效果制造個性化的產品。
“個性化的東西分解到計算機語言,每個員工在這個體系里,只像是一個工具、個性化配件,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定制的生產效率”,李金柱介紹稱。
參觀完廠房后,企業家們在CAMEO的體驗館里進行了個性自主設計,體驗了專業量體師進行18個部位、20組數據的精確測量,見證了整個信息化定制的設計、制版、裁剪、生產、配套的全過程。
“您當年是先決定定制化,然后引入信息化?還是發展信息化之后發現適合做定制化?哪個在先?”
“定制解決了后端庫存問題,那前端的面料等庫存問題怎么解決?”
“批量生產的訂單能見度較高,定制模式如何對訂單情況實現可控?”……
在當天下午的交流會上,企業家們針對參觀和體驗的情況,紛紛向張代理董事長提出自己的疑惑和看法,現場互動十分熱烈,一度變成了張代理的“答記者問”。對此,張代理也一一作答。
“感動于老一輩服裝人對這份事業的熱愛和堅持,也嘆服于前輩超前的創新意識,為服裝行業的年輕一代樹立了榜樣”,高敏代表青年企業家向張代理董事長表達了敬意。
與此同時,企業家們紛紛表示,紅領的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高度融合令人震撼,C2M的嘗試也給未來的商業模式帶來了更多的思考和想象。
紅領模式將會提升我國傳統服裝產業的核心價值,使工業產值倍增,并給整個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借鑒模式。
與此同時,狼道劉奕群、東方綺麗王濤、凱榮服飾徐凱等企業家也表達了意欲與紅領尋求合作的意向,發展牛仔、女裝等其他領域的個性化定制。
不但要向參觀企業“取經”,還要給企業“把脈”。6月1日上午,企業家們召開了第二次會議,根據參觀和學習的情況,為紅領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和意見。這也是中國服裝青年企業家沙龍的特色活動,幫助同樣是二代接班的企業家發現問題。
企業家們認為,信息化對企業最大的幫助是提高效率,讓企業運轉和管理的方式更簡單。個性化定制以消費者為主導,但由于消費習慣的養成以及對時尚度的把握程度等因素影響,目前大部分消費者其實并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需要品牌加以引導,因此未來批量和定制仍會同時存在。
“紅領定制模式的核心在于其標準化,把所有的工藝和流程進行標準化和電腦化,這樣的模式更適用于制式服裝和半制式服裝,不太適合創意型服裝”,王茁副會長總結道。而未來紅領要打造的C2M平臺,則可以控制終端,整合所有的加工商。
除此以外,作為中國服裝未來發展的棟梁,服裝行業未來精英人才的代表,企業家們還積極針對“沙龍”未來的發展建言獻策,希望能夠進一步提升“沙龍”為青年企業家提供交流和學習的平臺作用,使青年企業家群體在行業未來發展中擁有更廣泛的行業基礎和行業話語權,推動行業向著更健康、更廣闊的方向發展。
記者手記:
每一次采訪其實都是一次學習的過程,此次尤甚。多次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會議、論壇等,很多都是高高在上,似乎總有些看得到卻摸不著的感覺,而此次活動卻讓我充分感受到了“接地氣”,而且“干貨”不斷。
究其原因,我覺得最主要的是,“中國服裝青年企業家沙龍”流淌的是青春的血液,年輕且近乎同齡的企業家們更愿意成為朋友,更容易“打成一片”,于是其間的交流與學習就更像是朋友間的關心和建議,自然而然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也正因為年輕,他們思維活躍,碰撞出的火花不斷閃現,讓每一次的討論都意猶未盡,企業家們直呼“時間太短”。
作為一個旁觀者,都忍不住感嘆“這樣的活動太有意義了”,我相信每一位參與的青年企業家也都從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了給養,我想這也是主辦方最大的欣慰。
青年企業家承載的是未來中國服裝行業的未來,通過這樣的活動,我看到了他們責任與擔當的一面,更感受到了他們的創新與活力,相信在他們的運營和管理下,企業的發展會有一個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