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
摘 要:“危機”一詞已經逐漸成為當今各國關注的焦點,同時也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不小的沖擊,而人們表現出來的無知和脆弱已經成為重大動物疫情危機造成破壞的主要因素。文章分析了我國疫情爆發的風險以及這種風險是如何演化成危機的,提出了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信息處理方法,對今后政府決策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重大動物疫情 公共危機 政府決策
中圖分類號:F0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11-028-03
一、引言
在當今社會的新聞信息傳播中,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成為政府、媒體和公眾不得不面對的重大課題。關于禽流感、口蹄疫、布病等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事件,中國媒體持續的關注。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的預防與處置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筆者運用新聞學、心理學的知識對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的產生、發展進行分析,從而得到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預防與處置方案,為維持良好社會秩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現狀分析
(一)公共危機概述
公共性危機即公共性公關危機,是在社會運行過程中,由于自然災害、社會運行機制失靈而引發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機事件。公共性危機不同于誤解性危機、事故性危機、假冒性危機和災害性危機,根本區別在于公共性,即其指向對象是特定區域的所有公民,每個人都是危機侵害的對象。公共性危機往往威脅所有公民的人身安全,容易引發社會恐慌,加劇破壞性。因此,處理好不期的公共性危機,成為考驗政府執政力的重要指標。
(二)危機管理的理論依據
危機管理是企業為應對各種危機情境所進行的規劃決策、動態調整、化解處理及員工培訓等活動過程,EMBA、CEO必讀12篇及MBA等商管教育均將危機管理能力作為對管理者的一項重要要求包含在內。
(三)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現狀
1.危機誘因增加。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誘因出現了越來越多,并且與地方政府行為決策體系能夠充分的結合,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而就中國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誘因的發展現狀來看,地方政府行為決策體系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供給。而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背景之下,地方政府行為決策體系的發展更具競爭性。但因為地方政府行為決策體系偏頗、落后的全球化發展理念,使得地方政府行為決策體系的全球化發展一直不夠理想。
2.傳統的道德文化體系失衡。一般來說,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輿論被認為是“一些未經證實卻被廣為傳播的信息,其內容具有不確定性同時暗示環境中可能存在潛在威脅,能夠提高人們對環境的警覺。”外國學者維吉爾對謠言的見解是:“所有的邪惡中,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謠言散播最快。隨著速度的加快更加激烈,隨著散播面的擴展更有精力。”而這也是傳統的道德文化體系失衡的問題所在,從而激化了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的發生。并且,很多學者在對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謠言學說進行分析與研究的時候,普遍都將其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謠言定義為不實的傳言,而這也是社會大眾普遍的想法。因為在國民日常的生活以及歷史記載當中,都證實了大多數的謠言都是虛假的,并且沒有根據的,甚至有相當一部分謠言傳說是造謠者虛張聲勢、惡意傳播的后果。雖然大部分國民都清楚地了解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謠言的虛假性,但是因為部分群眾不能理性地思考問題,因此盲目地跟從,導致部分謠言過渡成為現實。而這種狀況的發生往往就是因為,在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謠言恐慌中政府、公眾、媒體的處置與預防機制的處理不到位等過程中。美國學者彼德遜與蓋斯特曾在《謠言與輿論》一文中,對謠言進行了詳細的定義:謠言是一種在人們之間私下流傳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而這一定義也更加確定了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謠言的傳播方式、涉及對象、以及傳播內容的確定性。而激烈者更是認為并且強調:“應付社會壓力、盲目猜測和進行陰謀詭計的產物。”而這也是傳統的道德文化體系的失衡,從而激化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的發生。
3.政府職能的轉換。用及時、充分的信息公開保障人們的知情權,是遏制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的一劑良藥,政府的權威發布顯然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在一個公民言論自由有充分保障、信息傳播暢通的社會里,各類傳言自有其求證、甄別的機制,如是,重大動物疫情公共危機就失去了插上翅膀蠱惑大眾的基礎,如烈日下的冰雪,不多久就會融化。并且動用新聞媒體來鎮定社會民眾,從而進一步保持社會穩定。
三、公共危機管理
(一)公共危機管理的問題
1.相關演化機制的發展滯怠。所謂的新聞學理論的“第三人效果”假說有兩個層面的內容。在認知層面上,民眾認為傳播內容對他人的影響要大于對自己的影響。在行為層面上,民眾認為社會媒介在他人身上產生影響的預期效果,導致自己采取一定的社會行動,而這種行動的發起緣由,大概是因為他們想要抵制這種效果的發生。社會學家W·菲利普斯·戴維森在一篇關于直覺與輿論的《傳播的第三人效果》的文章當中,率先提出了“第三人效果”的概念。新聞學中的傳播學理論在輿論事件中的影響非常大。但是目前公共危機演化機制的發展滯怠,這也為社會發展產生了影響。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民眾對于地方政府的信任度較高,因此認為地方政府對于民眾有非常大的影響力。特別是在消極的影響上占多數,民眾往往對負面因素更加敏感。但是,事實上社會大眾并不承認地方政府對于他們的影響,而且也并不能有直接的資料證明,地方政府言論直接影響到了國民的思想與行為。因為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在國民無防備的情況下,灌輸的一種潛意識思想。
民眾在滿足不了自己的愿望時,就會產生一種消極情緒,從而產生一定的埋怨。而這種埋怨并不是專門針對個人的,而是對于一個特定的環境或者社會產生的不滿。也因為找不到具體的埋怨目標,因此民眾就會向同行者進行訴苦與抱怨,久而久之,就成為了民眾公共危機輿論的根源。而在這種公共危機民眾謠言中,我們也可以清晰地了解與掌握民眾對于公共危機社會的想法與定義是什么。而公共危機民眾輿論的基本特點就是,對社會生活中,普遍不尋常的事情,進行夸大化甚至歪曲化,傳謠者從而得到情緒滿足或者是暴利吸取。新聞學的民眾輿論,會直接造成社會國民的動蕩不安,造成社會國民的恐慌。
2.地方政府的預警能力低,缺乏積極性。公共危機輿論所附帶的危害,就是會對民眾造成非常大的恐慌,從而出現諸多不理性的社會行為。民眾之所以會相信這類其實并不真實的公共危機謠言,就是因為這類輿論多為社會大眾的以訛傳訛或者媒體的夸張報道,使得民眾更加相信輿論的真實性,使得社會大眾經常做出不理性的過激行為,引起社會恐慌。從新聞學的角度來看,公共危機中,因為核污染的相關謠言,以及部分中國媒體對于公共危機狀況的夸張報道,使得國民都紛紛加入到風波之中。中國媒體在國民心中,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在第三人效果的新聞學理論之下,國民對于媒體的過分信任,從而造成輿論的迅速擴張,造成社會恐慌。而因為輿論事件過渡為事實,使得很多民眾因為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從而造成非常嚴重的民眾恐慌現象,久久未能平復。因為地方政府的預警能力低,使得公共危機得不到解決,從而造成社會公民的恐慌。地方政府的預警能力低,缺乏積極性,反而助長了公共危機的發展,使得公共危機謠言造成社會動蕩。
3.缺乏公共危機風險評估機制。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1841-1931)《烏合之眾》中對大眾心理進行了研究。勒龐發現,“在群體中,每種感情和行動都有傳染性”,“長時間融入群體行動的個人,不久就會發現—或是因為在群體發揮催眠影響的作用下,或是由于一些我們無從知道的原因—自己進入一種特殊狀態,它類似于被催眠的人在催眠師的操縱下進入的迷幻狀態。被催眠者的大腦活動被麻痹了,他變成了自己脊椎神經中受催眠師隨意支配的一切無意識活動的奴隸。”因此,這些“烏合之眾”特別容易受到他人的煽動,手法無非是斷言(缺乏論證的“必將如何”)、重復(“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是真理”)和傳染(人們習慣于跟風)。雖然勒龐側重分析的是社會運動尤其是革命中的群體心理學,但是他的如上觀點用來分析今日的輿論事件依然有價值。
因為公共危機輿論的危害性過大,造成民眾恐慌,使得國民的社會生活產生變化與影響,極大程度上破壞了社會秩序,從而產生社會混亂。當年,中國出現SARS公共危機輿論恐慌事件之后,社會秩序出現嚴重紊亂現象。國民的情緒非常激動,完全沒有理性的思考問題。整體顯得方寸大亂,而政府也遲遲沒有進行調解與思想上的糾正,使得公共危機輿論風波持續了較長的時間。如果當時,政府的相關部門能夠針對這一輿論,按照新聞學的角度,進行及時地處理與引導,那么公共危機輿論事件也許不會這么嚴重。從新聞學理論的方向來說,因為輿論性的新聞報道,使得國民造成社會恐慌,從而引起社會秩序被打亂,成為了社會工作開展的阻滯。
4.地方政府的自我定位不足。公共危機風波事件中,輿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少民眾對于食品物價的風波已經呈現半信半疑的狀態,通過對公共危機的實況了解,使得民眾對于公共危機輿論的真實性產生了質疑。而在部分民眾的帶動下,使得市場受到大量的刺激,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而在這一次事件當中,輿論成為了非常得力的助手,造謠者通過公共危機事件的夸張報道,使得民眾信以為真,相信謠言。公共危機之后,最大的問題就是應該如何應對社會輿論。新聞學傳播在輿論風波事件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嚴重地將會造成社會恐慌。而這也成為了眾多災難事件的附屬品,造成社會恐慌的強力武器。
(二)公共危機管理的建議
1.提升公共危機演化機制的發展。馬丁·路德曾有一個很好的比喻:“輿論就像雪球,滾的時間越長就越大。”因此,H9N7公共危機輿論一經發現,社會各方就要合力盡快扼殺之。公共危機輿論恐慌中,政府、公眾、媒體的處置與預防機制都需要到位,并且在原有的基礎上,迎合社會環境來進行不斷的改善與優化。
新聞媒介履行社會職責,平衡、深入報道事實真相,是打破公共危機謠言又一劑良方。因此只有通過專業傳媒人士的深入采訪,真實客觀地全方位報道,公共危機謠言的外衣才會被一層層剝離掉,因H9N7公共危機謠言帶來的群體性恐慌也會較快地消失。
2.完善公共危機風險評估機制。尊重事實,權威發布。及時公布事實以及相關信息,不僅對公民的知情權有一定的保障,而且對社會輿論的扼殺有一定的功效。民眾在了解了事實的全過程之后,就不容易輕信公共危機輿論,從而可以更加理性的思考問題,在社會行為中,也會更加謹慎,不會再盲目跟從。政府作為民眾心中的權威機構,發言公布的事實,都將受到民眾的信任與肯定,因此,政府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對于扼殺公共危機輿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新聞學理論進行權威發布,并且尊重事實,從而遏制社會謠言。
公共危機風險評估機制的完善,能夠有效的幫助地方政府分析公共危機風險,從而全面地提升地方政府預警公共危機風險的能力,有效地把握整體的發展狀態,從而遏制公共危機風險的影響。而且完善公共危機風險評估機制,也能夠全面地加強地方政府對社會公民的引導與規范,避免公共危機輿論的肆意傳播。
3.確定地方政府的自我定位。面對問題,積極回應。政府在遇到民眾質疑以及社會問題的時候,往往都習慣選擇逃避與轉移話題。這樣的作法,反而會引起社會大眾的猜疑。在新聞學概述中,政府作為民眾的領導人物,必須做出表率,澄清輿論,從而安撫社會動蕩。如果政府可以正確地面對問題,積極主動地予以回應,那么就直接為社會大眾拋出了定心丸,對社會情緒的安撫也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這對于H9N7公共危機輿論的遏制,也非常有效。
新聞學深入報道,挖掘事實真相。地方政府是民眾的眼睛,是民眾了解國內甚至整個世界動態的基本途徑。因此,地方政府在進行信息報道的時候,應該秉承深入了解的工作原則,為民眾挖掘事實的根本與真相,從而為民眾呈現最直觀與真實的新聞學報道。只有這樣,民眾才會直接了解到事情的動態發展、真實情況以及各方的態度究竟是什么,才可以做到正確、理性思考,不盲目跟從,影響社會秩序。
參考文獻:
[1] 胡百精.危機傳播管理[M].北京:中國傳媒出版社,2012(2)
[2] 吳海榮.政府危機傳播管理決策:經驗必須給科學讓路——以廣東“兩大事件”危機傳播管理為例[J].理論導刊,2003(6)
[3] 王茂濤.政府危機管理[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6)
[4] 李可.公共危機中的群體行為分析與對策研究[D].北京: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2005(11)
[5] [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
[6] [美]巴頓.危機管理:一套無可取代的簡易危機管理方案[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10)
[7] 劉先勇,李曉雪,萬小玲.重大動物疫情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思考[J].中國畜牧業,2012
[8] 孫繼偉.從危機管理到問題管理(第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7)
[9] 黃芙蓉.危機管理與媒體應對[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2)
[10] 姜平.公共危機管理與突發事件應對[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1(6)
(作者單位:北京農業學院 北京 100000)(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