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磊
(中國建設銀行青島市分行,山東 青島 266061)
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迅速崛起在攪動整個金融行業發展,比爾蓋茨曾經說:銀行將是21世紀要滅亡的最后一批恐龍。各家銀行都在尋找應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對策,2012年,建設銀行低調推出“善融商務”,在國有“四大行”中率先推出電子商務平臺。工行“融e購”、農行“E商管家”、中行“中銀易商”迅速跟進,各大銀行紛紛跨界,玩起了電子商務,意欲何為?
互聯網環境改變了金融客戶的行為習慣,并且交易信息透明化,銀行傳統信貸依靠的“三表授信”模式已嚴重滯后。此外,交易行為和信息數據的掌握方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誰擁有數據誰就獲得話語權。建行曾在在2007年和阿里巴巴合作,共同為阿里巴巴入駐商家提供貸款。但合作持續四年,在2011年分道揚鑣,阿里在分手前后注冊了小額貸款公司,而建行在2012年推出了“善融商務”。建行會成為最早搭建電商平臺的銀行,不能排除來自阿里巴巴影響的因素,其核心原因歸結于阿里巴巴的交易數據不可能提供給建行,建行必須搭建自身的交易數據收集平臺,通過平臺積累的客戶信用和行為數據,為客戶提供金融產品。
以互聯網企業阿里巴巴為例,2013年其注冊企業就已超過八千萬,超過四大國有銀行企業客戶的總和。隨著互聯網業務的普及,傳統銀行賴以生存的信貸業務正在被逐漸蠶食。
利率市場化則使得依靠存貸差生存的模式不能存活。中國未實現利率市場化,這也是中國的銀行業在全球銀行業低迷背景之下能夠大發橫財的原因。而未來的市場利率市場化將是大勢所趨,為了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各大銀行不得不做出嘗試。
近年來,在銀行銀根收緊的影響下,金融脫媒現象日益嚴重。企業從銀行融資難度越來越大,而中小企業則成為脫離銀行體系,采用其它方式融資的主力。各大銀行正面臨儲蓄結構分化和新型投融資工具的挑戰。
1.品牌優勢。目前國內普遍對銀行的信任度較高,銀行系電商依托銀行品牌,突出傳統金融服務優勢,通過建立差異化競爭力,有助于快速提升市場對平臺商家的認知和信任。
2.客戶優勢。各大銀行擁有廣泛的客戶基礎,客戶群體遍布社會生產中的各個環節,可為合作商家提供充足的潛在買家和賣家,有利于平臺會員掌握上下游客戶信息,撮合更多商機。
3.金融服務優勢。資金結算體系是銀行的傳統優勢,相對于第三方平臺而言,時效性和成本牢牢掌握在銀行手中;通過對平臺會員交易行為、資金流向的分析,將交易信息與結算、信貸、理財等銀行內部信息相結合,可以為商戶提供多種方式融資,提高資金流動率,并為買家提供分期貸款服務,提升其購買能力。
4.服務保障優勢。銀行遍布全國的分支機構,數以萬計的員工,以及24小時客戶熱線、互聯網在線服務等是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的有力保障,也為未來O2O市場的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風險控制優勢。銀行級的風險監控體系,為買賣雙方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完善的信用保障體系進一步降低了買賣雙方的風險。
1.行動遲緩。眾所周知電商法則就是快魚吃慢魚,而習慣了保守和風險控制的銀行,在推出一項新產品或新服務前往往經過反復論證、研討,這種看似穩妥的經營模式恰恰可能很快的丟失市場份額。
2.缺乏電商基因。這應該歸因于銀行系互聯網營銷的不擅長以及營銷手段的匱乏,而歸根結底,恐怕還是因為習慣了傳統業務的銀行對電子商務規則的理解還沒有深入骨髓,缺乏壯士斷腕的勇氣。
3.同質化嚴重,無成熟商業模式。目前看,銀行系電商還沒有找到成熟的商業模式。銀行系電商無論是部門模式(建行),還是銀行股東模式(民生),抑或將來可能由銀行成立控股子公司模式,各種模式都在嘗試。在經營方面,無論是基于企業銷售渠道的B2B模式,還是基于零售端的B2C模式,各家銀行都未有實質性突破,與天貓、京東之類傳統電商相比,后者顯然價格更實惠、物流配送更高效,客戶認知度更高。
如果想著銀行系電商就是“賣東西”,那么最后的結局大約也是“無疾而終”這條路。以最早“觸電”的善融商務為例,建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善融商務交易額為300億元,而這還比不上去年淘寶“雙11”一天的交易額。對于長期習慣于傳統金融運作模式的銀行,能否推到定式思維,來更好地適應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實際上是擺在眾多銀行從業人員面前最大的難題。如何做好銀行系電商?不妨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加強銀行傳統優勢業務的對接。比如說大額商品(如汽車、家裝)的分期業務,大額商品品類缺失一直是淘寶系的心病,銀行系電商恰巧可依托自身優勢,以融助商,從夾縫中突圍。
第二,依托物理網點,試水O2O業務。有人認為,銀行網點轉型的終極目標是消滅物理網點,筆者認為其實不然。京東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其強大的倉儲配送能力,馬云之所以要與海爾日日順合作,也是看好其大家電的倉儲配送能力,而銀行遍布全國的物理網點,具備先天的優勢,如能加以充分利用,將成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利器。
第三,與銀行的發展策略對接。目前來看,銀行發展電商基本上是以B2C為主,而銀行傳統的B2B業務被忽視。目前B2B模式在國內尚無可借鑒的成功模式,大多是線下傳統業務的線上遷移。市場人士多看好供應鏈金融未來的前景。而目前我國的供應鏈金融電子化程度低,還存在國內銀行局限于國內供應鏈、國際貿易延伸和整合不足等問題,相關的法律法規、風險管理問題也需要進一步探討。銀行系電商一定要準備定位自己的發展策略,才會在互聯網金融泛濫的今天占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