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波 劉紫珊 車良革
摘 要:基于GIS技術、計量地理學和空間自相關理論,構建廣西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計算其經濟綜合指數,經極差標準化后,計算廣西縣域經濟的變異系數和空間自相關系數,分析研究廣西縣域經濟差異的時空演變規律。結果表明:(1)廣西縣域經濟差異存在較大的波動,縣域經濟差異整體呈下降趨勢,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經濟關聯弱,但區域正相關集聚呈增強趨勢。(2)在廣西時空格局演變中,存在縣域經濟差異的空間格局變化頻繁和縣域經濟熱點區域呈現點狀向組團帶狀分布趨勢演變。(3)對廣西“兩區一帶”劃分為經濟發達、次發達、欠發達、落后4種類型分布區后,其空間格局演變特征與變異系數、空間相關系數計算結果相符。
關鍵詞:縣域經濟差異 空間格局 空間自相關 廣西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11-177-03
前言
縣域經濟是指以縣級經濟區域為地理單位,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具有地域特點,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1}。區域經濟差異指一定時期特定區域之間人均意義上的經濟發展總體水平非均等現象{2}。縣域經濟實質上是以縣級行政單元為基本區域劃分的區域經濟,所以常用測度區域經濟差異的方法研究縣域經濟差異。研究區域經濟差異水平的定量化指標很多,綜觀國內外研究成果,其測量指標可分為絕對差異指標和相對差異指標兩大類。絕對差異指標如極差、極比和變差指數等,相對差異指標如基尼(Gini)系數和泰爾指數等。由于極差、極比指數僅從極端角度對整個區域經濟系統進行差距測度,難以體現區域經濟內部的具體差異狀況,本文采用變異系數進行縣域經濟差異研究。
廣西過去的縣域經濟研究,多以政策、對策研究等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少且多以廣西個別年份{3}或單一縣市多個年份進行研究,缺乏長時間序列上的對比研究和廣西全縣域研究,現有定量研究多以純經濟學上的數學統計分析,分析結果對縣域經濟的空間差異性缺乏探討,難以揭示廣西縣域經濟多年的時空格局演變規律。近年來,隨著廣西“兩區一帶”區域發展戰略的提出,尤其是隨著廣西高鐵時代的全面到來的大背景下,研究廣西縣域經濟差異、定量評價廣西縣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并研究其在時間變化規律和空間格局演變,對指導廣西區域發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縮小廣西縣域經濟差異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由于賦權重法所構建的綜合指標測度存在主觀成分,且難以表征因素權重不同年份變化量,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估算縣域各年經濟綜合發展水平。變異系數(Cv)是一個與地理位置無關的值,僅反映數據間的相對離散程度;ESDA(ExploratorySpatial Data Analysis,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與地理位置有關,能表征數據在空間上的集中與分散程度。通過縣域經濟綜合指數計算廣西縣域經濟的變異系數得到時序分布特征;運用ESDA研究廣西縣域經濟空間的異質性和相互作用,結果如圖1。
1.綜合指標體系??紤]到人均GDP單一指標難以表征區域經濟發展的多樣性和區域性,這里采用多指標體系綜合測度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遵循科學性、典型性、系統性、可獲取性、地域性及可比性等原則,參照已有研究{4}~{7},進行綜合比較取舍,從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經濟效益、經濟增長4個方面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表1)。
運用SPSS軟件計算因子得分(注:因子分析計算方法,運用主成分法估算因子載荷矩陣,應用方差最大化旋轉輸出旋轉后因子載荷矩陣,用回歸法計算主因子得分,再對各主因子得分求和得到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根據22個指標間的(9年數據的KMO均在0.65以上,相關性較高,適合因子分析)特征值根大于1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計算主因子權重及得分,用加權求和方法得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
2.變異系數。運用變異系數測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總量規模的相對差異的總體變化趨勢,可以消除量綱的影響,因而不受時間、地理空間等因素的影響,對比較縣域經濟不同水平數據的離散程度具有很強可比性。變異系數計算公式為:
c■=■×100%=■■ (1)
式中Cv為變異系數,S為樣本標準差,n為研究樣本個數,xi為i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經極差標準化后);■為各地經濟綜合指數的平均值。變異系數大說明數據的離散程度大,變異系數小說明數據的離散程度也小。
3.空間自相關分析??臻g自相關是檢驗具有空間位置的某要素觀測值與其相鄰空間點上的觀測值是否顯著相關聯的常用指標{8}??臻g自相關分析通過對事物或現象空間分布格局的描述與可視化探究空間集聚與空間異常,解釋研究對象之間的空間相互作用機制。ESDA包括全局空間自相關(Global Moran's I)和局部空間自相關(Local Moran's I),GMI系數表示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自相關強度,LMI探究相關關系的空間模式。
全局空間自相關(GMI){8}:研究全局特征和宏觀性質有相對優勢。本文采用常用的Moran's I指數來度量空間自相關,公式為:
I=■=■ (2)
式中:I為Moran指數,s2=■■(xi-■);■=■■x■,n為研究樣本個數;xi和xj分別是區域i和j的觀測值(不同縣域地區的經濟綜合指數);S是標準化要素,其值等于權重矩陣要素和;Wij是空間權重矩陣(N×N),通過空間數據的拓撲屬性(鄰接性)和空間距離來定義,本文以空間相鄰性為基礎的二進制連續矩陣來定義Wij(區域i和區域j相鄰為1;不相鄰為0)。Wij計算方法參考石晨曦等{9}研究成果。
Moran'sI取值范圍為(-1,1),當I>0,表示正的空間自相關,表示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區域在空間上集聚;反之則表示區域與周邊地區經濟水平發展不均衡,差異顯著;僅當I為0時,表示觀測值相互獨立,隨機分布。
局部空間自相關(LMI){8}:反映局部特征的指標,分析每個單元的空間自相關性質。指標主要有局部相關(LISA)、G統計和Moran散點圖等,公式為:
Ii=■■wij(xj-■) (3)
式中S■-■■(xj-■);■=■■xi。Ii>0表示該區域單元周圍相似值(高值或低值)的空間集聚,Ii<0則表示非相似值的空間集聚。高的局部Moran's I值在Moran地圖上表現為“熱點”,即通常指標變量的相似性集群在一起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將Moran散點圖與LISA顯著性水平相結合,獲得“Moran顯著性水平圖”,能表示出不同象限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分布及LISA非常顯著地區。
(二)數據來源
本文以廣西14個地級市的區、縣級市、縣(以下統稱縣域)作為基本研究單元,參照《2012年廣西統計年鑒——縣(市)社會經濟主要指標統計表》中的91個縣域單位,并考慮到數據的連續性和可獲取性,選取其中87個縣域單位進行研究,良慶區、邕寧區、福綿區和平桂區4縣域因數據不全未作參評。由于2003年廣西行政區劃調整,研究以2004—2012年作為連續時間序列,分析廣西縣域經濟差異隨時間演變的空間分布特征,計算所用原數據源于《廣西統計年鑒(2004—2012年)》。政區圖運用Mapgis軟件矢量化獲得。
二、廣西縣域經濟差異縱向演化特征研究
由圖1,CV及Moran's I值曲線表明,廣西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但呈縮小趨勢,同時相同發展水平縣域呈現出較高的集聚狀態。廣西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在2004—2012年縱向發展中存在波動,不同年份發展水平差別較大。廣西經濟CV值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均在40%以上,但整體呈下降趨勢,由此可見廣西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不同縣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仍較大,但在整體上呈縮小趨勢。Moran's I指數在出現負值后整體呈上升趨勢,這表明廣西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關聯度在逐年提高,發展水平相似的縣域在地理空間上集聚,經濟發展水平高的縣域趨于相鄰,發展水平較低的縣域趨于經濟水平低的縣域。Moran's I值隨著時間波動變化且整體呈上升的趨勢,△I2004-2012=0.1110,約為2004Moran's I值的7倍,由此可見廣西縣域經濟集聚力顯著增強,有較大的上升趨勢。
(一)總體經濟差異發展特征分析
由變異系數來看,廣西縣域經濟差異整體呈下降趨勢。2004—2012年間,廣西縣域經濟差異存在波動,2004-2006年間逐年下降,2006年比2004年變異系數下降了8.29%;2007年經濟差異迅速擴大,不同縣域經濟間經濟發展不均衡達到最高值后逐步呈下降趨勢,經濟差異逐步降低到0.5以下的較低水平,廣西縣域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差距整體呈縮小趨勢。
通過Moran's I可以看出,廣西不同縣域經濟關聯度整體較弱,2004—2011年間指數位于(-0.1,0.1)間,不同縣域間經濟發展不均衡,不同縣域經濟體間各自為政,經濟發展關聯度弱,區域整體競爭水平不強。2003年廣西行政區調整后,縣域經濟Moran's I曾一度出現較大的區域正相關,Moran's I從2004年的0.0140上升到2005年的0.0929,增長量是2004年的5.64倍;2006年到2009年Moran's I呈較小的負相關,在地理空間上表現為縣域綜合發展指數高值與低值在相鄰空間集聚,區域縣域經濟不均衡發展進一步凸顯;在“兩區一帶”等區域經濟政策出臺后,縣域經濟不均衡有所縮小,與CV同期整體呈縮小趨勢相吻合,Moran's I在2010年后由負相關轉為正相關,并且在2012年末達到0.1250的最高水平,是2004年Moran's I值的8.93倍,縣域經濟空間集聚明顯增強。綜合兩指數可見廣西縣域經濟差異整體水平不斷縮小,區域縣域經濟正相關弱但關聯度呈增強趨勢。
(二)縣域經濟差異的空間格局演化
1.廣西縣域經濟很有活力,經濟差異的空間格局變化頻繁。以Moran散點圖與LISA顯著性水平相結合進一步探求縣域經濟空間特征,通過Geoda空間自相關分析得各截面的Moran顯著性水平(通過P=0.05檢驗),圖中空白為局部空間相關不顯著區域。由圖2,廣西綜合經濟發展水平LISA顯著性水平圖呈點狀到面狀分布,顯著H-H和L-L,顯著H-L及L-H區域均出現明顯不連續。
在2004-2012年中,成為熱點顯著H-H區域9年總共29個縣域,廣西縣域經濟綜合水平不穩定,無連續多年成為顯著的H-H區域的縣域,同一縣域出現2次為顯著H-H區域的僅4個,占29個熱點縣域的13.8%,由此可見廣西高發展的集聚區域非常不穩定;成為熱點顯著L-L區域9年總共20個縣域,同一縣域出現3次以上為顯著L-L區域的為2個,占20個縣域的10%,同一縣域出現2次以上為顯著L-L區域的為4個,占20個縣域的20%,可見,廣西發展落后的集聚區域也非常不穩定,這說明廣西縣域經濟很有活力,未出現缺乏發展活力的長期落后區域,廣西縣域經濟間此消彼長,從而造成了廣西縣域經濟差異的空間格局變化頻繁。
2.廣西縣域經濟熱點區域呈現點狀向組團片狀分布。顯著H-H和顯著L-L區域主要成在北部灣縣域、桂西資源富集區縣域和西江經濟帶中桂北的工業、旅游業大縣三大區域分布。而在三大區域內部,經濟熱點區域呈現出依然極不穩定的特點。在北部灣經濟區,2008年、2012年防城區、寧明縣是顯著H-H區域,2008年、2011年合浦縣是顯著L-L區域,呈點狀分布;在桂西資源富集區,2004年隆林縣、西林縣、田林縣和鳳山縣為顯著L-L區域,到2012年金城江區、宜州市、都安、大化、東蘭、鳳山、天峨、南丹和環江縣9個縣域成為了片狀分布的顯著L-L區域。而在西江經濟帶的桂北地區,顯著H-H熱點區域較為明顯、較為穩定,并呈組團擴大發展趨勢。
3.廣西“兩區一帶”經濟空間結構時空格局演化。對2004、2008、2012年,按綜合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值(經極差標準化后)平均值的0.5、1.0、1.5倍將87個單元分為經濟發達、次發達、欠發達、落后4種類型。
對2004、2008、2012年的廣西“兩區一帶”經濟空間結構(圖3)有以下兩大特征:(1)發達、次發達縣域從點狀向組團帶狀分布發展。廣西發達次發達縣域由東北,右江河谷,南部沿海三組團,向左右江河谷、南柳鐵路和南部條帶狀發展。(2)發達和落后類型縣域由少到多再到少發展,兩級分化有所下降,與變異系數計算結果相符。2004年發達類型縣域15個,次發達縣域23個,落后類型縣域17個;2008年發達類型縣域發展到9個,次發達縣域上升為31個,落后類型縣域發展到快速下降為8個,縣域經濟兩極分化有所縮?。坏?012年發達類型縣域為11個,次發達縣域36個,落后類型縣域為10個,縣域經濟兩級分化有所下降,縣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差距縮小,相同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在相鄰區域間集聚,與同期所計算的變異系數有所下降及空間相關指數呈上升趨勢基本相符。
三、結論與討論
通過計算廣西縣域經濟的變異系數和全局自相關系數,得到廣西縣域經濟差異的時空演變規律。通過廣西縣域經濟差異結果分析,結論如下:(1)廣西縣域經濟差異存在較大的波動,整體呈下降趨勢,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經濟關聯弱,但區域正相關集聚呈增強趨勢。(2)在廣西時空格局演變中,存在縣域經濟差異的空間格局變化頻繁和縣域經濟熱點區域呈現點狀向組團帶狀分布趨勢演變。(3)對廣西“兩區一帶”劃分為經濟發達、次發達、欠發達、落后4種類型分布區后,其空間格局演變特征與變異系數、空間相關系數計算結果相符。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受行政區域變更的影響時間尺度選擇依然偏短,結果僅反映了2004-2012年間廣西經濟空間格局的變化,長時間序列研究將更有利于把握廣西縣域經濟空間格局的演變方向和規律,廣西縣域經濟綜合指數的時空格局的驅動因子和影響因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注釋:
{1}王昱,肖紅姍.長三角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差異及其動態收斂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1,25(02),41~43
{2}覃成林.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
{3}姜雄飛,吳玉鳴.廣西縣域經濟增長的地區差異分析[J].改革與戰略,2006,03.
{4}熊薇,徐逸倫,王迎英.江蘇省縣域經濟差異時空演變[J].地理科學進展,2011,30(2):224~230
{5}周杜輝,李同昇,哈斯巴根等.陜西省縣域綜合發展水平空間分異及機理[J].地理科學進展,2011,24(1):205~214
{6}龐國錦,孟杰,馬如蘭等.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甘肅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空間差異研究[J].甘肅科技,2010,26(22):40~43
{7}肖越.關于縣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論證[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0,26(22):113~116
{8}徐建華.計量地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148.
{9}石晨曦,楊小熊,車良革.廣西縣域人均耕地空間格局演變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3,(01):65~68.
{10}吳浪.廣西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創新探討——基于產業結構角度[J].2009,18.
{11}羅慶,李小建,楊慧敏.中國縣域經濟空間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研究:1990年—2010年[J].經濟經緯,2014.
{12}周揚,李寧,吳文祥等,1982-2010年中國縣域經濟發展時空格局演變[J].地理科學進展,201401
(作者簡介:1.李錦波,廣西賀州市八步區經濟貿易局,工作人員,本科;2.劉紫珊,廣西賀州市八步區賀街鎮項目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本科;3.車良革,碩士研究生,廣西南寧五象新區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碩士研究生,區域經濟與規劃,通訊作者:車良革)(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