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0年以來,廣東與浙江兩省的經濟都取得了快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升級。但是,在近些年產業結構調整中,廣東省的三次產業構成落后于浙江省,兩省人均GDP也在逐漸拉大?;?001-2012年兩省的工業統計數據,從各行業結構的變化和三類產業所占的份額進行比較分析,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浙江省在工業結構調整中工業化推進的層次清晰,而廣東省工業結構調整中工業化推進的層次尚欠明晰;兩省正在從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后期推進的路徑是明確的。
關鍵詞:工業結構 三類產業 廣東省 浙江省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11-183-03
一、引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指出,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結構長期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產業結構調整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經濟轉型,為經濟增長培育新的增長動力是當務之急。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與浙江兩?。ê喎Q粵浙兩省或粵浙,下同)經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產業結構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例如,粵三次產業結構構成從1978年的29.8∶46.6∶23.6調整為2013年的4.9∶47.3∶47.8{1}。浙三次產業結構構成從1978年的38.1∶43.3∶18.6調整為2013年的4.8∶49.1∶46.1{2}。2000年以來,粵人均GDP與浙的差距逐漸拉大。如2000年和2013年,粵人均GDP分別為12736元和58540元,浙人均GDP分別為13415元和68462元,粵人均GDP分別比浙低679元和9922元。
在兩省的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在三個產業中所占比重仍然很高。2013年粵浙兩省第二產業產值構成分別為47.3{1}和49.1{2}。在第二產業中,工業是兩省經濟的“火車頭”,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如2012年,粵浙兩省工業在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88.6{3}和93.2{4}。因此選取兩省工業為研究對象,擬從各行業結構變化和三類產業所占份額,分析2001年以來兩省工業結構調整趨勢,作為案例可以為政府和企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制定政策和具體實施提供參考。
二、粵浙兩省工業結構變化的分析
1.粵浙兩省各行業結構的變化。利用《廣東統計年鑒》、《浙江統計年鑒》(2002-2013年)的資料整理成表1,分析粵浙兩省各行業結構的變化。
據表1可知,2001—2012年期間,各行業結構中,粵在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四個行業份額提高較多,分別上升了1.76、1.67、1.57和1.37個百分點;份額降低較多的行業是紡織服裝服飾業、其他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紡織業,分別下降了1.16、1.47、1.71和1.92個百分點。2001年,粵規模最大的四個行業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金屬制品業,所占份額分別為22.16%、9.88%、5.05%和4.87%,四個行業集中度為41.96%。2012年,規模最大的四個行業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所占份額分別為23.92%、10.07%、5.77%和5.25%,四個行業集中度為45.01%,比2001年提高了3.05個百分點,幾乎占到整個工業的一半。
在這一時期,浙份額提高較大的四個行業是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分別提高了2.93、2.78、2.46和2.00個百分點;份額下降較大的四個行業是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紡織業,分別下降了1.05、1.95、2.71和4.45個百分點。2001年,浙規模較大的四個行業為紡織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通用設備制造業,所占分別為13.61%、8.38%、6.41%和6.24%,四個行業集中度為34.64%。2012年,規模較大的四個行業為紡織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所占份額分別為9.16%、8.95%、8.36%和6.97%,四個行業集中度為33.44%,比2001年下降了1.2個百分點,占整個工業比重的近三分之一。
由以上分析可知,粵浙兩省在工業內部結構變化中存在以下不同:第一,兩省行業份額變化較大的行業存在較大差異,兩省各行業發展趨勢上存在不一致性;第二,兩省規模最大的四個行業差異比較明顯,在2001年和2012年,規模最大的四個行業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兩省四個行業集中度差距明顯。相同之處在于,2012年,隨著工業結構的變化,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都進入粵浙兩省規模較大的四個行業之中,兩省紡織業下降幅度在各行業變化中是最大的,這表明兩省工業結構變化呈現某種程度上的趨同性。
2.粵浙兩省工業結構演進趨勢。錢納里等(1986)將制造業分為三類:第一類產業為工業化初期代表產業,第二類產業為工業化中期代表產業,第三類產業為工業化后期代表產業{5}。
對于每類產業中所包含的代表行業,本文遵循了王貽志和陳江嵐(2005){6}、樊福卓(2008){7}的分析,第一類產業包括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第二類產業包括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第三類產業包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因此,工業結構演進趨勢意味著第一類產業在工業中所占份額的下降,以及第二、三類產業所占份額的增加。以下將采用這一分類標準來探討粵浙兩省工業結構演進趨勢,見表2。
首先,由表2可知,2001—2012年,粵第一類產業在工業中所占份額呈現先下降后平穩的趨勢,2001年為19.10%,2012年為14.28%,累計下降了4.82個百分點;第二類產業所占份額波動不明顯,大致在25%左右波動,基本保持在較為穩定的水平,這一期間,僅上升了0.09個百分點;第三類產業所占份額波動較大,2001年為42.25%,2005年上升到49.58%,然后又回落到2012年的44.85%,累計上升了2.6個百分點。
2001—2012年粵浙兩省的工業結構演進趨勢,見圖1和圖2。
從圖1可以看出,2001—2005年,粵第一類產業下降的速度比較快,2005年以后,下降速度非常緩慢,甚至略有上升趨勢;第二類產業走勢平穩;從圖2可以看出,第三類產業趨勢圖波動明顯。
根據以上分析及其變化趨勢圖可以得出,在這一時期,粵第一、三類產業發展的特征并不是非常清晰,第三類產業所占份額幾乎占到整個工業中的一半,第二類產業所占份額較為穩定,由此可以推斷出,粵工業化進程正處在工業化的一個復雜時期,三個階段相互交錯變化,但大體的趨勢仍是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后期推進。
其次,在這一時期,浙第一類產業在工業中所占份額下降非常顯著,從2001年的32.10%降至2012年的21.04%,下降了11.06個百分點;第二類產業所占份額呈現較大的上升趨勢,從2001年的28.81%上升到2012年的36.17%,上升了7.36個百分點;第三類產業所占份額基本保持在較為穩定的水平,2001年為27.68%,2012年為29.76%,上升了2.06個百分點。
由圖1和圖2可以看出,浙第一類產業趨勢圖保持在向右下方傾斜的趨勢;第二類產業趨勢圖一直向上揚;第三類產業發展較為平穩??梢姡闳惍a業發展特征比較顯著,第一類產業下降較大,第二類產業上升明顯,第三類產業穩中有升,三類產業協同發展。因此可知,浙工業化演進趨勢正同時向工業化中后期有序推進。
綜上所述,粵浙兩省在工業化發展的進程中相同之處在于:兩省第一類產業在工業中所占份額均出現下降趨勢。不同之處在于:第一,兩省第二類產業所占份額呈現不同的發展趨勢,粵第二類產業發展平穩,略有小幅波動,而浙第二類產業一直呈現上升趨勢;第二,兩省第三類產業呈現的特征也不相同,粵第三類產業所占份額隨著年份的不同波動較大,而浙第三類產業所占份額較為穩定且略有上升??梢姡阍诠I結構的調整中有顯著的規律,在工業化的推進中層次清晰,而粵工業結構調整的規律性并不明顯,層次尚欠明晰。這可能是導致兩省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出現差距的原因。
在對廣東與浙江工業結構調整的案例分析中,獲得的啟發是,兩省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各有自身特點,各自都以自身的客觀條件和經濟環境為出發點,推進自身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因此,地區之間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可以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攻克轉型的攻堅期和“深水區”。
三、基本結論與研究方向
在粵浙兩省的工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總趨勢與發達國家工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基本一致。盡管粵浙兩省工業結構的演進路徑具有一致性,但因兩省的資源稟賦和經濟環境的差別,工業結構的調整各自其特點。
粵浙兩省在工業內部結構調整過程中存在不同之處表現在,兩省行業份額變化較大的行業存在較大差異,兩省各行業發展趨勢上存在不一致性。兩省在工業內部結構調整過程中存在的相同點是,隨著工業結構的變化,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都進入粵浙兩省規模較大(下轉第186頁)(上接第184頁)的四個行業之中,而兩省的紡織業都在下降。
就三類產業的份額而言,兩省第一類產業在工業中所占份額均出現下降趨勢;第二類產業所占份額呈現不同的發展趨勢,粵第二類產業發展平穩并且有小幅波動,而浙第二類產業一直呈現上升趨勢;第三類產業呈現的特征不相同,粵第三類產業所占份額隨著年份的不同波動較大,而浙第三類產業所占份額較為穩定且略有上升。
這些可能是導致粵浙兩省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出現差距的原因。今后對于粵浙兩省工業結構調整的進一步研究,將主要分析是哪些因素導致兩省在工業內部結構調整中出現趨同和差異,而這些趨同和差異對產業結構調整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基金項目:廣東白云學院《粵浙產業結構演進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BYKY201223]
注釋:
{1}2013年粵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gb/201403/t20140305_139764.html
{2}2013年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zj.stats.gov.cn/tjgb/gmjjshfzgb/201402/t20140225_122163.html
{3}廣東統計年鑒(2002—2013年)[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4}浙江統計年鑒(2002—2013年)[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5}錢納里,等.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57-78
{6}王貽志,陳江嵐.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位、結構和趨勢[C].2005年長江三角洲發展報告——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6
{7}樊福卓.中國工業的結構變化與升級:1985—2005[J].統計研究,2008(7):19-25
(作者簡介:歐陽勤,廣東白云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講師,研究方向為經濟學、產業結構 廣東廣州 510450)(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