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寬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班級管理中教師能否全面地了解每一位學生,是班級管理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這里說的“全面地了解”是指不僅要了解學生守不守紀律、學習自覺不自覺等表面現象,還要深入了解使他們形成這種現狀的根源。只有這樣,才能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引導學生健康發展。
一、了解學生是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基礎
我曾和一位同學談心:
“你選擇來到中專學校,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老師,我在上初二以前成績挺好的。初二時,班里有同學多次約我逃課去玩,開始我去了,老師沒發現,家長也不知道,后來就養成了逃課的習慣。最后還是被老師、家長知道了,但那時候我的成績已經是麻繩串豆腐——提不起來了。他們都認為我不可救藥了,就不再管我……”
學生說話時一臉無助。我心中不由地感慨,如果這個孩子能早一點被理解、被關愛,那么他的人生可能會是另一種境況。由此,我更加感覺到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和每位學生推心置腹地溝通,幫他們走出陰霾,在陽光下成長是多么重要!
當我接到新班級時,并不急于制訂班規、班約,而是至少用一個月的時間去了解學生。這一個月里,我基本做到預備鈴響進班,了解學生的出勤情況;上課時間經常在教室外觀察,了解學生的上課情況;課外活動期間進班,了解學生自覺學習的情況及學生對班級衛生問題的認識程度,等等。我花大量時間找學生談心,以電子郵件、短信、書信等形式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通過一個月的努力,我對每一位學生的性格、脾氣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對班級的情況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基于此,在日后的班級管理中,我才能夠有的放矢地做好每項工作。
二、了解學生便于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班級管理制度
只有全面了解學生后,教師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班級管理制度。對于學生守紀律、愛學習的班級,在制定班規、班約時可以嚴格一些;對于學生較活躍的班級,在制定班規、班約時,應適當寬松一點,讓他們有逐步適應、提高的空間。總而言之,制定的班級管理制度要讓學生能夠從內心接受,能讓學生通過努力自覺遵守,這才是制定班級管理制度的最終目的。如果某班學生自覺性差,而制定的班規班約又相當嚴格,不僅會難以推行,而且會增加學生的抵觸情緒。所以,在多年的帶班實踐中,我總結出一條經驗:應該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提下,結合學校、班級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班級管理制度。
例如,針對普遍存在的遲到現象,我采用了分階段目標管理法,效果顯著。大致過程是這樣的:
第一階段,我鄭重地告訴學生:“以前的壞習慣,短時間內不易改掉,老師理解你們,所以第一個目標相對容易:每人從現在起一個月內可以遲到五次,第二個月可以遲到三次,以后每月可以遲到兩次。”宣布了這條班規以后,學生都以為這個要求不高,容易做到,其實不然。為督促學生,我每天都提前一個小時到校,察看學生遲到情況。出乎預料的是,遲到的人寥寥無幾。
有了良好的開端,學生們在第一個月的實踐中發現自己可以做得很好,并開始對自己充滿信心。我趁熱打鐵,制定出第二階段的分目標:首先,預備鈴一響,學生要以最快速度進教室,以最快速度安靜下來。第二個月每人遲到不超過三次,上課不準交頭接耳,被老師警告不允許超過兩次。結果學生又做到了,班里違紀情況明顯減少。
層層推進的目標管理,讓學生感覺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這樣,他們就有信心去嘗試,在嘗試中體驗到成功帶給他們的喜悅,自信心隨之增強,這使他們更樂意嘗試下一個階段的新目標,最終實現班級管理的良性循環。
三、了解學生能更好地解決班級中存在的特殊問題
經常會聽到有些班主任或老師反映這樣的問題:某某學生,老師的話根本不聽,還總想和老師頂撞。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同樣采取先了解、再解決的辦法,努力走進學生的內心,找到問題的癥結,然后再對癥下藥,再頑固的學生也會有被感化的一天。
曾有一個令我頭疼的學生,剛入學時,經常遲到、曠課,甚至無理取鬧。為了教育他,我多次與他談話,效果都不明顯,無奈之下電話與其家長溝通(事先沒征求該生意見),結果他的父母未征求我的意見就直接來到學校,結果適得其反,學生看到父母到校,反應過激,父母也拿他沒辦法。我反復琢磨對于這名學生該如何教育,后來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他違紀情況詳細列了五點,把他家長來學校一事在信中作了解釋,最后總結了他的問題:作為學生你不夠尊重老師; 作為朋友你不夠講義氣;作為兒子你不夠孝敬父母。最后我特意寫道:老師希望你回心轉意,你用任何方式回答我都行。令人意外的是,他中午就找到我,眼中噙著淚說:“老師我錯了,您費心了,沒有老師這么尊重過我,以后我一定不違反紀律!”更難能可貴的是,有一次,這名學生無意間損壞了教室的玻璃,他主動找到我說明情況并自覺賠償。
之所以會出現以上這種積極的變化,是因為教師和學生能夠以誠相待。作為學生的老師和朋友,我走進了他的內心,設身處地地理解他。我的這封信,讓他感受到了真正的關心,喚醒了他心中最柔軟的感動。由此可見,深入了解學生,是做好學生工作的關鍵。
四、了解學生能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現在學生受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影響,有時表現得很成人化,有時又顯得較為幼稚。面對這樣的學生,尤其是家庭環境比較復雜的學生,我們就更要做細致的了解,在充分了解情況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的教育。
我們班有一名同學,父母感情不好,他很想獨立地處理好這個問題,以顯示其成熟。然而問題不是那樣簡單,他想得到父母的關心,可父母忙于自己的事務,無暇顧及他,他覺得受到冷落,心中苦悶。所以,他在學校無心上課,放學后偷偷去網吧,父母對此渾然不知。掌握這個情況后,我從多方面入手,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我發現,這名學生也有優點,那就是面對錯誤,勇于承認。我決定從他去網吧入手,我每天留心他的一舉一動,終于掌握到他去網吧的證據。第二天,我找他談了好久,通過我們相互溝通了解到,他對父母、家庭,對自己的未來,都有較清醒的認識,最后他保證,不管發生什么事都要做正派的人。他懂得了去尊重別人,也改變了自己。
教育工作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要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必須堅持先了解學生,把了解學生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總之,了解學生是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關鍵,它不僅是班級工作的基礎,也是制定班級管理制度、解決班級特殊問題的前提,是幫助學生制訂目標、塑造學生完善人格的關鍵。
(責編 ?李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