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梁 劉海歡
王文忠是一個明星村官。在他的身上,有著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抗震救災模范等多重光環,然而,在王文忠看來,讓他最看重,也是最踏實的身份,是河北省棗強縣大營鎮芍藥村黨支部書記,這個最基層的村官。
在王文忠的身上,還留著成功商人的影子。王文忠在北京雅寶路上擁有6家門店、經營著6個皮草品牌、固定資產超億元,卻于2007年毅然回到自己的家鄉擔任村支書。多年的經商,讓王文忠有了更多帶領芍藥村村民致富的點子。事實也證明了,王文忠做到了帶鄉親父老脫貧致富。
對于發展規模農業、京津冀協同發展給農村帶來的機遇、農村教育等有關基層農村建設問題,王文忠有不少自己的好建議。
破解土地流轉三難題
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四化同步”的基礎和保障,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是當前需要解決的一大課題,也是一大難題。

做好農村土地流轉已成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
王文忠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性工作應該是,在保障農民增收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轉,完善土地流轉的長效機制,解決人地矛盾、分配機制等突出問題,重點解決“人多地少和人少地多”的矛盾。對當下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王文忠說:“比較突出的是三個:流轉形式單一;流轉費用偏低;流轉管理欠缺。”
那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王文忠在細心調研后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一是建立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將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納入社會管理網格化體系,建成縣鄉村戶四級網絡,與縣政務大廳、鄉鎮便民服務中心結合,建立縣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窗口、鄉級農村土地流轉交易窗口、行政村土地流轉服務站,確定農村會計人員為本村土地流轉服務站負責人。
二是建立土地流轉獎懲制度。對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一定數額以上的;用于發展農村主導產業、特色農業的農戶;土地流轉期限在一定年限以上的農戶;自發以土地入股形式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農戶;對一次性接收農民流轉土地的農業龍頭企業進行適度獎勵,鼓勵通過土地流轉試行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對違反國家政策擾亂農村土地市場秩序的,對截留農村土地流轉費用的,對擅自改變農村土地性質的,對違反規定轉包、再次轉包等現象要嚴格查處,給予一定處罰,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工作。
三特別提出的是:凡是流轉農民耕地時間較長、面積較大的,農業企業除了按時給予農民土地出讓金外,企業要拿出全部收益20%~30%給農民分紅。因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最終目的,是讓農民致富增收,在固定土地流轉金的現實情況下,農民永遠富不了,并且流轉土地呈現無序化狀態,國家的惠農政策和扶持資金,要讓農業企業和農民共享,才符合改革發展紅利惠及廣大人民,讓更多農民享受農村改革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收益,這樣的流轉方式才是合理有序流轉,才符合廣大農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
四是試行土地流轉浮動價格。針對農村土地價格與市場價格嚴重不符的現狀,建議國土部門與農業部門結合,對全國土地流轉價格進行摸底,并根據土地大小、地質成分、地理位置等要素,提供農村土地流轉價格區間參考,允許其價格在區間范圍內浮動,但應該允許農民對價格提出意見,并鼓勵議價。確保在農業穩定發展的基礎上,讓農民增收,進而為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打好基礎,提供保障。
“企業家村官”計劃
作為河北基層農村的村官,王文忠也是緊緊盯住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這一重大利好,而他認為,資源和發展成果的共享固然重要,更應該被重視的是人才的有效流動,而他提出的“企業家村官”計劃也正是跟區域化協調發展相匹配。
王文忠認為,實現京津冀一體化,對農村而言是一個千載難得的發展機遇,從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城市化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業科技創新等諸多方面一定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芍藥村地處河北東南部,便利的交通環境、充足的土地資源和歷史悠久的特色裘皮產業優勢,為我們的大發展、快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們也會乘勢而上、順勢而為。”王文忠說。
在王文忠的帶領下,芍藥村從一個上訪村、貧困村蛻變成文明村、小康村。幾年的親身實踐,使王文忠意識到,這不是一個村、一個人的事。“企業家村官”,如果作為一種經驗推廣開來,會對新農村建設起到積極作用。于是,他連續兩年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建議,認為應該積極鼓勵在外創業有成的企業家,回到家鄉擔任村支書或村主任,參與新農村建設,并希望在全國實施“企業家村官計劃”。在他看來,“企業家村官”的優勢在于:一是“有根”,他們都是土生土長,雖然出去創業,畢竟都是“叔叔、大爺們看著長大的”;二是有經濟基礎,對村里來說只有奉獻,不會貪圖那“仨瓜倆棗”的利益,在村中可以沒有利益關系;三是有知識、見識廣,營銷經驗、管理經驗豐富;四是有責任感和濃厚的報答鄉里情結。
農村教育先保農村教師
發展現代農業,帶領農村脫貧,在王文忠眼里,這都是現下一個合格村官的基本要求,鞏固好農村教育這塊“陣地”,則是未來農村發展的根本。
王文忠表示,當下農村教育面臨的難題不少,包括小學教育向城鎮聚集,初中教育輟學率提高,職業教育難以覆蓋農民,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勻;針對農村教育的師資、教材、場所、資金等都比較短缺;一些地方雖然建立了鄉鎮文化站,但是,專業技術人員配備不齊,有資源閑置和浪費的現象等。造成以上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套常規性的、全面覆蓋的、綜合的后續教育機制。
在王文忠看來,提高農村教師待遇、解除他們生活上的窘迫狀況,鼓勵和培養本地優秀教師長期在家鄉任教,穩定農村學校教師隊伍,才能更好推進農村義務教育。
王文忠認為,多年來,在“以縣為主”的經費保障機制下,基層教師的待遇差距很大。應核定義務教育階段農村教師基本工薪標準。以省級財政統籌為基準,建立“以省為主”的經費保障制度,財政單列農村教師的津貼支出。進一步明確津補貼政策的實施范圍、實施對象、發放標準、類別與分檔、經費來源與保障等實施細則,完善農村教師津補貼政策的實施細則和相關配套措施。
解決好農村教師住房問題,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王文忠呼吁由政府建設具有公寓性質的教師住校周轉房和公寓房,集中建設教師住宅區,并給予盡可能的優惠政策,還可考慮為農村教師建設一定數量的廉租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