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武昌理工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23)
淺析閹人歌手與京劇男旦的異同
張艷
(武昌理工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23)
本文對閹人歌手與京劇男旦的發展與音樂特點進行了研究,他們都曾在各自的歷史舞臺上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大放異彩的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留下的豐富與寶貴的精神值得我們去了解與學習。
閹人歌手;中國京劇;男旦;唱法
在十六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初期的歐洲,一類被稱為Castrato的歌者備受宗教人士、貴族等上流社會的追捧。Castrato因其手術造就的獨特的音域、音色,歌聲接近女音、童音。Castrato被譯為閹人歌手或者閹伶。與世界各地的伶人一樣,閹人歌手代表了歐洲中世紀之后到現代社會之前近三百年的歷史時期,社會對音樂的審美取向。Castrato也成功造就了美聲唱法的“黃金時代”。①
不同于中世紀為唱詩班譜寫的樂曲,文藝復興之后的樂曲,加入了更多的上方聲部的旋律,往往使得整個樂章顯得華麗、流暢、富有感染力,而空靈、自由、希望、激情等情感的表達往往需要上方聲部的旋律或者歌者表現出來。
1586年,圣保羅教皇發布了《哥林多書》,書中將女性在教堂里唱詩的權利完全剝奪,甚至講話都不被允許,但教堂內的唱詩活動是必須的,負責教會的僧侶和貴族們于是考慮用誰來替代女高音演唱高聲部的樂章。開始,他們寄希望于男童,因為除過女性只有他們能夠演唱纖細的音色,但由于男童音域不夠寬廣高亢以及由訓練完成到變聲期之間的這段時間過短,教會便嘗試通過手術延長男童保持這種音色的時間。十六世紀末,這種無視人權而為宗教服務,培養閹人歌手的行徑慢慢流傳開來。②
男旦,則是中國京劇中最特殊的“行當”,他們出生在禁止女性演員涉足舞臺的時代。因而,舞臺上出演的所有女性的人生故事只能讓男性來裝扮。男旦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女性歧視的畸形產物,自唐設梨園以來,中國古代的女性就很少登上梨園舞臺,元、明及清朝前期,戲曲中的女性角色清一色由男旦扮演。
在整個京劇輝煌期中,男旦都處于優越的地位。直到1930年由民間選舉產生了頗有影響力的坤伶“四大皇后”之后,他們的地位才算受到了真正的挑戰。③
(一)相同之處
閹人歌手和京劇男旦都有過輝煌時期,并在各自領域發揮過重要作用。同時兩種唱法都是以假聲為主的演唱。Castrato的胸腹呼吸、真假嗓、“頭聲”等花腔唱法使他們的歌聲兼具女高音的華麗高亢和男中音的沉穩迷人,閹人歌手能在音色之間自如切換,并能讓每種音色、聲部都具有廣闊的音域及抓住聽眾耳朵和靈魂的迷人張力。閹人歌手的花腔可以說是美聲唱法的前身,美聲唱法在歌唱時降低喉嚨位置,調動全身機能,力求氣息、聲區的表現都達到完美,而產生一種空靈、圓潤、舒緩同時又富有金屬質感的音質。④
(二)不同之處
1.閹人歌手要接受閹割手術,這是一種殘酷的人身傷害。在那個醫術水平低下、醫療事故層出不窮的年代,被手術的孩子往往要冒著生命的危險。京劇男旦相對來說就幸運得多了,他們不像閹人歌手那樣要接受殘忍的手術,而只需挑選音色、樂感俱佳的孩子從小訓練即可。
2.在表演程式與演唱方法上,二者也存在極大的不同。
(1)用氣的不同。中國京劇講用丹田之氣,美聲講橫膈膜呼吸,在運用上卻有很大的不同,京劇在用氣上強調深而不僵,活而不淺;而美聲唱法氣息變化少,容易保持在深的位置⑤,在嗓音的自然音域中,只需要用少量的聲帶張力和最少量的氣息來發出每一個音。
(2)共鳴的側重點不一樣。京劇唱法比美聲唱法更注重頭腔共鳴,中國京劇唱法的共鳴運用與行當和流派有關,各個共鳴有不同的音色,如四大名旦中的程硯秋,從聲音上說,他的演唱全部運用“立音”,即讓聲音豎立起來,而從不使用橫嗓。這種發音要求上下通暢,運用獨特的呼吸方式,讓聲音沉穩有力不失圓潤,更便于自如地運轉。其低音渾厚深沉,高音用“腦后音”,能將音量控制在極弱或極強的范圍內,在京劇旦角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同時技巧的難度也較大。
(3)演唱方法。京劇唱腔的音調雖相對固定,但演員可在此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嗓音條件、個性特點深度加工,使之成為適宜自身發揮、極具個性魅力的唱腔流派。而閹人歌手往往是唱教堂之中贊美神和神之子的歌曲,不能有過多的情感,因而演唱技巧只能是基于原本曲譜的炫技。
(4)吐字和音調的關系。京劇對吐字要求極高,要求吐字清晰,講究“嘴皮子”工夫,依字行腔。美聲在歌唱時,著重神、形都達到一個穩定松弛的狀態以保證腔體的狀態,歌唱時在腔中念字,字隨音滑出喉、口。
注釋:
①彭富端.閹人歌手與男聲歌唱訓練[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6,08(4).
②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4.60.
③黃嫦.淺議閹人歌手與京劇男旦[J].戲劇研究,2005(05).
④[意]P.M馬臘費奧迪.卡魯索的發聲方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⑤王金寶.中國京劇唱法與西洋歌劇唱法的比較研究[J].藝術教育,2005,(01):65.
J603
A
1007-0125(2015)03-00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