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偉
(河北省歌舞劇院演藝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民族打擊樂重奏藝術特色之管窺
王偉偉
(河北省歌舞劇院演藝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我國的民族音樂一直是我國音樂藝術中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而打擊樂作為我國民族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有極強的地域性與民俗性,節奏多變,對于樂器的使用也要求頗高。在民族打擊樂的重奏藝術中,由于我國不同地域的環境不同,以及經過長年的熏陶與演變,民族打擊樂的音樂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本文針對民族打擊樂重奏的藝術特色進行了探討。
打擊樂;重奏;藝術特色
民族打擊樂是一種綜合性的音樂藝術,已經擁有六千余年的悠久歷史。見證著華夏民族幾千年來跌宕起伏、一路發展到今天的美好生活的辛酸歷程。我國民族打擊樂通常以“嚴謹”的音樂風格著稱,在國際音樂的舞臺上一直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民族打擊樂重奏藝術具有很多藝術特色,其中最鮮明的是地域的民俗特色、形象活躍的肢體動作。下面針對民族打擊樂重奏藝術的以上兩種特色進行了簡要的探討。
例如著名的打擊樂重奏經典作品《滾核桃》,是依據我國中原地帶山西省新絳縣附近的汾河流域一帶的地域風俗文化特點,經過時間的洗禮,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一次又一次的改編,最終形成的廣為流傳的民族打擊樂重奏經典曲目。《滾核桃》主要以我國漢族民間的多種鑼鼓樂器作為打擊樂器,外加少部分其他類樂器,將我國民族打擊樂重奏藝術所具有的獨特的、鮮明的藝術表演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另外,《滾核桃》在音樂主題、樂器合奏、表現形式以及作曲背景等諸多方面都十分精細地進行研究與編寫,利用故事再現以及主題展開的形式將以上幾個方面均完美地塑造出來。民族打擊樂重奏藝術的演奏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其演奏方式的選取多根據地域的風俗特色進行改變。例如,在《滾核桃》中,其演奏方式便是根據陜西地區的地域特色,選擇采用了漸變的傳遞時演奏方式,曲目中涉及到的樂器由少至多,曲目的整體進展速度由慢至快,曲風由緩慢到急促。
另外,演員們在演奏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采用一些沒有規律的擊打方式,使曲目的整體風格更加多樣化,增加表演的新穎性?!稘L核桃》的整體曲子并不冗長,長度適中,表現精準、干練,所表達的思想相對來說比較通俗易懂,曲子的內容所表現的是當地生活中的日常行為,曲子的形成來源于生活,其表達的思想與情感卻高于生活,利用精心編制的曲子與凸顯細節的表演,輕而易舉地將山西新絳縣的村民們在豐收的秋季采摘核桃、將核桃鋪在房頂進行晾曬的生活常態生動地表現出來。目前,經典曲目《滾核桃》仍然可以在很多大型的舞臺上看到,表演與音樂中鮮明表達或暗里隱含的濃郁的山西部分地區的地域特色,能夠讓觀眾們深刻地體會山西新絳的地域特色。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地的經濟合作逐漸加深,與此同時,文化與藝術的融合也越來越深入。改革開放以來,在音樂藝術方面的中外交流進步迅速,我國的音樂作品與西方的音樂作品相結合,音樂的思維方式也越來越接近。在西方的打擊樂重奏藝術中,其肢體語言的展示具有極強的特色,這一特點也逐漸地被我國的音樂學家與民眾們所接受,在我國的民族打擊樂重奏中,其肢體動作的攝入與發展又進入了一個高峰時期。實際上,在我國古代的宮廷、宴會、禮儀、壽堂、婚嫁等等場合,民族打擊樂重奏曲目作為必不可少的音樂形式之一,就已經表現出獨具特色的肢體動作。肢體動作與音樂的合理、巧妙配合,使人們不僅在聽覺上能夠得到美好的享受,在視覺上也同樣能夠擁有良好的、與音樂相搭配的欣賞美的機會。在一個完美的音樂作品中,音樂與肢體動作的精良搭配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國唐代著名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詩作《胡旋女》中,“回雪飄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便已利用詩歌的方式,從側面將音樂與舞蹈(肢體動作)的巧妙配合對于音樂整體的重要性鮮明地體現出來。與此同時,民族打擊樂重奏藝術具有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鮮明的場景化。民族打擊樂重奏藝術的現場演出場景大多比較鮮明顯著、簡單易懂,對于場景的布置與鋪墊十分詳細、形象,將美妙的音樂場景與同音樂相關的肢體動作進行結合,為音樂曲子的主體進行烘托與突出。為我國民族打擊樂重奏藝術帶來了很重要的積極作用。
在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中,打擊樂重奏藝術一直是引領其他多種音樂的主體音樂。近年來,隨著其變幻莫測的曲風與多種多樣的韻律相結合,民族打擊樂重奏藝術越來越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與喜愛。本文以民族打擊樂的知識與形式為基礎,對我國的民族打擊樂重奏演繹方式的藝術特點進行了分析。
[1]白揚洪.匠心獨具非同凡響——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打擊樂重奏作品和演奏比賽后記[J].音樂探索,2011,(36):10-11.
[2]婁文利.李飚的打擊樂世界《從巴洛克到探戈》[J].人民音樂(評論版),2013,(18):13-14.
[3]易大鑫.民族打擊樂重奏藝術特色的探討[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04):22-23.
J647.5
A
1007-0125(2015)03-0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