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文彬
(樂山師范學院 四川 樂山 614004)
淺析巴山民歌的風格特點
蒲文彬
(樂山師范學院 四川 樂山 614004)
巴山民歌是產生于大巴山(四川、陜西、湖北三省邊境處綿延千里的山脈)的民族歌曲。自古以來這些地區文化積淀厚重,產生了許多著名的民間古歌。本文通過對巴山民歌的風格特點進行深層次的研究與探討,讓更多愛好音樂的人了解巴山民歌,同時增進人們對巴山民歌的認知。
巴山;民歌;風格特點
每一種地域性民歌的產生都與其自然和人文背景密不可分。“古代巴國地域東到重慶奉節,西至四川宜賓,北到陜西漢中,南至渝、鄂、湘、黔交界地段”。巴山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光照條件好。雖說自然資源豐富,但地勢不平,交通不是很便利。所以巴山的經濟主要以農作物為主,巴山文化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農耕文化。像巴山民歌這種民間口頭唱詞更是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學精品,這種“下里巴人”式的文學同樣可與“陽春白雪”媲美,兩者各有千秋。
巴山民歌種類眾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主要有:“號子、“情歌”、“背二歌”等。
(一)“號子”
打石號子:(嘿佐,嘿佐,嘿佐,嘿佐)對面那個幺妹啥,你看過來喲。石匠那個號子啥,響遍了幾道彎喲呵。千斤重的鐵錘,舉上了天喲呵。辛勤的汗水,匯成了幸福的泉喲。
打夯號子:嘿呀夯,喂夯來,一我的拉,起的(di)個來了(liao)。
“號子”富有節奏感,唱的時候嗓門嘹亮,氣勢宏大。在勞動的過程中,人們為了齊心協力按時完成規定的任務,就用“號子”這種形式來相互鼓舞。號子歌詞多用襯詞“耶、嘿、咳、咗、喂、呀”為常用嘆詞。意思簡單,選詞樸實,卻給人妙不可言的意境,讓人驚嘆。
(二)“情歌”
初次相見的戀歌:
男:星星沒有月亮亮,哥兒沒有妹漂亮。賢妹若是不嫌棄,我愿做星星伴月亮。
女:月兒彎彎照高樓,哥是燈盞妹是油。哥哥若愿添捻子,妹也有心來上油。
巴中平昌縣民間文藝家唐思孝花了十年的時間來收集整理巴山情歌,將巴山情歌根據歌唱內容、歌唱階段劃分為初戀歌、慕情歌、探情歌、盤歌、對歌、望郎歌、問郎歌、夸郎歌、采花歌、熱戀歌、誓情歌、相思歌、苦情歌、怨情歌、反情歌、勸郎歌、送郎歌、婚禮歌等十八種,由此可見巴山情歌之豐富。巴山情歌男女對唱是一種常見的形式,在唱歌的過程中有很多方言口語夾雜其中,口語化很強,用詞雖日常生活化,但卻情真意切。
(三)“背二歌”
“背二歌”是巴山地區客觀環境孕育出來的民歌。山區交通不便利,貨物都需要腳夫背出山外,或用馬匹托運。人們稱這些背運東西的勞動者“背二哥”。這些“背二哥”全靠力氣吃飯,在背運途中唱歌謠釋放疲憊,所以就有了蕩氣回腸的“背二歌”。巴山“背二歌”作為一種獨立的歌體,歌詞真實地描述記載著巴山人民艱苦樸素的生活景象。
(一)巴山民歌的歌詞語言特征
巴山民歌的歌詞素材都來自于人民的生活,簡練質樸,富有無限的趣味。這些歌謠不過分修飾,不矯揉造作,通俗上口,又有很深的意境,形象生動、樸實精煉、活潑。例如:(我)看見賢妹就想唱,心兒趴在肝兒上。心想扯個攔河網,魚兒沒在灘口上。這是巴山民歌最典型的歌詞結構形式:七言格律,采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且一、二、四句押韻。巴山民歌注重日常生活中語氣襯詞和唱詞的結合,唱誦時每一句結尾拖出裝飾音,唱出單字并注意聲調的變化,這些處理使得歌曲蘊涵著濃郁的民族風味。
(二)巴山民歌的唱腔特點
巴山民歌是大巴山勞動人民用來抒發內心感情的一種民歌體裁,它是勞動人民創作、傳唱并使之流傳的歌曲,它的地方特色、特別是曲調的原汁原味更是民歌特色的重要保證。保持富有特色的巴山民歌的唱腔是保持巴山民歌風格的重要保證。當地的民歌手在演唱巴山民歌的過程中行腔豐富,一般按其音樂風格和演唱音域特點可分為:高腔、平腔、滑音、唱腔、甩腔。
(三)巴山民歌的曲調特點
巴山民歌旋律流暢、曲式結構多樣。總的來說,巴山民歌的結構藝術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羽調式和五聲徵調式是巴山民歌的主要調式,宮、角、商調式居中,六聲和七聲調式最少。很大一部分的勞動號子和山歌都是五聲徵調式,歌聲嘹亮高亢。“它的一般的色彩性樂匯為‘532231’或者是‘321165’,旋律音列為‘32165’。這也是巴山民歌中大調式的聲韻旋律線,其特點是樸實、明快……”羽調式中出現最多的是一些凄美的情歌和表現勞動辛苦的憂傷歌謠。“巴山背二歌”的曲調是民族五聲調式中的徴調式,其曲式結構為上下兩個樂句的單段體,其唱腔高亢悠揚。背二歌的曲調和節奏一般都很規整,旋律簡單并重復使用,具有說唱性。
J642.22
A
1007-0125(2015)03-0093-01
蒲文彬(1993-),男,四川瀘州人,本科(在讀),單位:樂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