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浩
(綏化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黑龍江 綏化 152061)
《喪鐘為誰而鳴》人物形象探析
陳浩
(綏化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黑龍江 綏化 152061)
《喪鐘為誰而鳴》是世界聞名的小說家海明威創作的長篇小說。該小說屬于戰爭題材,它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是海明威眾多早期作品中最具思想性的作品之一。小說的時間跨度僅為三天,地點也僅限于一個山谷,故事本身卻充滿張力,作品中的人物,無論他們面臨的是死神還是什么樣常人不可忍的苦難,他們都不曾失人的尊嚴,即使知道必死的命運,也表現出臨危時的優雅風度。
海明威;《喪鐘為誰而鳴》;英雄主義
《喪鐘為誰而鳴》是海明威以反法西斯戰爭為創作題材的小說,其故事背景是西班牙內戰。小說的主人公羅伯特·喬丹來自于美國,他是蒙大拿大學的西班牙語教師。加入了國際縱隊后,他被派遣去執行一次炸橋任務,然后與西班牙政府軍配合,進行大反擊。安塞爾莫老人是西班牙游擊隊中的老兵,在他的帶領下,喬丹終于越過了叛軍的封鎖線,與游擊隊隊長巴勃羅取得了聯系,尋求支援。由于巴勃羅擔心完成炸橋后他們無法在山區生存下去,所以并不與喬丹合作。在最后緊要關頭,巴勃羅偷走了喬丹的引爆器材。然而巴勃羅的妻子皮拉爾卻是堅定的共和派,在她以及其他有機隊員的配合下,喬丹最終成功將橋炸毀。但是最終喬丹以及安塞爾莫都不幸犧牲。由于走漏風聲,這次政府軍的反擊也因為敵方早有準備而失敗。
《喪鐘為誰而鳴》的整個故事情節都體現出一種英雄主義精神,這也體現出海明威對這部小說的創作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小說中,主人公羅伯特·喬丹為民主主義事業奮斗的一面是通過各種細節描寫展示給讀者的,但是在文章中最開始時就暗示了這場事業必定會以失敗而結局,這也給英雄人物蒙上了一層悲劇色彩,喬丹的硬漢形象也因此更加深入人心,他與悲劇命運的抗爭也恰恰體現了他頑強、不服輸的精神。客觀來講,作品中的人物已經擺脫了對人生的迷茫,在極度困難甚至死亡的考驗面前顯示出無畏、無私的個人英雄主義氣概。
小說的核心主人公是美國青年羅伯特·喬丹,他在大學里教授西班牙語,對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喬丹之所以一生都在為共和事業奮斗,也是受到了曾祖父思想的深遠影響。喬丹在西班牙學習考察時,那里的內戰爆發使他毫不猶豫地參戰,在敵后搞爆破活動。當重要的大反攻到來之際,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擊隊聯系,完成炸大橋任務。這次任務困難重重,但是喬丹并沒有因此而退縮,而是主動領取任務,勇敢深入敵后去執行任務。他爭取到了游擊隊的靈魂人物皮拉爾和大多數隊員的擁護,孤立了已喪失斗志的隊長巴勃羅,并在人員的安排布置方面展現出領導才干。在戰火紛飛中,他和遭受過敵人侮辱的瑪麗亞墜入愛河,用自己的誠摯抹平了瑪麗亞心靈的創傷。羅伯特在兒女情愛與職責的沖突中經受了考驗,在生與死的抉擇中體現出人性的光輝。他的人格在這三天中不斷升華。最后任務完成了,在撤退途中,羅伯特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別人,自己卻被炮彈炸斷了大腿,毅然獨自留下阻擊敵人。結果是悲劇的,喬丹最終犧牲了,但是他卻證明了自己對理想事業的追求。他在戰爭中所表現出的無畏無懼的精神,正是一種英雄主義氣概。
小說刻畫的喬丹這一英雄人物集中了所有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他是一個清醒者。與小說中的其他人物相比,喬丹最成熟、理智、冷靜。除了華金和瑪麗亞之外,喬丹在所有戰士中年紀最小,但是他卻擁有與他的年齡不匹配的豐富經歷,年輕卻不幼稚,在處理問題時,喬丹體現出的是一種成熟和機智。當安塞爾莫將喬丹帶入到游擊隊后,喬丹立刻覺察到在游擊隊中存在著較大的危險,尤其是在巴勃羅身上,有一種敵對的情緒。于是他想盡一切辦法與游擊隊長巴勃羅改善關系,甚至去恭維巴勃羅,沒有顧及如此做是違背自己意愿的。作為一名指揮員,喬丹最信任的人物是安塞爾莫老人,并時時刻刻地對他進行思想滲透。此時的安塞爾莫與喬丹之間不僅僅是戰士與指揮員的關系,更是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初入山洞隱藏的那個晚上,游擊隊全體成員包括隊長巴勃羅針對炸橋任務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喬丹認為,自己并不屬于游擊隊的成員,所以沒有資格參與到辯論中,但是他卻應當成為這場辯論中的關鍵人物。作為一個旁觀者,他靈活應對,抓住形勢。因此得到巴勃羅的妻子皮拉爾的贊許。
當然,喬丹這一人物形象也存在不完美的地方,存在自身的缺陷,也有自己的困惑與迷惘。從整體上看,他追求愛情,愿意與愛人共度一生,同時他又不怕死,勇敢反對法西斯主義,為了共和事業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所以,喬丹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表面上看游擊隊的領導者是巴勃羅,實際上皮拉爾才是游擊隊的靈魂人物。在內戰爆發之初,皮拉爾和游擊隊長巴勃羅一起攻打民團,在將法西斯分子清除完之后便回到山中繼續領導游擊隊。喬丹奉命到敵軍后炸橋,游擊隊長巴勃羅非常了解這次任務的危險性,所以極力反對喬丹實施炸橋計劃,并且偷走了喬丹炸橋的器械。但是此時皮拉爾卻非常支持喬丹的炸橋行動,主動配合喬丹的炸橋策略,并且聯合其他游擊隊
員配合喬丹完成了炸橋任務。此時,皮拉爾已經取代了巴勃羅游擊隊長的職務,成為了游擊隊的真正領導人。皮拉爾與安塞爾莫老人不同,她屬于女巫式的人物,宿命在她的身上有著極強的體現。但是她也是一名敢于直面死亡的英雄,一個真正的反法斯西戰士,英雄主義氣概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小說中,皮拉爾對巴勃羅的勇敢引以為傲。因為崇尚勇士,所以皮拉爾深愛著菲尼托,這種愛就好像她曾經深愛著巴勃羅一樣,愛著他身上所散發出的英雄氣概。在海明威筆下,菲尼托被塑造成一個斗牛士,雖然體弱多病、個子不高,但是這卻襯托出菲尼托的英雄特質。皮拉爾無法忘懷菲尼托,而且她也不允許任何人攻擊或者抗議菲尼托。這種深深的愛慕之情正是體現出她對勇士品格以及英雄精神的無限向往。所以她的角色并不只是一個符號化的女巫,同時還是一個反法西斯戰士,一個真正的革命者。當喬丹與皮拉爾第一次相遇時,皮拉爾通過看手相從中預測到喬丹必死的結局,小說的結局順應了這一預測。完成炸橋的任務后,意外受傷的喬丹躺在地上,靜靜地等待著死亡的來臨。喬丹的死仿佛一個巨大的圓圈終于完成,似乎也是刻意使皮拉爾的預測應驗。或許皮拉爾看到了喬丹最終的命運,也看到了游擊隊最終的失敗,但是她的預言與巴勃羅的判斷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巴勃羅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當得知炸橋的具體計劃和目的后,他通過經驗判斷出炸橋最終的結果。但是皮拉爾并非如此,她沒有作戰經驗,也并非軍事專家,僅僅是依靠自己的感覺判斷出喬丹最終的命運。雖然在皮拉爾身上蘊含著非常濃厚的女巫文化氣息,但是她的內心卻存在著一股“硬漢”式的勇敢,因此她是一個完全的英雄。通過仔細分析皮拉爾我們可以發現,之所以她能夠與巴勃羅在一起,完全是因為她被巴勃羅那種英雄氣息所吸引,所以我們在小說中看到她常常提起巴勃羅曾經有過的英雄光輝的一面,并且引以為豪。
海明威認為,英雄最高價值的體現應當是追求真善美,追求勇敢和頑強。在他筆下,這些具有英雄特質的硬漢們并不是完人,甚至他們的最終結局多是失意的:或者事業沒有成功,或者事業成功卻失去了生命,可是他們都有著共同的性格特征:果敢剛強、勇毅正直,面對痛苦和死亡有著大無畏的態度,他們往往都面對著嚴酷的現實,內心的焦慮與外部的沖突讓他們倍受煎熬,但無論他們面臨的是死神還是什么樣常人不可忍的苦難,他們都不曾失人的尊嚴,即使知道必死的命運,也表現出臨危時的優雅風度。《喪鐘為誰而鳴》的主人公喬丹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人物。他在西班牙內戰中的斗爭經歷就是一個追求理想、追求真善美的過程。我們在喬丹身上可以看到為了理想而頑強追求的精神。
I042
A
1007-0125(2015)03-0219-02
陳 浩(1995-),男,黑龍江綏化人,綏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美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