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劉 勇
(1.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寧南縣林業局,四川 寧南615400;2.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林業局,四川 普格615000)
赤桉,又名雀嘴桉、小葉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Dehnhardt.)。常綠大喬木,原產澳大利亞,喜光,速生,耐干旱高溫,是金沙江干熱河谷造林試驗中通過試驗選擇出的適于金沙江干熱河谷的主要造林樹種。該樹種木材具有防腐、防蟲蛀特性,可作枕木、礦柱、橋梁、建筑;木材纖維質量好,是優良的紙漿原料。同時該樹萌蘗能力強,能達到一次造林,多次利用,適合作為短周期工業原料林予以經營。
金沙江干熱河谷,由于立地條件較差,而赤桉為高大常綠喬木,自然環境條件下要滿足其正常生長,對立地環境要求相對較高,但本區大多造林地立地條件較差,造林后只有通過撫育管理為幼樹提供必要的條件,才能保障新造幼樹的正常生長。為此,開展了對荒山立地環境下的赤桉造林管理技術選擇試驗,以期通過試驗為生產上大面積造林后的撫育管理提供參考。
試驗區位于寧南縣披砂鎮小溜口,海拔900~1100m,試驗區多年平均氣溫19.3℃,最熱月平均溫25.2℃,最冷月平均溫在10.8℃,≥10℃年活動積溫在6400℃;年日照時數2257h,無霜期320d,年降雨量960mm,降雨集中于6~10月;年蒸發量2000mm左右,相對空氣濕度63%,氣候較干燥。氣候總的特點是:氣溫日較差大,年較差小,四季不顯,干濕分明,熱量大,降雨少,雨量集中且多間隙性干旱,蒸發量大。
試驗區主要植被為干熱河谷稀樹灌(草)叢。主要植物種類有車桑子、余甘子、黃荊、扭黃茅。
試驗區土壤主要為山地紅褐土,旱季土壤結構緊密,具有“下雨一包糟,天晴一把刀”的特點。土壤較貧瘠,其土壤有機質1.36%,全氮含量0.069%,全磷0.044%,質地為中壤土,土壤石礫含量16.1%。保水性好,但通透性差。
2.2.1 試驗材料
造林苗木為1年生實生營養袋苗,穴狀整地,整地均為穴狀整地,種植穴規格60cm×60cm×60cm。株行距為2m×2m;試驗選用的肥料分別為尿素肥、復合肥;選擇的林下間作品種為適于當地旱地生長的花生、綠豆,間作作物采用全墾整地,距樹干基60cm外穴狀點播作物;施肥方式分別為環狀溝施、對稱穴施,每穴每次分別施尿素肥20g,復合肥量按其所含氮肥折算達到尿素肥的含氮量為標準。在各措施中分別均設置了對照。試驗連續進行3年。
2.2.2 研究內容及方法
主要分別通過采用林糧間作不同的品種、補充施不同的肥料、不同管理等不同措施間的相互配合,希望探索出在干熱河谷條件下對荒山造林中影響赤桉生長的主要因子、各因子的最佳組合搭配。間于試驗為多因素組合試驗,本試驗采用L9(34)正交試驗方法進行試驗。每一組合保證試驗苗木滿足100株。在造林次年開始,連續進行3年,試驗前全面測定參試苗木的樹高、地徑,并逐株編號,每年的11月調查一次樹高、地徑生長量,最后分析數據為各試驗的3年平均年均樹高、地徑凈生長量。試驗因子組合見表1。

表1 赤桉管理措施L9(34)正交試驗因子組合
通過對不同的撫育管理方式及相關管理組合對赤桉幼樹生長分析表明,不同的管理方式對赤桉的生長影 響差異是十分顯著的,見表2、表3、表4。

表2 赤桉管理措施L9(34)正交試驗結果統計匯總 單位:cm

表3 試驗結果樹高年平均凈生長量方差分析結果

表4 試驗結果地徑年平均凈生長量方差分析結果
(1)試驗結果表明,對金沙江干熱河谷紅褐土壤上栽植的赤桉,采取不同的撫育管理方式,其生長效果差異較顯著。在所采取的各項措施中,以間種農作物實行林糧混作效果最佳,補充施肥次之,施肥方式對其影響較小,而不管理則對赤桉的生長不利。
(2)在本試驗選擇的間作品種中,綠豆效果最佳,花生次之;而肥料種類的選擇,對樹高生長以施尿素(氮肥)最佳,而對其地徑生長則以復合肥(全量肥)較好。
(3)植物對水分、養分的吸收是通過根系來實現的。經分析,在本區氣候條件下形成的紅褐土具有粘重、旱季土壤板結的特點。間種農作物因采用全墾整地,使土壤的結構得到改善,改變了土壤的通透性,為幼樹的根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進而增加了幼樹對水分、養分的吸收能力;而施肥擾動土壤的范圍有限,僅能起到補充營養的作用,而不能改善土壤的結構,對幼樹的根系生長促進作用有限。
(4)根據本研究反映出的實際效果,對金沙江干熱河谷紅褐土壤上種植赤桉的幼樹管理,較好的管理方式為“以實行林糧混作,并適當補充施肥”,能有效促進幼樹生長。
[1]徐裕華,王宗德.西南氣候[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5~32.
[2]東北林學院.土壤學(下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1:60~72.
[3]農業部農業局.配方施肥[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16~70.
[4]褚天鐸,林繼雄.化學肥料使用指南[M].北京:金盾出版社,198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