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 朱澤 陳萌萌 龔先旻 張西超



摘要 旨在探討基于持續幸福理論的感恩、助人和追求目標的主觀幸福感干預方法在國內工作場所中的有效性。采用隨機分組安慰劑控制的方式,將3家企業的140名員工隨機分為3個干預組、1個安慰劑控制組和1個空白對照組,進行持續一周的干預,并分別在干預前、干預結束時和干預結束2周后對被試的主觀幸福感進行測試。結果發現記錄感恩能夠顯著提升生活滿意度;助人行為能夠顯著提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且能降低消極情緒:追求目標能顯著提升生活滿意度和降低消極情緒。結果表明上述三種干預方法能有效提高工作場所人員的主觀幸福感,
關鍵詞 企業員工,主觀幸福感,干預,生活滿意度。
分類號 B849
1 引言
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vi(2000)提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概念,他們認為積極心理學領域關注幸福感和最優化功能。在過去的十年中。積極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幸福感,引起了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主觀幸福感包括對自己生活和經驗的認知性和情感性自我評價,即生活滿意度與積極、消極情緒體驗。在個人層面,幸福感有重要作用。研究發現,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水平、身體健康水平、人際關系以及生活質量有顯著相關(王巍,石國興,2005;肖建偉,石國興,2005;孫慶洲,王軍,2012);在組織層面上,幸福感可以預測高工作績效。鑒于幸福感的重要性,其干預研究受到了學者們的重視。
研究發現。個體的抑郁水平、焦慮水平、壓力水平、消極情緒等可以通過干預而有所下降。在積極心理學的推動下,研究者將注意力從消極方面的改善轉移到了積極方面的提升,幸福感的干預應運而生。眾多理論基礎表明,幸福感是可干預的。適應理論認為,當生活中遇到消極事件時,個體可以通過理性行為、精神信仰和賦予意義等方式加以應對,從而可以提高主觀幸福感水平;期望理論認為,個體期望值與實現條件之間的差異變小,主觀幸福感水平則會升高;由Lyubomirsky(2005)等人提出的持續幸福理論模型認為主觀幸福感是由設定點、生活環境和意向性活動三方面共同決定的,其中的意向性活動是指個體自主選擇、從事并需要付出努力才能進行的活動,具有多變性。因此能夠抵御適應性,主要包括認知、行為和意志三個方面。認知活動指以積極視角重構事件、細數感恩事件、希望、寬恕等;行為活動包括定期鍛煉、友好待人等:意志性活動指追求重要的個人目標追求有意義的事業。持續幸福理論模型認為,從認知、行為、意志三個層面,通過自主選擇并付出努力而進行意向性活動可提升主觀幸福感。
目前已有較多研究致力于探討如何有效提升個體的主觀幸福感,Sin和Lyubomirsky(2009)對51項積極心理干預研究的元分析表明,積極心理學的干預的確能顯著提升主觀幸福感。在幸福感干預的研究中產生了一些有效的干預方法,如表達感恩、記錄感恩日記、發現自己的性格優勢、運用性格優勢、助人行為、追求目標等。這些干預方法可以大致被劃分為認知層面、行為層面和意志層面的類別中。在認知層面,感恩是一項有效的提升主觀幸福感的途徑。前人的研究發現,被試接受感恩干預后,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緒會有顯著提升,而消極情緒會有顯著的下降。在行為層面上,表達善意是一項重要的干預方法,Tkach(2006)的研究發現,人類的善心在情緒、幸福感和自我評價上可以產生持久的提升作用。意志層面的活動主要包括追求重要的個人目標、追求有意義的事業等。目標制定過程,以及改變目標的意義水平均可以相應地提升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水平。Green等人(2006)通過團體訓練項目。發現目標追求能夠提升主觀幸福感。MacLeod等人(2008)設計了一項關于目標設定和計劃技能的訓練項目,結果發現,不論是單獨參加還是以小組形式參加。相較于控制組,參加者的主觀幸福感有顯著提升。
幸福感干預方面研究不僅具有豐富的理論意義,更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以往關于幸福感的研究較少關注在工作場所中幸福感干預的有效性。研究發現幸福感可以預測員工的高工作績效,因此工作場所中的幸福感干預研究不僅有助于員工提升個人主觀幸福感,還有助于提高社會經濟效益,應該予以充分重視。另外,目前已有的幸福感干預研究基本都在西方國家中進行,國內的實證研究很少,因而有必要探索適用于國內幸福感干預的實施方案。鑒于此,本研究對國內一些企業的員工進行了幸福感的干預及效果追蹤。以往研究在設計和實施幸福感干預方案時,多數是立足于認知、行為或意志中的個別層面。本研究基于持續幸福理論模型,從認知、行為和意志層面出發,在每一種層面中選擇一種典型的幸福感干預方法應用于企業員工中,探究不同層面的干預方法對提升企業員工幸福感的效果。此外,本研究使用隨機分組、安慰劑控制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排除霍桑效應對干預研究的影響。
本研究預期這些干預方案對中國企業員工的幸福感提升有一定助益,提出以下三條假設:
假設1:與安慰劑控制組和對照組相比,記錄感恩能夠提升主觀幸福感。假設1a:記錄感恩對提升主觀幸福感有作用,即在T2上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基線水平:假設1b:記錄感恩對提升主觀幸福感有持續效果。即在T3上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基線水平。
假設2:與安慰劑控制組和對照組相比,助人行為能夠提升主觀幸福感。假設2a:助人行為對提升主觀幸福感有作用,即在T2上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基線水平:假設2b:助人行為對提升主觀幸福感有持續效果。即在T3上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基線水平。
假設3:與安慰劑控制組和對照組相比,追求目標能夠提升主觀幸福感。假設3a:追求目標對提升主觀幸福感有作用,即在T2上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基線水平;假設3b:追求目標對提升主觀幸福感有持續效果。即在T3上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基線水平。
2 研究方法
2.1被試
在中國江陰市選取3家企業,其中1家船舶制造企業以男性員工為主,1家紡織企業以女性員工為主,1家包裝材料企業男女性別均衡。每家企業隨機抽選5個車間。每個車間隨機選取10人作為被試,共計150人,三次施測均有效的被試人數為140人。人口統計學信息見表1。
2.2研究工具
主觀幸福感的測量由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三部分組成。其中生活滿意度的測量采用Pavot和Diener(1993)編制的生活滿意度量表,共5題,采用Likert 7點量表計分,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測量采用由Waston,Clark和Tellegen(1988)編制的積極消極情緒量表,共20題,其中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各10題,采用5點計分,1-5分別代表:從不、很少、偶爾、經常、總是。對各個量表在三次測量總體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進行分析發現,生活滿意度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為0.90.積極情緒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為0.84.消極情緒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為0.81。各個量表的信度可接受。
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的方法檢驗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周浩,龍立榮,2004)。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顯示:從前測的所有問卷項目中抽取出18個因子,第一個因子解釋總體變異的15.51%;第一次后測抽取出17個因子,第一個因子解釋總體變異的14.92%:第二次后測抽取出18個因子,第一個因子解釋總體變異的16.74%??梢姽餐椒ㄆ顚Ρ狙芯拷Y果的影響不大。
2.3研究過程
2.3.1前測
被試完成主觀幸福感問卷。為避免社會稱許或個人偏好,以及期望效應,問卷中未出現“主觀幸福感”字樣,問卷名稱定為《企業員工生活與工作狀況調查》,告知被試研究目的是對其記憶能力進行調查和干預。根據每個車間的工作安排,在工作空余時間對3家企業的5組被試分別發放第一次問卷,包含測量生活滿意度、積極和消極情緒的量表以及社會人口學信息問卷,填寫時間為10分鐘左右,當場填寫并回收。為保證隨機分配,本研究事先在150份問卷上做好編號并隨機發放給每個工廠的5個車間。
2.3.2干預宣講
第一次問卷填好后,當場進行干預宣講,宣講內容首先以成人記憶能力訓練的重要性和可開發性作為宣講內容的第一部分。然后,宣講根據不同組別的不同要求進行說明和舉例:感恩組記錄自己感恩的事件:助人組記錄自己親自完成的助人行為:追求目標組記錄自己設定的目標或愿望:安慰劑控制組隨意記錄自己想要記錄的事情;空白對照組不做任何說明。最后被試就宣講內容中不明白的地方自由提問。
2.3.3干預實施
各組宣講結束后,當場發放本組第1天的記錄表。其余6天的記錄表分別在每天的早上回收完前一天的記錄表之后,由工作人員(即研究助手)發放。每天的早上上班前或利用晨會時間,由工作人員回收各組前一天的記錄表,共持續7天。
為保證實驗的科學性和干預的有效性,向每組被試都提出相同的填寫要求:包括每件事請的記錄字數為50-100;記錄時,請平心靜氣,使大腦安靜下來。認真回憶并記錄:晚上7-10點為最佳記憶時間段,請在此時間段內完成每日記錄:請連續填寫7天,休息日照常填寫。本研究的干預過程的總體實施見表2。
2.3.4后測
本研究共進行2次后測,研究材料與前測相同。即包括生活滿意度量表、積極和消極情緒量表以及社會人口學信息問卷。第一次后測是在干預結束后的第二天立刻進行,第二次后測是在干預結束2周時進行。
3 結果
3.1描述統計結果
各組在三個時間點上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原始分數見表3。
3.2生活滿意度差異分析
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對5個組在三次測量中得到的生活滿意度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干預分組的主效應顯著,F(4,135)=3.45,p=0.01,η2=0.09,測量時間點的主效應顯著,F(2,270)=166.60,p<0.001.η2=0.55.測量時間點與分組的交互作用顯著,F(8,270)=8.18,p<0.001,η2=0.20。簡單效應分析結果表明,三個時間點之間的差異在五個組內都顯著(ps<0.01),即所有五個組被試的生活滿意度均隨著時間發生顯著變化。進一步以T1滿意度得分作為協變量,分別檢驗五個組在T2滿意度得分上的差異,以及五個組在T3滿意度得分上的差異。協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五個組在T2滿意度得分上差異顯著,F(4,134)=14.43,p<0.001,η2=0.30.兩兩比較結果顯示三個干預組在T2滿意度得分上均顯著高于安慰劑控制組和對照組,安慰劑控制組和對照組之間差異不顯著,三個干預組中感恩組得分顯著高于追求目標組:五個組在T3滿意度得分上差異顯著,F(4,134)=12.18,p<0.001,η2=0.27.兩兩比較結果顯示三個干預組在T3滿意度得分上均顯著高于安慰劑控制組和對照組,三個干預組之間差異不顯著,安慰劑控制組和對照組之間差異不顯著。以上分析結果表明在控制住基線水平的差異之后,干預組相比安慰劑控制組和對照組而言其生活滿意度有更為顯著的提高,說明記錄感恩、記錄助人事件以及記錄追求的目標這三種干預方法均能提升生活滿意度,且有一定的持續效果。各組生活滿意度的變化趨勢見圖1。
3.3積極情緒差異分析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分組的主效應不顯著。F(4,135)=1.53,p=0.20,測量時間點的主效應顯著,F(2,270)=138.24,p<0.001,η2=0.51,測量時間點與分組的交互作用顯著,F(8,270)=2.64,p<0.01,η2=0.07。簡單效應分析結果表明,三個時間點之間的差異在五個組內都顯著(ps<0.01),即所有五個組被試的積極情緒均隨著時間發生顯著變化。進一步以T1積極情緒得分作為協變量,分別檢驗五個組在T2積極情緒得分上的差異,以及五個組在T3積極情緒得分上的差異。協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五個組在T2積極情緒得分上差異顯著,F(4,134)=3.27,p<0.05,η2=0.09,事后比較結果顯示只有助人組在T2積極情緒得分上均顯著高于安慰劑控制組和對照組;五個組在T3滿意度得分上差異顯著,F(4,134)=2.92,p<0.05.η2=0.08.事后比較結果顯示仍然只有助人組在T3積極情緒得分上均顯著高于安慰劑控制組和對照組。從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到,在控制基線差異之后,助人組積極情緒的提升比其它組更顯著,說明記錄助人行為這種干預方法可以提升個體的積極情緒,并且有一定的持續效果。各組積極情緒的變化趨勢見圖2。
3.4消極情緒差異分析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分組的主效應不顯著。F(4,135)=1.08,p=0.37,測量時間點的主效應顯著,F(2,270)=84.38,p<0.001,η2=0.39,測量時間點與分組的交互作用顯著,F(8,270)=9.60,p<0.001,η2=0.22。簡單效應分析結果發現,三個時間點之間的差異在五個組內都顯著(ps<0.01),即所有五個組被試的消極情緒均隨著時間發生顯著變化。進一步以T1消極情緒得分作為協變量。分別檢驗五個組在T2消極情緒得分上的差異,以及五個組在T3消極情緒得分上的差異。協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五個組在T2消極情緒得分上差異顯著,F(4,134)=6.18,p<0.001,η2=0.16,事后比較結果顯示助人組和追求目標組在T2消極情緒得分上均顯著低于安慰劑控制組和對照組:五個組在T3消極情緒得分上差異顯著,F(4,134)=10.60,p<0.001,η2=0.24。事后比較結果顯示仍然只有助人組和追求目標組在T3消極情緒得分上均顯著低于安慰劑控制組和對照組。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控制基線差異之后,助人組和追求目標組在消極情緒得分上的下降程度顯著大于其它組,說明記錄助人事件以及記錄追求目標事件這兩種干預方式有助于降低個體的消極情緒,并具有一定的持續效果。各組消極情緒的變化趨勢如圖3所示。
4 討論
4.1記錄感恩對提升主觀幸福感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記錄感恩能提升生活滿意度,即從認知層面提高主觀幸福感水平,且有一定的持續效果。而比較三種方法發現,記錄感恩法是最有效的。之前的研究也同樣發現,感恩能夠提升生活滿意度。Wood,Joseph和Maltby(2009)在控制了大五人格后仍然發現感恩能夠解釋生活滿意度的改變。
有研究者認為記錄感恩能夠喚起感激的情緒,而感激的情緒中含有正效價。這種積極情緒與生活滿意度存在關聯,故感恩能夠提升生活滿意度。但本研究的結果并不支持這一解釋,記錄感恩的方法僅僅能夠提升生活滿意度,而對提高積極情緒和降低消極情緒并沒有顯著作用。這說明記錄感恩的方法并不通過產生感激情緒起作用。本研究認為感恩記錄提升主觀幸福感的原因為:感恩記錄是在認知層面的干預。生活滿意度也屬認知層面。二者更易產生連結:同時,在記錄感恩事件的過程中,個體能夠從事件本身體驗到生活的美好與人際和諧,在這種情況下會擁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
4.2助人行為對提升主觀幸福感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助人行為的干預能夠顯著提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且能夠顯著降低消極情緒,并且有一定的持續作用。說明助人行為是一種有效的、最有全面地提升幸福感的方法。本研究的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Otake,Shimai,Tanaka-Matsumi,Otsui和Fredrickson(2007)的研究讓被試在一周的時間內數自己的助人行為,結果發現僅僅這一計數行為就能提高個體的主觀幸福感。Piliavin和Siegl(2007)的一項縱向研究發現,做志愿工作與幸福感的提升有關。
Buchanan和Bardi(2010)的研究同樣發現助人行為的干預可以提升生活滿意度。Rilling等人(2002)使用腦成像技術考察了女性在進行囚徒困境游戲時的腦活動。結果發現,當她們相互合作幫助他人獲得利益時,大腦中加工獎賞過程的腦區開始活躍,而獲得獎賞能夠激發積極情緒。并且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會令人產生熱情、自豪、強壯有力等積極的情緒體驗,故積極情緒的分數在干預后會有顯著提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助人行為能夠緩解人的消極情緒。Wayment(2004)的研究發現,在9.11恐怖襲擊后那些幫助他人的婦女的沮喪程度顯著低于那些沒有進行幫助行為的婦女,在負向狀態解除模式中,Cialdini和他的同事(1987)認為,那些心情不好的人更傾向于幫助他人,從而來改善自己的情緒。這可以解釋本研究中助人組在干預后消極情緒顯著下降并有一定持續作用的現象。
4.3追求目標對提升主觀幸福感的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追求目標的干預能夠顯著提升生活滿意度,降低消極情緒,并在兩周后仍有一定的持續效果。自我決定理論認為認知評價和有機地整合成分都含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如果一種基本的需要滿足就能夠產生健康和幸福感,但是如果不能滿足就會導致疾病和不幸福(Ryan&Deci,2000)。而追求目標的過程是不斷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所以他能夠提升個體的幸福感。
Kasser和Ryan(1993,1996)的研究發現,追求關于內部需要的目標與幸福感的各項指標有顯著正向關系,與抑郁或焦慮有顯著的負向關系:而追求外在需要的目標則與幸福感的各項指標有顯著負相關。Ryan等人(1999)使用俄羅斯被試進一步驗證了該結論。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在本研究中追求目標的干預方法僅對降低消極情緒有效,而對提升積極情緒沒有顯著效果。在本研究中并未對目標類型進行控制,所以可能有一部分被試是內在需要的目標,而另一部分被試為外在需要的目標,兩類被試在積極情緒上的變化趨勢不同,導致整體分析時在積極情緒上差異不顯著。
4.4研究意義
本研究從認知、行為和意志三個層面比較了記錄感恩、助人行為和追求目標這三種干預方法的有效性,結果發現三種干預方法均能顯著提升生活滿意度,而比較三種方法發現,記錄感恩法是最有效的;助人行為可以提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并降低消極情緒;追求目標可以顯著提升生活滿意度并降低消極情緒。此外,本研究采用了隨機分組、安慰劑控制的方法(RCT),排除了霍桑效應對干預效果的干擾。如果存在霍桑效應。那么安慰劑控制組應該同樣存在霍桑效應,但結果發現干預組成績優于空白對照組,也同樣優于安慰劑控制組。故在排除了霍桑效應的影響后,干預組的效果依然存在。
本研究不僅探究了三種層面干預方法的有效性,并且對這三種方法進行了比較。其中助人行為的干預是對主觀幸福感各個方面最為全面的干預方法。其對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均有作用。而記錄感恩的方法是對認知層面最有效的干預方法,即它在提升生活滿意度方面最有效。追求目標同樣可以從認知和情緒兩個方面提升主觀幸福感,但更多的是從緩解消極情緒的角度提升主觀幸福感的。以上三種干預方法雖都有效,但干預層面卻各有側重。
4.5研究不足和展望
本研究的后測共有2次,分別是在干預結束時和干預結束后2周,沒有在兩周之后進一步追蹤干預效果在時間上的延續性,也不能考察出其隨著時間的變化趨勢。以后的研究可以加長追蹤的時間,這有利于比較不同干預方法的持續效果。
本研究選擇的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提升了主觀幸福感。Suldo,Savage和Mercer(2013)的研究讓中學生被試參加一個為期10周的小組幸福感提升項目,該項目包括了記錄感恩、助人行為和追求目標等10種干預方法,結果發現干預組比控制組的生活滿意度更高,但是在情緒上沒有顯著差異。以后的研究可以考慮將不同干預方法捆綁在一起,探究捆綁之后的干預效果。雖然每一種干預方法對幸福感的某個方面會有顯著提升作用。但這并不能保證捆綁后就是各種方法效果的簡單加和。從Suldo等人(2013)的研究結果也能看出,并不是方法越多干預效果就越好,有些方法的結合甚至可能抵消或減弱某種方法的作用,干預的可疊加性值得進行系統的探討。
5 結論
綜上所述?;谡J知、行為和意志的干預對工作場所中員工的幸福感干預有一定的效果。具體而言立足于認知層面的記錄感恩的方法能夠提升個體的生活滿意度:行為層面的助人行為的方法能夠提升個體的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并降低消極情緒;而意志層面的追求目標的方法能夠提升個體的生活滿意度,并降低消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