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啟萍
摘要 將“自我欺騙”作為一種干預工具,導入信任、愛與優良文化等,對一名躁狂癥患者進行了歷時6年的追蹤治療。結果表明,患者BRMS分數顯著降低,行為問題逐漸消失,因此,“自我欺騙”對躁狂癥的矯正與治療有著積極的效應。
關鍵詞 “自我欺騙”,躁狂癥,心理干預。
分類號 B849:R749
1 問題提出
“自我欺騙”的概念最早由Demos于1960年首先提出,并將“自我欺騙”定義為使自己相信一個與自己已相信的命題相矛盾的命題。在心理學領域,最先對“自我欺騙”給出臨床定義并進行相關的實驗研究的是Sackeim和Gur(1979)。他們以柏拉圖、弗洛伊德等人的觀點為基礎。認為定義自我欺騙時應當具備以下標準:(1)個體必須同時持兩種相反的信念,(2)個體并未意識到其中的一種。(3)而決定哪種信念是有意識的、哪種信念是無意識的行為是由動機激發的(李藝敏,2007)。因此,自我欺騙只是個體在面對他們難以接受的自身的某些方面時才會出現。Greenwald(1988)在Sackeim和Gur自我欺騙定義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正,他認為對信息的認知分析是以一個連續的過程發生的:第一階段是對信息進行初步的粗略分析,而第二個階段則為較精細的加工。如果信息在進行第二階段的加工之前就被丟棄,那么對這些信息就不會再有深入的加工。因此,根據Greenwald的觀點,自我欺騙會在對信息進行分析的最初階段發現任何個體不愿接受的內容,然后將其丟棄,不再進行進一步加工。
Hippel,Shakarchi,Lakin(2003)給出了一個有關自我欺騙的更基本、更寬泛的定義。他們認為在一個更基礎的水平上,自我欺騙可以被定義為是一種個體誤導自我。從而使自我以某種方式受益的策略。因為“誤導”的概念包括提供不正確信息的故意欺騙或者不能提供正確信息,所以這個定義考慮到了自我欺騙的“熱的”(被動機激發的)形式和“冷的”形式。他們還根據這個定義提出了一種新的測量自我欺騙的方法,該方法繼承了依賴于行為指標而不是自我報告的研究傳統(李藝敏,2007)。
進化生物學家Trivers(1976)指出在進化的過程中,大自然的選擇使人們被習慣于欺騙和察覺欺騙。他提出如果危險作為一種自我欺騙的基本成份是固有的,那么自我欺騙就是一種欺騙他人的有效策略,因為欺騙者不會有意識地傳遞有關他們欺騙的線索。后來,Trivers(1991)將自我欺騙的概念用于人類行為,特別是冒險行為和親子沖突。
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無意識的本我可以有意地欺騙有意識的個體,從而解決了欺騙者和被欺騙者的區分問題。西方心理學、哲學領域展開了諸多有關自我欺騙的研究,但關于自我欺騙的作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自我欺騙有利于人們提升自信和個人魅力,可以促使人們做到本以為不可能做到的事,促進主觀幸福感的提升。也可以規避負性情緒,使注意力不被威脅性信息所干擾或轉移,可以維持良好的道德標準,促進更多利他行為,可以使個體減少努力從而影響其在學習和工作任務中的表現。但個體的自我欺騙也可能導致團體的自我欺騙,極具社會危害性。如希特勒的納粹主義等。
在本研究中,將“自我欺騙”作為一種干預心理問題的工具。“自我欺騙”是指心理咨詢師對被試采用“自我欺騙”的措施以讓被試相信自己是一個心理與生理健康的人,以此牽引被試順利完成心理干預訓練。實現心理輔導的有效性。使心理問題乃至精神障礙得到矯正。
2 研究方法
2.1被試
肖萌(化名),男,18歲,失戀后開始沉溺于網絡。戀愛期間,肖萌半工半讀為女友繳納一部分學費,并將部分收入用來給女友貼補生活。失戀后不久,肖萌患了一次重感冒。高燒后出現精神異常。經醫院會診后確診為躁狂癥。肖萌在確診前的各種表現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質疑肖萌精神異常。這一質疑源于其指著窗外空曠的草地描述出各種戰斗場面。還驅趕周邊的人群躲避。大家懷疑肖萌會不會因高燒出現了精神失常。盡管肖萌有些反常狀況,但他能正確地稱呼熟悉的人,也能與趕來的父母正常交流。生活還可自理。第二階段,肖萌的父母帶領肖萌到醫院就診,肖萌對醫師詢問病情表現出異常的反感情緒,還用臟話罵醫師。在醫院做了一系列檢查后,醫院的初步診斷結果為:肖萌有精神障礙,建議其回家觀察、靜養一段時間,并隨時就診。第三階段,在家靜養期間,肖萌不停向奶奶訴說在家傻待著的苦悶,認為自己是要干大事的人,要出去掙大錢。此外,他的睡眠時間也逐漸減少,某天甚至突然在半夜離家出走。被家人強拉回家后,肖萌開始自稱是精神病患者,不久出現暴力行為。肖萌的父親將其綁在床上。被綁兩天后,肖萌出現了癲癇癥狀,被送進神經內科就診。肖萌人住神經內科病房后,不愿說話。醫師建議同時實施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2.2目標設定
一是以“自我欺騙”為媒介,獲得肖萌的認可,破除沉默;二是分析失戀與網絡游戲所產生的負性重疊性心理問題以及高燒有可能引發精神病變等。心理咨詢將重點剖析精神分裂的起因;三是肖萌自覺心理問題之所在,明確努力的方向,使心理問題“破冰”。鑒于肖萌的特殊精神狀態,心理干預治療過程需要其父母等人的全程配合。
2.3干預執行
第一階段心理輔導確定在醫院的探視日,在直系親屬全程陪同下進行。在進行心理輔導之前,首先使用倍克一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對肖萌進行初步評定,評定總得分為21分,屬于較嚴重躁狂癥狀。本階段的輔導主要采取選擇性、針對性與誘導式的談話,激起被試的興趣與認同。被試由沉默轉向亢奮,滔滔不絕地講述一些離奇的事情,偶爾還發出提問。心理咨詢師借被試的提問植入咨詢內容,引導話題進入預設語境,剖析被試的真實思維。
第二階段是全員“自我欺騙”的心理輔導活動。例如某個周日,安排被試到公園休閑和商場購物,為避免突發情況,被試的父母和姑父母全過程陪同。這是建立在全員“自我欺騙”的基礎上進行的心理輔導活動。被試擬定在病發前的狀態中。公園的清新空氣、自然風光與歡樂游客,營造出和諧而愉悅的氛圍。被試逐漸展露出恬靜的笑容。公園休閑時間原計劃半小時,發覺被試略顯呆滯的眼神變得閃亮起來,決定延長至50分鐘。商場購物時間預設在1小時以內,為被試選購衣服和家庭生活用品。
第三階段實施單獨心理輔導。心理輔導的核心為:全面分析被試——思維的邏輯性、訴求的明確性、追求的合理性以及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認識,反推精神突變的誘因。完全視被試為非精神障礙者。心理輔導活動均安排在家庭治療期。自心理輔導活動開始,便叮囑被試的家屬隨時向被試灌輸其并非一名精神障礙者,逐減藥量,營造正常的生活環境。
3 研究結果
在第一階段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患者對于心理咨詢師是沒有概念的。從其呆滯的眼神可以看到其需要一種語境刺激。原設計讓患者的前女友配合心理輔導,遺憾的是該女生不愿出面。試著與被試談及其戀愛中的一些實況,患者的眼神變得熾熱,并亢奮地談論起政治事件,并發問。當心理咨詢師采用“自我欺騙”的方法將話題誘人預設內容時,被試漸漸冷靜下來。誘導的大致內容為:被試是一個人格健全的青少年,戀愛的成功或失敗是每一個人成長經歷的一個生活事件,是個人情感成熟的歷程;人生的價值遠遠不至于愛情,它還有更偉大的意義——感恩、奉獻、責任、義務、擔當:挫折與失敗都是前進的動力,是人生的財富;品嘗了苦與艱辛才能更透徹地領悟快樂與幸福,等等。患者的安靜反饋出其心理活動對心理輔導過程的積極迎合。本階段心理輔導結束后再次使用倍克一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對患者進行了評定,其總得分為14分,減分率達到33.31%,根據減分率判斷治療已經達到有效。
在第二階段心理輔導活動時,被試的藥量減至一天半片氯氮平。此時,被試已經能夠正確辨認出直系親屬,個人生活基本自理。為使“自我欺騙”干預心理的效應不受影響,咨詢師以被試父親的朋友的身份出現在心理輔導活動中。在公園的休閑中,被試的顯性變化可以論證——優美而寬松的環境對被試的心理與精神大有裨益。最突出的是,被試的情商在挑選衣服活動中開始顯現。被試因所服藥物中含激素,體重劇增。作為一次心理輔導活動,被試的父親本著節約的考慮,選擇了價位中等偏低的服裝區。可是,被試挑選不出滿意的服裝。咨詢師領著被試到了一個價位偏高的品牌服裝區。挑選了一件外套請被試試穿,效果確實較前面的好,被試表示喜歡。當被試的父親聽到服務員報出的價格后,立刻表示再看看。隨即轉移到其他服裝柜臺,被試的興趣下降,并不同意再試穿。被試的情商反應令陪同的人驚喜。被試的審美意識是健全的,其智商與情商也是正常的。根據本階段心理輔導結束后的倍克一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評定結果,患者的總得分降至6分,與其基線水平相比,減分率達到71.4%,治療已經達到顯效。
第三階段采取了單獨交流的方式。被試傾訴了自己的渴求與困惑,對話邏輯合理、思路清晰。被試非常困惑的是:日后沒有單位愿意聘用他,也可能沒有女孩愿意與他談戀愛,更別提成家了;盡管目前3天才服半片氯氮平,但還是不敢完全停藥。被試渴望能夠像正常人一樣外出找份工作,自立自強。被試病發后的5年內,其父親是絕不會同意其單獨在外工作或學習的。此時的被試除了身體發福還需服微量的藥物之外,幾乎和正常人沒有區別。建議被試的父母,讓被試恢復到病發前的生活習性,并承擔一定的家務以充實其生活。有條件的話,安排被試從事一些簡單的社會工作。本階段結束后倍克一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的評定總得分為3分,減分率與基線水平相比為85.7%,已經達到痊愈水平。
治療結束至今,被試不曾復發躁狂癥,藥物也基本停止。依照精神疾病治療常規,5年內未復發,可診斷為完全康復。
4 討論
“自我欺騙”在心理學與哲學上的研究與爭議。均建立在負性認知的基礎上,即“自我欺騙”是自己知道真實信息而接受錯誤信息,以便更好地欺騙他人,從而讓自己受益,盡管結果可能不一定受益,甚至會受損。本研究采用“自我欺騙”進行心理干預,是正性認知或者說是正能量的。心理咨詢師采用“自我欺騙”的方法強調被試是心理健康者而非心理問題者,其目的是通過反沖擊療法激活被試的理性情緒,以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相信自己是正常人而主動進行干預訓練。
以“自我欺騙”為工具,讓被試真切認可錯誤信息,心理咨詢師的愛與被試的信任是先決條件。愛是心理牽引的總閘,心理咨詢師真摯的愛是被試授信的閥,也是一切心理干預措施的開始。自信則是被試受心理牽引后主動訓練的動力和能力源泉。愛與自信是信任的支柱,沒有信任,被試的心理輔導干預就會無效。信任是個體間交往時存在的一種互相支持的行為和信念,也是復雜社會關系的潤滑劑和人與人之間有效溝通的橋梁。因為被咨詢者清楚哪些情感受到傷害,應該向什么方向努力,關鍵問題在哪里,因此咨詢師對被咨詢者充分的信任是心理輔導干預收效的關鍵。研究中進行的干預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自我欺騙”在被試自身上發揮了根本性的干預效應。
臨床精神病學對被診斷的狂躁癥患者往往采用藥物治療,甚至捆綁,被試的心理與生理平衡被嚴重破壞,身體出現嚴重不適感,情緒低落,食欲下降,氣躁易怒等。肖萌確診前的三個階段表現也找到了初步解釋。“自我欺騙”恰恰能夠促使被試脫離實際情結,推進思維的反向運動,使大腦自發分泌多巴胺或者其他未知或未發現的化學物質,實現人體的自我調節,治愈心理或精神障礙。
5 結論
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將“自我欺騙”作為一種心理輔導工具,導入愛、信任、美感、價值理念、生命意義等,使患者BRMS分數顯著降低,行為問題逐漸消失,因此,“自我欺騙”對躁狂癥的矯正與治療有著積極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