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娜 王淑娟 韓 歡 位蘭玲
孫麗娜: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能級對應是指在人力資源開發中,根據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工作、崗位和職責,使人盡其才,即按工作職能編制人員,使護理人員的資歷、級別等與之相適應[1]。能級對應的管理模式,注重了護士的成長特點,發揮了護士的潛能,強調了工作的自主性,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急診科搶救護理的工作質量是衡量每所醫院整體水平、服務質量、應急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2]。特別是在當前醫療市場激烈競爭的情況下,除了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還應具有高超的技術力量和規范的搶救流程。我科自2013 年12 月起在原有定位搶救流程的基礎上組建急救小組,并根據護理能級實施定位搶救,收到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 年12 月~2014 年2 月急診科收治的37 例心搏、呼吸驟停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14 例,女23 例;年齡23 ~86 歲,平均(48.7±21.4)歲;引起心搏、呼吸驟停的原發病:冠心病21 例,腦卒中10 例,心肌病4 例,心肌炎2 例;心搏、呼吸驟停時間1 ~15 min,平均(5.5±2.6)min,其 中<5 min18 例。選取2013 年9 ~11 月急診科收治的32例心搏、呼吸驟停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5 例,女17 例;年齡27 ~85 歲,平均(45.3±19.6)歲;引起心搏、呼吸驟停的原發病:冠心病22 例,腦卒中7 例,心肌病2 例,心肌炎1 例;心搏、呼吸驟停時間1 ~13 min,平均(5.9±2.2)min,其中<5 min 14 例。兩組患者根據《2010 年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確認為心搏、呼吸驟停。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原發病種類、心搏、呼吸停止及復蘇時間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2013 年9 月~2014年2 月急診科護理人員的組成及護理能級未變動,其中女73名,男2 名;年齡19 ~44 歲,平均(31.5±3.6)歲;研究生1名,本科37 名,專科33 名,中專4 名;按照《青島市市立醫院護士分級管理規定》進行護理分級:N0 ~N1 級護士25 名,N2級護士34 名,N3 級護士15 名,N4 級護士1 名。
1.2 方法 根據《2010 年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制定定位搶救流程圖(圖1),并組織護士進行統一培訓。
1.2.1 對照組 實施傳統的定位搶救,護士根據定位搶救流程圖自主選擇A,B,C 位置,并按照分工角色實施急救。
1.2.2 觀察組 實施能級管理下的小組定位搶救。急診科根據護理部統一下發的護士能級規定將護士分為N0 ~N4 五個能級級別,每年護理部通過護士的量化考核實施能級的晉升。急診護士以N0 ~N3 級為主,針對護士能級進行排班,保證每個班次包含除N4 級外的各個能級,合理優化組合各班次人員,每班次均有指定的急救小組,并在排班表上作相應標記,每個小組包含N0 ~N1 級護士1 名,N2 級護士1 名,N3 級護士1 名。發現心搏、呼吸驟停患者的護士可在現場急救的同時呼叫急救小組相關人員與自己立即組成急救小組,根據能級對應實施定位搶救,每個能級職責見圖2。N3 級護士擔任組長,負責搶救信息的發布與人員組織。定位搶救小組人員由急診科護士輪流擔任,保證各能級人員均有參加搶救的機會。

圖2 能級對應定位搶救流程圖
1.3 觀察指標
1.3.1 復蘇效果 比較兩組患者急救后的復蘇效果[3]。心搏驟停經急救后恢復竇性心律,可觸及大動脈搏動并測得血壓并維持12 h 以上,可出現規則自主呼吸并維持12 h 以上為心肺復蘇成功;未恢復竇性心律及自主呼吸者為心肺復蘇失敗。
1.3.2 考核成績的比較 將兩組護士分別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包括理論成績、操作成績和個案分析3 部分,其中理論、操作成績滿分各為100 分,個案分析滿分為20 分。理論考核內容主要以《2010 年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內容為主,操作為定位搶救配合,個案分析為針對臨床工作中的搶救病例進行分析處理。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復蘇效果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復蘇效果比較(例)
2.2 實施能級對應管理下小組定位搶救前后護士考核成績比較(表2)
表2 實施能級對應管理下小組定位搶救前后護士考核成績比較(分

表2 實施能級對應管理下小組定位搶救前后護士考核成績比較(分
時間 人數 理論成績 操作成績 個案分析實施前75 81.02±8.43 88.65±3.37 13.89±2.05實施后 75 85.32±8.05 92.83±3.05 16.07±3.23 t 值3.195 7.964 4.935 P 值0.002 <0.001 <0.05
心搏、呼吸驟停是急診醫學面臨的重要課題,是急診科最常見最緊急的危險狀態之一[4]。心肺復蘇的成功率與患者心搏、呼吸停止時間密切相關,如果在4 min 內獲得有效的心肺復蘇,有50%復蘇成功率;時間一旦超過6 min,成功率會下降至4%;時間超過10 min,成功率會下降1%[5],此時急診搶救工作中的高效、協調以及護理人員的嫻熟技能與分工配合直接關系到搶救質量。因此,建立一支快速、有序、嚴謹、合理的搶救隊伍非常重要。
3.1 能級對應管理下的小組定位搶救提高了搶救質量 心搏、呼吸驟停在臨床工作中非常緊急且單憑個人力量無法實施全面的急救。一個科學合理的護理人員分工模式,能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促進護理工作的全面發展[6]。能級對應下定位搶救小組的組建保證了每個班次均有不同能級護士參與搶救,團隊搶救的形式提高了心肺復蘇的時效性[7],同時明確的定位定責分工省略了繁瑣的集結與分工過程,保證護士根據自己的能級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集結,并立即固定位置實施搶救。能級對應管理下小組定位搶救保證了護士以團隊的形式按護理能級對應相應職責參照流程進行定位搶救,確保了技術水平與能級的對應,減少了低年資護士因經驗缺乏在心理上產生的膽怯,同時高年資護士在搶救過程中所處的主導地位亦能滿足她們自我實現的需要,并且使低年資護士的搶救過程得到監督與指導,保證了搶救措施及時準確性的同時提高了護士急救積極性。高質量的復蘇過程才有高成功率的復蘇效果[8]。表1 顯示,觀察組的復蘇效果優于對照組(P <0.05)。
3.2 能級對應管理下的小組定位搶救加強了護理人才梯隊建設 表2 顯示,能級對應管理下的小組定位搶救有利于提高護士的急救知識及操作技能(P <0.05)。輪流排班保證每個能級護士均有參與急救的機會,對于年資低的護士,由于經驗的缺乏,在面對搶救的場面往往表現出緊張、膽怯、有的甚至出現退縮,而小組搶救提供了一個心理緩沖期,讓她們在高年資護士的指導下不斷積累知識與經驗,同時自信心也不斷增強。高年資護士在搶救過程中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要,提高了急救的積極性,同時也給他們提供了學習的動力。能級對應管理下的小組定位搶救有利于護士按各自能級履行所分工的職責,使分工更加明確,操作更加嫻熟,配合更加默契,從而加強了急診科護理梯隊的建設。
[1] 王素娟,鄧欣欣,段 端.手術室專科護士能級對應管理與效果評價[J].天津護理,2013,21(1):60-61.
[2] 黃麗英,陸一鳴.急診分診在急診科安全管理中影響因素分析[J].重慶醫學,2014,43(2):225-227.
[3] 費 悅,王樂毅,鐘泰迪.影響患者圍手術期心肺復蘇成功率的因素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1):18-21.
[4] 唐從耀,黃 欣,張曉瑜,等.心肺復蘇方式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2):2000-2001.
[5] 程 玲,楊 春,李 廣,等.高級養老護理員心肺復蘇知識現狀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9):2524-2526.
[6] 何開蓮,李泉清,龍 霖,等.護理隊伍分工模式的現況調查[J].護理學報,2014,21(1):33-36.
[7] 張連榮,宋瑰琦,謝少清,等.實施團隊搶救培訓以提高心肺復蘇時效性[J].護理學報,2012,19(3B):24-27.
[8] 張軍根,付衛林,錢利娜,等.臨床路徑對急救小組心肺復蘇質量效能的改進[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3,22(10):1193-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