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雅靜
(山西大同大學附屬醫院 山西 大同 037005)
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是臨床上的常見病癥,積極的診治對于提高病情效果和預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者提出,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會引起ST-T 形態改變,因此通過檢查ST-T 形態改變情況可為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診斷提供理論依據[1]。本文旨在分析持續性ST-T 改變診斷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價值,特對我院的118例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的118例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患者,依據其心電圖表現將患者分為ST 段動態改變組,共計69例,其中男42例,女27例,有18例合并高血壓,8例合并糖尿病;ST 段持續改變組,共計49例,其中男30例,女19例,有10例合并高血壓,4例合并糖尿病;T 段動態改變組,共計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有8例合并高血壓,5例合并糖尿病;T 段持續改變組,共計44例,其中男27例,女17例,有6例合并高血壓,3例合并糖尿病,四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本組118名患者均在導管室采用Judin′s法行冠狀動脈造影術,通過多體位投照對患者的冠狀動脈血管進行詳細的觀察,冠脈造影結果小于百分之五十則判定為無明顯病變,冠狀動脈狹窄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則判定為陽性,百分之五十以下則判定為陰性。
1.3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檢驗統計計數資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結果顯示,與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相比,ST 段動態改變陽性者有58例,陰性11例,符合率為84.06%,ST 段持續改變陽性者有16例,陰性33例,符合率為32.65%,兩組數據結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T段動態改變陽性者有42例,陰性6例,符合率為87.5%,T 段持續改變陽性者有17例,陰性27例,符合率為38.64%,兩組數據結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1。
臨床研究表明,心電圖ST-T 形態改變會受到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當患者合并有心肌肥大與心肌病時,患者的心臟除極面的方向和大小均會發生變化,同時心臟極面自內膜至外膜除極的時間也會出現延長;就心室肌肥厚患者而言,其心室肌復極的ST 向量及T 環均會出現改變,QRS與T 向量的角度將會擴大,因此患者的心電圖檢查往往會顯示T 波低平、雙相或倒置的現象,部分患者可出現ST 段壓低[2]。目前臨床上關于心電圖的研究著作較多,而大部分均一致認同心包炎患者心電圖會顯示出明顯的ST-T 改變,其發病機制為:心包炎引起心外膜下心肌受到損傷,并出現一系列非常復雜的改變;其次,心包積液會導致心肌激動產生的電流發生短路,最終導致低電壓變化。當患者發生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時候也會引起ST-T 改變。

表1 ST-T 段動態改變、持續改變與冠狀動脈造影結果比較
早上上世界八十年代末期,國外著名醫學研究者Nelson等通過直接測定冠狀靜脈竇內乳酸濃度的方法否定了以上的定論,并提出,導致ST-T 改變的原因可能是逆向心房激動順序[3]。之后另一位著名的研究者Kim 等提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時ST 段壓低超過兩毫米,證實了通過旁道折返是心動過速的機制,同時,與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相比,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患者的ST 段壓低幅度明顯要高[4],而且這種差異不會被心率所矯正。
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臨床上逐漸認識到,逆向心房激動時間和順序不同會導致室上性心動過速伴ST-T 改變,同時,藥物及電解質的紊亂、神經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心電圖也會顯示ST-T 改變。當患者出現心電圖ST-T 改變并證實為冠心病患者、且通過冠狀動脈造影證實冠狀動脈確有病變者需考慮為缺血性心肌病[5]。當然,缺血性心肌病能夠導致持續性ST-T 改變,但持續性ST-T 改變并非一定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在臨床上可將心電圖持續性ST-T 改變作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一種篩查工具。
綜上所述,持續性ST-T 改變能夠較準確的反映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病情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診斷價值。
[1] 陳清啟.心電圖ST-T 改變的臨床問題[J].江蘇實用心電學雜志,2013,01:465-471
[2] 李紅葉.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心電圖討論[J].吉林醫學,2011,09:1785
[3] 武云濤,陳艷梅,曹丹陽,白旭鵬,姚依群.心電圖ST-T 段改變對冠心病診斷的價值分析[J].人民軍醫,2010,01:36-37
[4] 瞿瓊華.體表心電圖慢性ST-T 改變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04:259-260
[5] 徐曼茜.常規心電圖ST-T 異常對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診斷價值[J].中外醫療,2012,3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