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擁軍
(岳陽縣人民醫院 湖南 岳陽 414100)
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是以屈氏韌帶為界限以上由非靜脈曲張性頑疾引發的上消化道出血,包括胃空腸吻合術后吻合口周圍引發的出血以及膽管、胰管等的出血,病情種類多樣,以急性出血性胃炎、消化道潰瘍、上消化道黏膜部血管病變、潰瘍出血及上消化道腫瘤最為常見[1]。是一種臨床急癥,多發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年發病率為50-150/10萬,其中死亡率為5%-10%,發病癥狀主要表現為黑便、嘔血、血便等。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內鏡技術已逐漸成為診斷和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選技術,也已經在許多的縣級市級等醫院開展,內鏡介入治療提高了上消化道診斷水平,被醫療界所廣泛的應用[2]。本院對80例患者進行內鏡介入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了更加深入的探討內鏡介入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得臨床療效,選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的80例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對于內鏡介入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進行對比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因嘔血或黑便緊急治療,經藥物治療2-3天無效,急診胃鏡檢查確診的80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排除患有其他精神疾病、肝腎疾病、免疫性疾病、血液病及心肺疾病的患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23-76 歲,平均年齡(52.±24.6)歲。食道癌4例、胃癌2例、胃潰瘍38例、十二指腸潰瘍36例。兩組患者均因黑便或嘔血等癥狀入院就診,入院時進行了心率、血壓等測量,醫護人員也全面了解了患者無心腦腎肺和糖尿病等病史。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出血量、身體狀況及出血位置等方面比較無統一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對照組患使用傳統藥物治療止血,同時需對病人進行腸胃引流及血壓、呼吸、心率等生命體征狀態監測,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實驗組進行內鏡介入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1.2.1 術前準備:保證患者術前禁食,同時給予制酸藥、補液、輸血治療,若有患者休克應及時給予休克治療。當病情穩定時,實施常規內鏡檢查和治療。
1.2.2 內鏡介入治療:使用PENTAX 3.2EG 29-i10型電子胃鏡進行常規胃鏡檢查、若發現出血病灶,則用0.9%生理鹽水和8%的去甲腎上腺素反復沖洗,除去積血,最大限度使視野清晰。針對有小的活動性出血或凝血塊,可采用黏膜注射針(Wilson-Cook公司)在胃鏡直視下注射比例為1∶10000腎上腺素的0.9%Nacl溶液,注射位置一般在潰瘍出血病灶周圍及裸露血管旁,每處0.5-1.0ml,注射4-6處,至周圍黏膜腫脹變白、出血停止。對局部注射療效欠佳的病人,采用氬氣等離子凝固器(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德國ERBE)對出血位置給予電凝治療,每次5秒左右,可多次凝固直至出血停止。對經注射和APC治療后效果欠佳者或有動脈顯露噴血者,利用出血夾(Olympus公司HX-1100R 及HX-60-135)直接關閉出血部位。據病人實際情況可放置3-4枚鈦夾。觀察數分鐘后,若無出血則結束診療操作。
1.2.3 術后處理:在內鏡介入下止血成功的病人,術后需補液、禁食,繼續進行止血、制酸及胃粘膜保護劑治療,且需密切觀察病人的血壓、血紅蛋白水平、糞便色和性狀,以防再次出血,一旦發現有出血者,應及時進行內鏡下止血治療。
1.3 在出血判定標準:當出血停止后,無其他明顯誘因因素而引發的再次出血狀態,根據內鏡檢查顯示為原發病灶的再出血,則評定為在出血。
1.4 效果判定標準:止血失?。褐寡髧I血次數增多、黑便,通過補液、輸血后循環衰竭無顯著改善,血象檢測網織紅細胞數量不斷增加,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血比容持續下降[3]。
止血成功:出血停止,無嘔血、心率、血壓、血便穩定,黑便間隔時間延長且減少,性狀逐漸由稀變稠。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以均數±標準差,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指標比較:實驗組在出血停止時間、住院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再出血率方面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指標比較(d,)

表1 兩組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指標比較(d,)
實驗組 40 1.82±0.48 7.94±2.12 2.06±0.62 1(2.5%)對照組 40 5.46±1.32 12.88±2.64 4.34±0.68 14(35%)t或X2 5.43 3.64 6.431 3.87 P<0.01 <0.01 <0.01 <0.05
2.2 兩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經治療,實驗組優良率為97.5%,對照組為60.0%,實驗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臨床療效評價
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除了食管胃底部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以外的其他胃、腸、食管、膽管等部分的出血,病因多且復雜,包括惡性腫瘤、急性黏膜病變、消化性潰瘍、食管潰瘍、食管炎等,其中消化道潰瘍出血最為常見[4]。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病理特征表現為嘔血伴隨黑便等,在臨床上易診斷,確診率高。但這類疾病極易引發復發性出血或者持續性出血,一旦引發,難以治療,死亡率極高。目前醫院多采用傳統藥物對急性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進行治療,此類方法只對病情較輕的消化道出血具有顯著效果,但對于急性非靜脈曲張消化道出血效果欠佳[5]。傳統的藥物治療方法易再出血,疼痛緩解效果差,且病人的恢復緩慢。
內鏡介入治療是一種新的治療方式,具有很多傳統藥物治療方式不可比擬的優點。該方法能及時準確地確定出血位置,快速了解出血原因,進而實施正確治療,判斷預后,減少出血量。且具有止血率高、術后再出血率低等優點,有利于病人的恢復[6-7]。同時內鏡下治療還具有操作簡單,方便、安全可靠、可反復進行等優點。
本研究表明: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實施內鏡介入治療后,實驗組出血停止時間、住院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再出血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存在顯著差異,P<0.01;實驗組治療優良率為97.5%,對照組為60%,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極顯著差異P<0.01。由此可見,內鏡介入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臨床效果較為顯著,具有再出血率低、治療時間短以及術后優良率高等優點,是目前治療病情較重的急性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治療的絕佳方案,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1] 吳江山,阮素蓮,韋秀芳.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不同內鏡治療方法比較[J].吉林醫學,2011,32(34):7300-7400
[2] 姜湛干,王文生.重視規范診斷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J].中國社區醫師,2010,12(235):11-12
[3] 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專家共識[J].中國急救雜志,2010,30(4):289-293
[4] 李偉華.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與治療(附140例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1,22(4):417
[5] 張明,徐美東,陳巍峰.內鏡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價值[J].中國臨床醫學,2010,17(5):679-680
[6] 吳和國.半托拉哇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7):158-159
[7] 江小云,鄧宏,丁順斌,等OMOM 膠囊內鏡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診斷中的價值[J].重慶醫學,2010,39(3):3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