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穎
(長沙愛爾眼科醫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種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的化膿性角膜炎,近年來其發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該病早期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常迅速發展,導致角膜穿孔、眼內炎等并發癥,致盲率較高,現已占居感染性角膜炎的首位。隨著臨床診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及抗真菌藥物的廣泛應用,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由于臨床上對真菌性角膜的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仍有一些真菌炎角膜炎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給患者帶來的極大的痛苦。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28例真菌性角膜炎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總結了本病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及其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療的12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78例,女50例,年齡最小者5歲,最大71歲,平均年齡51.6±5.8歲,128例患者均為單眼發病。
1.2 診斷標準:所有入選的患者均符合以下標準:①角膜外傷史,使用抗生素、激素史大于3個月。②裂隙燈檢查角膜表面干性潰瘍、樹根狀衛星灶、分界溝、免疫反應環、內皮斑、前房積膿。癥狀體征分離:自覺癥狀輕,病灶嚴重。③涂片發現真菌菌絲或孢子。
1.3 排除標準:排除全身重要器官存在嚴重疾病者,排除入院時己有角膜穿孔或全角膜潰瘍及混合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者。
1.4 治療方法
1.4.1 藥物治療:先以生理鹽水沖洗患眼結膜囊,使用愛爾卡因進行表面麻醉后,用無菌刀片刮除潰瘍壞死組織,然后那他霉素一小時療法后改一小時一次或者半小時一次,并用1%阿托品滴眼液點眼散瞳,1 滴/次,3次/天,直至潰瘍吸收,同時口服伊曲康唑0.2g每天1次,并配合多種維生素治療。
1.4.2 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效果無效者選擇手術治療。手術指征:聯合抗真菌藥物治療5天后,未見明顯療效,炎癥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并繼續擴大者、視力明顯下降者以及角膜潰瘍直徑較大,炎性癥狀明顯,有嚴重并發癥者。手術方法主要有角膜板層切削術、角膜板層切削聯合羊膜或結膜瓣覆蓋術、角膜板層移植術和穿透性角膜移植術。
1.5 療效判定標準。療效評價:①治愈:角膜無存留性感染病灶,潰瘍愈合無復發,前房積膿消失,無感染性眼內炎;②好轉:角膜潰瘍部分愈合,前房積膿減少或消失;③無效:角膜病灶逐漸擴大,羊膜或結膜瓣脫落潰瘍仍逐漸擴大,炎癥得不到有效控制,繼發感染性眼內炎。
2.1 發病原因:本組128例患者中有外傷史者52例,占40.63%,其中植物劃傷31例,占24.22%,異物損傷21例,占16.41%,長期應用抗生素48例,占37.50%,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18例,占14.06%,無明顯誘因10例,占7.81%。
2.2 臨床治療效果:藥物治療的有效率88.28%,無效共有15例選擇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有效率為80%,本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66%。詳見表1。

表1 128例真菌性角膜炎治療效果[n(%)]
真菌性角膜炎最早起病時的癥狀較為輕微,其主要的發病人群為農民,患者早期來院診治的不多,導致本病在臨床治療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如不能及時處理可導致角膜的組織溶解變薄,角膜穿孔,前房積膿,甚至導致真菌性的眼內炎,使患者失明。
通過本文的分析發現,真菌性角膜炎發病原因主要有外傷史(40.63%),長期應用抗生素(37.50%),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14.06%),無明顯誘因(7.81%),其中外傷史中主查植物劃傷,這也與發病人群主要為民相符合。
目前治療真菌性角膜炎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可以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真菌藥物,臨床治療效果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隨著臨床診療技術的不斷提高及抗真菌藥物的不斷發展,本病的臨床治療效果越來越好,通過本文的觀察,真菌性角膜炎藥物及手術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97.66%。
真菌性角膜炎治療藥物的選擇應根據不同的菌種選擇不同的抗真菌藥物,輕癥患者經過聯合治療,大多能治愈,對于癥狀較生者可加用全身抗真菌藥物治療。對于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的選擇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對于不具備角膜移植條件者,可行角膜清創聯合結膜瓣遮蓋術;病灶可通過板層切除干凈者可行板層角膜移植術;藥物治療無效,潰瘍逐漸增大、加深,可能或者已經穿孔者,應及早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術。手術治療的有效率可達80%以上。
綜上所述,真菌性角膜炎的發病人群主要是農民,而我國是農業大國,并且我國農村的醫療水平還不高,導致本病時有誤診、誤治的情況發生,所以必須提高臨床醫師對真菌性角膜炎認識水平,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高本病的治療效果,減少致盲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陳家祺,袁進.眼科學.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 李娜,趙桂秋.真菌性角膜炎免疫機制研究進展.中華眼科雜志,2010,47:378-379
[3] 張軍,土麗婭,孫聲桃等,真菌性角膜炎轉歸影響因素的相關分析[J].臨床眼利雜志,2011,1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