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彥
(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濱河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甘肅 金昌 737100)
中醫把潰瘍性結腸炎歸屬于"泄瀉"、"腸澼"、"臟毒"的范疇。本病臨床表現為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等。病情輕重不等,起病多數緩慢,呈反復發作慢性病程,少數急性起病,癥狀持續并逐漸加重,偶見急性暴發起病。本病病標在腸,病本在脾胃。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及腎陽虛衰等,但主要關鍵在于脾胃功能障礙。脾虛濕盛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兩者互相影響,互為因果。因此,本病的治療重點在于對脾胃功能的調理[1]。應用中醫針灸,可以通過在人體某些穴位上針刺、艾灸,以除濕導滯、通調腑氣、健脾溫腎、固本止瀉,使患者脾胃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從而使潰瘍性結腸炎得到有效的治療。
選擇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2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52例患者均經過鋇透和乙狀結腸鏡檢查,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其中男性27例,女性25例;患者年齡22 ~60 歲,平均年齡(38.5 ±5.4)歲;病程為0.9 ~4年,平均病程(2.5 ±1.1)年。52例患者的臨床表現有: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
52例患者均采用中醫針灸的治療方法。使患者先仰臥位取前面的穴位施術,后俯臥位取后面的穴位施術。主穴:天樞、水分、大腸俞、陰陵泉、足三里、上巨虛。配穴:寒濕加神闕(用隔姜灸法,每次灸7 壯);濕熱加內庭;食滯加中脘;脾虛加脾俞、太白;肝郁加肝俞、太沖;腎虛加腎俞、關元。選擇1.5 寸長的28 號毫針進行針刺,按虛補實瀉法操作,進針得氣后留針30min,每隔10min 行針一次。虛證加用艾條溫和灸,每穴灸15min,選穴同針刺法。每天治療1 次,10 次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3 個療程,每2 個療程間要間隔1 周[2]。
根據我國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相關標準,可以把臨床療效分成三個等級,分別是治愈、好轉和無效。
1.3.1 治愈:患者經過針灸治療,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徹底消失,大便正常,經過檢查各項指標均恢復正常。
1.3.2 好轉:患者經過針灸治療,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等癥狀明顯好轉,經檢查各項指標接近正常。
1.3.3 無效:患者經過針灸治療,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等癥狀略有改善,經檢查各項指標無好轉。
經過中醫針灸治療,52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治愈21例,有效2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8.5%。

表1 52例患者臨床療效觀察(n/%)
潰瘍性結腸炎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臨床癥狀多表現為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等,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工作生活。傳統對本病多選擇西醫西藥的治療方法,臨床療效不佳。隨著近年來國家對中醫的大力推廣,應用中醫針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3]。
本次研究結果發現,采用中醫針灸治療,總有效率為88.5%。通過中醫針灸的方法,能夠調動人體經絡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還能使人體循環、呼吸、消化等系統的功能都得到有效的增強,并且能調節人體內分泌,使機體神經、體液的調節趨于平衡,有利于血液中抗體和有效物質的生成。
我國早在20 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中醫針灸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通過臨床試驗,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中醫在治病時,對穴位的刺激,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針刺或艾灸,或針灸并用,也有選擇耳針、放血、拔罐、刮痧、推拿等方法的,都可以應用于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并且取得了明顯的療效。大量臨床研究證明,把現代醫學和中國傳統的針灸結合在一起,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減少了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了臨床療效,而且能有效降低西藥導致的不良反應[4]。
中醫針灸對許多種疾病的治療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可以達到滿意的療效,但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仍存在復發的危險,所以患者在治療期間及治愈后要注意飲食,禁食生冷、葷腥油膩、油炸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七情失和。
潰瘍性結腸炎多呈反復發作慢性病程,需要患者長期堅持治療。所以在應用中醫針灸治療的同時,患者及家屬也要對病情變化進行觀察,注意多方面的配合,才能縮短病程、提高療效。研究證明,中醫針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無任何毒副作用,具有極佳的臨床療效,建議臨床推廣應用。
[1] 郭曉原,龍再菊,吳霞,等.針灸配合中藥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22例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2,34(5):654 -655.
[2] 吳煥淦,劉慧榮,施茵,等.隔藥灸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結腸IL -1B、IGF -1 表達影響的研究[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3,16(6):18.
[3] 趙維杰.穴位埋線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藥雜志,2012,3 (11):975 -977.
[4] 施征,馬曉筧,吳煥淦,等.針灸調節大鼠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組織COX-2 及IL-1B 的研究[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3,16(3):26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