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生
【摘 要】創新是一切藝術的生命,戲曲藝術與戲曲舞美設計皆如此。當然,作為中國傳統戲劇的戲曲,這種創新應當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的創新,所以戲曲舞美設計的創新,也應當遵循這一原則。本文以戲曲化與現代化的統一、寫意化與寫實化的統一、情境化與情感化的統一這“三個統一”為主要內容,對戲曲舞美設計創新這個重要藝術命題,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細致的研究與論述。
【關鍵詞】戲曲;舞美;創新
中圖分類號:J614.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3-0031-01
創新是一切藝術的生命,沒有創新,藝術就會失去生機與活動,就會遠離人民和時代,就會消亡。戲曲藝術如此,戲曲舞美設計亦如此。
當然,作為中國傳統戲劇形式的戲曲,這種創新應當以在繼承的基礎上開展為原則,所以戲曲舞美設計的創新也應當遵循這一原則。那么,如何遵循這一原則呢?筆者認為應當做到“三個統一”,即戲曲化與現代化的統一、寫意化與寫實化的統一、情境化與情感化的統一。下面就此分別進行論述,以求為戲曲舞美設計的創新提供理性思辨與藝術實踐的雙重參照系。
一、戲曲化與現代化的統一
戲曲舞美設計創新“三個統一”的第一個統一,是戲曲化與現代化的統一。
所謂“戲曲化”,指的是舞美設計要遵循中國戲曲所特有的美學原則、美學精神、美學特征。中國戲曲與西方戲劇最為顯著的區別是,中國戲曲“以一求多”,西方戲劇則“以多見一”,例如中國戲曲的“一行多用”、“一式多用”、“一曲多用”,決定了戲曲舞美設計的“一景多用”、“一服多用”。例如傳統戲曲舞美設計中的“一桌二椅”,作為戲曲大道具,就有多種功能,“根據桌椅的不同程式的擺法,可顯示各種地點環境的變化。椅放于桌前以示大廳、前廳或客堂等;椅放于桌后則以示內室、書房等。桌子和椅子的搭配,還可表示山坡、城樓、船只、臥床等。”[1](P162)由此可見,戲曲舞美設計的“戲曲化”,就是簡約化、程式化、符號化。
所謂“現代化”,指的是戲曲舞美設計運用現代化高科技手段(例如電腦三維設計、投影技術、激光燈、電腦燈、電子音響設備等)進行設計、制作、呈現。從而使整個戲曲舞美凸顯出時代特色與現代感,這是創新的核心。
而要做到戲曲化與現代化的統一,則必須使二者水乳交融,密切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取得1+1>2的藝術效果,而不是二者的簡單拼湊。
在這方面,有許多成功的范例。例如中國戲曲學院張火丁主演的京劇《柳蔭記》的舞美設計,一方面以“一桌一椅”顯示不同室內的不同環境,彰顯出“戲曲化”特色;另一方面在室外的布景設計上,又采用現代化的投影手段,凸顯出“現代化”特色。而這一內一外,優勢互補,做到了有機統一、完美結合。
二、寫意化與寫實化的統一
戲曲舞美設計創新“三個統一”的第二個統一,是寫意化與寫實化的統一。
所謂“寫意化”,源于中國繪畫,原指以簡練的筆墨寫出物象的形神。后來廣泛運用到中國傳統的藝術之中,成為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寫意是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重要命題,在戲曲表演藝術中主要表現為對時間空間限制的突破,以及動作、布景的虛擬。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個與實際的生活形態相去甚遠,藝術的韻律隨著心念流蕩的天地——當然,不會是一個逼真的幻境。”[2](P653)戲曲舞美設計的寫意化,主要通過虛擬、夸張、象征、裝飾、圖案等藝術手段來體現。例如以鞭代馬、以槳代船、以云片代云、以車旗代車等等。
所謂“寫實化”,則指的是與實際生活形態十分相同或相似的舞美設計,這在西方戲劇與中國話劇中最為常見。
而要做到寫意化與寫實化的統一,戲曲舞美設計必須動大腦筋、花大氣力、作大文章。在這方面,也有許多成功的范例。例如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一場的舞美設計,就將寫實化的林海雪原中深山密林的布景與寫意化的楊子榮的以鞭代馬有機統一起來,令人贊賞。
三、情境化與情感化的統一
戲曲舞美設計創新“三個統一”的第三個統一,是情境化與情感化的統一。
所謂“情境化”,指的是戲曲舞美設計通過各種造型藝術手段營造劇中環境和人物的外部形象,渲染舞臺氣氛。
所謂“情感化”,則指的是戲曲舞美設計要通過外在的形式美表現人物內心豐富復雜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創造出戲曲的整體意境。
當然,戲曲舞美設計要做到情境化與情感化的統一,則更非易事,更需要精心創意、精細策劃、精美體現。在這方面,同樣有許多成功的范例。例如京劇《駱駝祥子》的舞美設計,天幕上歪斜的北京舊城墻、城門的投影布景,在充分顯示舊北京的典型環境、破敗氣氛的同時,也表現出人物盼望舊社會快些倒塌、新社會快些到來的思想感情。
參考文獻:
[1]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中國戲曲曲藝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2]余秋雨.戲劇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