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政策暖風頻吹,去庫存壓力也是與日俱增,無論從哪個方面分析,加快銷售和資金回籠均是當前房地產開發企業第一要務。
“3·30”超出預期的新政發布之后,樓市經歷了激情而不安的一周:中介通宵達旦地給客戶打電話;門店簽單的屋子里人都擠滿,只好到咖啡廳簽合同;房企宣布24小時不打烊;土地市場出現難得一見的“百輪舉牌”。
那么問題來了,激情72小時之后,春天真的來了嗎?2009年的火熱還會再現嗎?從業者的信心和真實的市場之間到底距離有多遠?
夢回2009?
3月30日,央行、住建部、銀監會宣布:二套房貸最低首付比例降至四成。財政部明確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普通住房對外銷售免征營業稅。在三天前國土部與住建部剛剛聯合發文,從土地供應及用途調整方面穩定樓市。密集的樓市新政的累積點燃了市場熱情。
據鏈家地產測算,目前北京二手房市場上約有16%的購房者需要交納營業稅,如果營業稅五改二政策落地,繳納營業稅的占比可能要降低到8%,整體購房者的負擔將會有所降低。
與此同時,此次二套房首付比例直接下降到40%,回歸到2010年以前水平。以總價100萬元的二手房來說,首付金額可下降30萬元。
歷史似乎在重演。2009年當時的樓市政策包括:“契稅稅率下調、房貸利率7折優惠、最低首付款比例兩成、個人購買超過2年(含2年)的普通住房免征營業稅”等政策紛紛實施,到2009年年底,因為樓市上漲得太瘋狂,才不得不出臺調控政策收緊。那么,在今年一系列政策紅利的刺激下,樓市走向會如何?
業內人士認為,從取消限購、放松限貸,到公積金新政、央行降息以及調整普通住宅認定標準等,政府的舉措無一不是瞄準釋放需求、刺激消費,以往以打壓需求為主的行政化調控政策陸續退出歷史舞臺。目前來看,公積金方面的政策是出臺最密集的,但是單純依靠公積金政策來刺激樓市需求具有不可持續性,因為各地的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都相對緊張,對樓市成交的刺激有限。如果能夠以降低稅費的方式推出,在契稅上、營業稅上給予適當減免,或許能起到更大的連鎖反應。
同時,與2009年相比,庫存高企、市場分化嚴重、土地等成本居高等問題的存在,已經讓樓市的基本面完全不同了,即使有眾多政策紅利,但今年經濟增速持續走低,使得購房者整體信心下降,觀望情緒濃厚,行業整體回暖仍有待時日。今年政策“暖風”或將持續吹,回暖的大勢明顯,但想驚天大漲恐怕有難度。在此情況下,對發展商而言,樓價上漲的幅度一旦抵消政策利好帶來的購房成本下降,對需求的釋放就是個打擊;而對買房人而言,是選擇繼續觀望直至政策利好出盡,讓購房成本下降,還是趁著回暖大勢未定房價上漲之前出手,也是要好好思量的。一場新的博弈又將開始。
接盤“良機”
中國人有句俗語:看菜下飯。投機者往往喜歡以小搏大;投資者看中的是資本回報,有錢投,卻回報時間表無期,舍不得出手;剛需者,才是這一法則的堅定執行者。
從去年9月底開始的利好政策大多最利好剛需者,如今,剛需的購房成本可以說是最接近低位的時候了,何出此言?
限購依舊沒有完全松綁,曾經的房地產投資者或許還沒能套現呢,即便二手房滿兩年可以免營業稅,但若干年前高位買進的房子,恐怕現在沒有漲價甚至還下降了。目前全國商品房供應量遠遠大于需求量,尚處于去庫存化階段,房價上漲的預期尚不明朗,投資者哪舍得大規模進入?尤其是哪舍得將賺來的微薄利潤交給銀行?
相反,房貸利率兩次下調,滿足一定條件二套房可以作為首套房,即便仍有房貸款的二套房購買者也可以享受四成首付,無論如何都在為剛需者減負。目前房價未漲,供遠遠大于求,成交量還未見明顯增加,許多樓盤仍以打折、一口價促銷。
僅以“3·30新政”出臺前后對比算一筆成本賬。剛需買二套房面積為130平方米的房源,單價5000元/平方米,總價65萬元,按照“3·30新政”之前政策,首款最少六成39萬元。現在則可以付四成首付,首付款為26萬元,比此前少了13萬元。
看菜下飯,如果你是該剛需者,手上握有30萬元現金,“3·30新政”如果沒有出臺,你會馬上出手還是延遲購房計劃?我想大多數人的答案已經很明確。
我們往往還有一個容易忽略的成本:房貸利率上下浮動比例。盡管目前還沒有大的變化,但從全國市場來看,一些地方開始松動,從以前在基準利率上浮5個點、10個點,甚至20個點到現在出現了9.5折、9折,甚至有低至7折的下浮利率。當然要等到普遍下浮七八折的利率再出手,或許會錯過了很多機會。
當然還有另一個變數,目前股市正在不斷上演著漲停大戲,人們對當前的股市的信心遠遠大于樓市,逐利的資本斷不會撤離股市而選擇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的樓市,或許也影響一部分剛需者的入市。然而,沒有人懷疑系列政策和當前環境對剛需者前所未有的利好。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我國城鎮住房價格已經明顯超過剛性住房需求支付能力,使得剛性住房需求對房價變化高度敏感,房價小幅上漲就可能會將大部分剛性住房需求排除在外。因此,房地產開發企業配合地方政府刺激政策適度降價銷售,才有可能刺激剛性住房需求釋放,加快住房去庫存化進程。不僅如此,房地產開發企業自身也存在持續上升去庫存壓力。
截至2015年2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3922萬平方米,比去年末增加1753萬平方米,庫存繼續增加。由巨大庫存所引發的巨額資金沉淀,已導致個別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鏈條斷裂。
盡管政策暖風頻吹,去庫存壓力也是與日俱增,無論從哪個方面分析,加快銷售和資金回籠均是當前房地產開發企業第一要務。
而對剛性住房需求而言,既沒有“追漲”能力,那就請不要輕易放棄低價“接盤”良機。
后續政策還需“加把火”
在多位銀行業內專家看來,降低二套房貸首付比例執行起來并不困難,但是降低二套房貸利率則直接關系到銀行的經營利潤,銀行并不愿意給出過多優惠。
“銀行1年期商業貸款利率5.35%,打9折是4.8%,與現在銀行的資金成本相當甚至還要低,現在銀行的資金成本高達4.8%、4.9%。”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最近3年,央行對于利率僅給一個上限或下限,就是要讓利率市場化,由各銀行差異化自主定價,而不像以前,每個銀行都一樣。
交通銀行總行研究員夏丹表示,“兩次降息后現在約8.6折為貸款盈虧平衡點,再調低銀行就不賺錢了。”各商業銀行對住房貸款利率優惠的按兵不動,從去年930號文就有體現。彼時,央行曾提出,首套房貸利率最低可打7折。然而至今,仔細調查不難發現,各銀行給出的利率優惠還是9折居多,盡管市場中有一些銀行給出了首套房貸利率8.8折優惠,但也附加了各種條款才能拿到。
不過,魯政委表示,個人抵押貸款在銀行各類貸款資產中,質量還是最好的。從風險權重上看,個人抵押貸款只有50%的風險權重,普通企業貸款則高達100%。如果給企業的貸款利率和個人的貸款利率相當,銀行肯定還是更愿意貸給個人。
“銀行有沒力去執行這個首付比例40%的最下限,這是銀行存貸比、風險偏好、資本充足率等多種因素決定的,用行政力量要求銀行進行支持的話,效果恐怕有限。”招商銀行總行高級分析師劉東亮表示,金融政策應該還有后招,央行釋放流動性是大勢所趨,除了常規的降準、定向降準等手段外,會繼續推進新型貨幣工具的運用。
事實上,沒人可以精準地預測未來,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必定會變得不同。
鏈接
置業參考
·確定買房區域
買房子不單單是自住,還希望自己的房子能夠保值增值。這就要求。我們在選擇一套房產的同時,帶著投資的眼光與智慧,選擇有發展前景、能保值增值的房子。
如何判定一個樓盤的發展前景?業內人士認為,買房就是買預期、買潛力,若想讓自己的房子有較大升值空間,就要看看房子所在區域的發展走勢。
資深人士認為。城市發展的趨勢和走向,基本代表了樓盤今后的發展空間。購房者在選房時,最好看看近幾年國家有關部門房地產宏觀調控的相關政策;還要多看看城市規劃等部門近幾年有什么新的規劃,比如新城和新區規劃、重大投資項目、交通新規劃和布局等等,選擇較為適合自己以及發展需要的區域買房。
·選擇實力房企
面對同質化產品嚴重的市場現狀,購房者如何選擇?事實上,當前房地產市場發展前景不太明朗,因此,購房者最好選擇有實力、有資質的品牌開發商,這樣相對有保障。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在2014年里,因為市場環境發生劇烈變化而導致部分房企出現危機,而在未來,類似的情況還會不斷上演,這是因為未來市場法則已經不再適合“玩票”性質的房企生存,但這類房企數量目前仍有不少。
城門起火,殃及池魚,房企因為資金等出現問題,可能導致企業的重組或者倒閉,因此對于已經買了房但尚未收房的業主來說,則面臨著巨大風險,輕者無法按期拿到鑰匙,重者極有可能面臨購房款打水漂的悲慘結局。
所以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提醒購房者在選擇項目時,盡量多打聽一下開發商當前的運作情況,比如有多少項目在開工,其他地區項目進展情況,公司整體資金實力等等,以便做到心中有數。
·多做比較有必要
春節前樓市降價信息滿天飛,而要真正享受到實惠,這需要學會選擇。
眼下樓市促銷大戲仍然方興未艾,優惠、折扣滿天飛,年底是出手置業好時機。面對層出不窮的購房優惠信息。購房者更需保持冷靜,不要只看到短期利益。
如何判斷優惠信息的真假?購房者可以先打聽一下前段時間的房源價格,再比較一下周邊在售樓盤價格,綜合比較后辨別優惠高低。再做決定。
同樣的道理,二手房市場上也充斥了不少“跳樓價”、“出血價”等優惠房源信息,購房者也應該學會判斷這些信息的真偽,而不是僅憑中介報價就做出購買的決定。
對于二手房源來說,判斷其報價是否合理。只需找到同地段、同類型的房源,就其報價進行對比即可,即使參照的房源略有不同,找到相似的地方,也可以評判出房源報價情況。
·配套服務不忽視
看周邊配套,是置業中的必修課。配套設施跟不上的樓盤,無形中會增加業主的生活成本。例如交通、教育、購物、醫療等費用增加,消費者如果從居住舒適度和生活成本等方面考慮,配套全和不全的樓盤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
因此,為了減少入住后的麻煩和不便,購房者最好在購買前到所選樓盤的周邊多看看、多對比、多打聽,并征詢周邊及入住后業主的意見和建議,買房前多費些精力,對今后的居住品質和生活質量大有幫助。